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8
/ 1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化生性癌(MBC)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18年间诊断的MBC 49例,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3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CK5/6、CK、P63、ER、HER2、Ki67等染色观察其在不同类型MBC中的表达。结果MBC组患者的中位年龄55岁,肿物最大径0.6~19 cm,中位数为2.5 cm。MBC伴异源性间叶成分15例(产生基质的癌8例),梭形细胞癌12例,鳞状细胞癌7例,混合性化生性癌11例,其他类型4例。MBC组的5年和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0%、41%,低于IDC组的76%、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BC组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ER、PR、HER2表达率均低于ID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BC组的三阴性病例(82%)多于I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44,P=0.000)。两组的Ki67增生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4,P=0.011)。结论MBC在临床少见,通常体积较大、淋巴结转移较少、Ki67增生指数较高、多为三阴性。淋巴结转移、Ki67增生指数高、三阴性是MBC预后不良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