尼群地平毒性和致突变作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4
/ 2

尼群地平毒性和致突变作用研究

曹 莉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 镇江 212000

摘要:目的探讨尼群地平毒性和致突变性,以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通过饲养液添加药物的给药途径,以不含测试化合物的饲养液为正常对照(也是系统对照),检测尼群地平及其三种杂质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包括致畸性和致死性的比较。结果:四种化合物的致畸作用依次为:杂质C 尼群地平 > 杂质B > 杂质A;致死作用依次为:杂质A=杂质C >尼群地平 杂质B结论:尼群地

平有一定的毒性和致突变性.

关键词:尼群地平毒性致突变

利用斑马鱼模式动物,检测尼群地平及其三种杂质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致畸性和致死性),并进行比较分析。

1、实验设计

通过饲养液添加药物的给药途径,以不含测试化合物的饲养液为正常对照(也是系统对照),检测尼群地平及其三种杂质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包括致畸性和致死性的比较。每种化合物测试三到四个浓度,每种浓度至少重复三次。胚胎在标准条件下发育;实验观察连续5天,必要时拍摄胚胎发育情况[1]。统计数据为胚胎发育第3天(胚胎发育过程结束,3-dpf)的畸形和死亡数。

2、材料与方法

2.1样品及溶液配制

尼群地平、尼群地平杂质A (淡黄色)、尼群地平杂质B(淡黄色)和尼群地平杂质C(白色)等四种化合物样品均由中检所化药室提供,均避光保存。

母液均用DMSO配制。

测试液配制:用人工海水稀释母液,各种浓度各配7~10 ml。pH:6-8。

尼群地平测试液浓度: 0.001、0.01、0.1、1.0、5.0、10.0、20.0 g/ml;

尼群地平杂质A测试液浓度: 0.1、0.5、1.0、5.0、10.0 g/ml;

尼群地平杂质B测试液浓度: 0.1、1.0、10.0、15、20、25 g/ml;

尼群地平杂质C测试液浓度: 0.1、0.5、1.0、5.0、10.0 g/ml。

2.2实验动物

斑马鱼AB line和TU line (Zebrafish, Danio rerio )

2.3实验程序

取50 % 外包期胚胎(每组30枚)浸入约2 ml测试药液中,考察胚胎发育的变化,为测试组;以在1%DMSO海水中发育的胚胎为系统对照组;标准环境下孵育,持续3天以上。每天观察记录(必要时拍摄)胚胎发育情况[2],如脑、眼、心、血流、躯干(脊索/神经管、体节)、胚体生长速度、游动及对刺激的反应能力等(包括统计发育第3天的畸形和死亡数/存活胚数),直至实验结束。每种浓度的测试液实验平行三次。数据处理:致死率以三次实验的平均值加标准差来表示。

3实验结果

斑马鱼胚胎发育全过程从受精卵分裂开始到胚胎发育完成(孵化)共需3天时间,因此为了充分了解尼群地平及其杂质化合物的胚胎发育毒性[3],我们将原肠期(三胚层形成并开始分化)胚胎暴露于待测化合物中直至孵化期(受精后72小时),以1%DMSO海水处理的发育胚胎为系统对照组,以未经处理的胚胎为正常对照,考察了胚胎发育全过程的变化。共进行了四种化合物、每种化合物至少5种浓度(共23种,见“测试液配制”)的胚胎致畸实验。

3.1 畸形率和死亡率的比较

在致畸性方面,如图6-42所示,当浓度为1.0 g/ml时,尼群地平和杂质C的致畸率均达100%左右,而杂质A 和杂质B则分别为4.4%和21%,故这四种化合物的致畸性依次为:杂质C ≥尼群地平>杂质B >杂质A。此外,数据显示尼群地平和杂质B的致畸作用的浓度范围(分别在约0.1~20 g/ml和1~25 g/ml)比杂质A和杂质C要广(分别在约1~5 g/ml和0.1~5 g/ml之间)。

在致死性方面,如图1所示,当浓度均为10 g/ml时,杂质A和杂质C的死亡率均达到100%,且杂质C在2 dpf内全部死亡;而尼群地平和杂质B的死亡率则分别为9%和4.4%,且二者直至20 g/ml或25g/ml l浓度处理时,仍未见胚胎明显死亡,其致死性明显低于前二者。故这四种化合物的致死性依次为:杂质A=杂质C >尼群地平≥杂质B。

619dcca517ece_html_acfe2ecb3b8cf33.gif

1. 尼群地平及其三种杂质的致畸性和致死性比较

图中数据为胚胎发育第三天的畸形率和死亡率。

3.2 致畸表型的分析

尼群地平和三种杂质对胚胎发育的致畸表型相似,且具有浓度依赖性[4]。他们共同的畸形表型主要有:胚胎体长变短而弯曲、体轴结构不清晰-分化差、紊乱,胚体透明度变差,脑区和眼睛变小,心脏成索状且无血色(无血液),心律弱而缓,围心囊肿大,总主静脉淤血及与其相邻的卵黄囊区域内陷等畸形。孵化期,幼体自主性游动和对触动反应均由弱到消失。根据这四种化合物导致胚胎畸形表型的严重程度——剂效关系分析,当浓度为1 g/ml时其致畸性依次为:杂质C ≥尼群地平>杂质B >杂质A;当浓度为10 g/ml时依次为:杂质C >尼群地平=杂A >杂质B。由于在高浓度作用下,畸形表型达到极限而无法分辨,故在本实验中以1 g/ml浓度处理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4结论:

1. 通过致畸率、致死率和畸形表型的比较,发现尼群地平及其三种杂质对斑马鱼胚胎致畸表型很相似,推测其作用机理可能相同。其畸形表型提示,这些化合物主要干扰了斑马鱼胚胎的神经系统、骨骼和肌组织、心血管系统的发育,以及内脏的形成。

2. 四种化合物的致畸作用依次为:杂质C ≥ 尼群地平 > 杂质B > 杂质A。

3. 四种化合物的致死作用依次为:杂质A=杂质C >尼群地平 ≥ 杂质B。

4. 估测四种化合物的致畸浓度范围:

尼群地平:0.1~20 g/ml

比杂质A:1~5 g/ml

杂质B:1~25 g/ml

杂质C:0.1~5 g/ml

参考文献

[1] 宋述辉, 周静, 刘以农,等. 鹿茸酒的毒性与致突变试验研究[J]. 卫生研究, 1995(S2):69-74.

[2]赵泽贞, 魏丽珍. 5种可食性天然植物的抗突变及致突变实验研究[C]// 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 

[3]陈丽娟, 唐希灿, 王美瑛,等. 刺乌头碱的毒性和致畸作用研究[J].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1989(1):5-7.

[4]陈汝家, 周盛梅, 朱俊靖,等. 斑马鱼模型在药物毒性与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C]// 全国有毒中药的研究及其合理应用交流研讨会.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