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肠轴”理论的缺血性中风病证治探析

/ 2

基于“脑 - 肠轴”理论的缺血性中风病证治探析

刘璐 1 ,赵德喜 2*

  1.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2. 长春 130021

摘要:脑梗死在中医属于缺血性中风范畴,是临床常见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本文将理论与前人临床经验相结合,试从“脑肠轴”理论探讨缺血性中风病的中医证治特点,为临床应用中医药诊治缺血性中风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病 “脑-肠轴”理论 三化汤 抵当汤

缺血性中风病已经成为世界人口排序靠前的常见死因,同时是也是我国排序第一的致死性疾病[1],给人民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卒中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着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最新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在改变大脑对缺血损伤的反应方面也存在机制联系[2]。本文将理论与前人临床经验相结合,试从“脑-肠轴”理论探讨缺血性中风病的中医证治特点,为临床应用中医药诊治缺血性中风病提供参考。

  1. “脑-肠轴”理论概述

19 世纪美国学者研究发现, 脑与肠的联系主要依靠脑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互沟通来实现,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缺血性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与肠道菌群联系密切,已经有确切证据表明肠道及其微生物群与大脑之间存在双向交流,这种交流被称为肠-脑轴[3]。肠-脑轴主要包括从肠到脑的上行通路和从脑到肠的下行通路。从肠到脑的上行通路主要是指,人体肠道微生物能与肠道组织中分布的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及免疫细胞发生交互作用[4] 。从脑到肠的下行通路指,肠壁通过神经刺激接受大脑的通信或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应激反应,进而影响肠道运动、肠道通透性、微生物群组成和肠道免疫细胞的激活[4]

  1. “脑肠”与缺血性中风病的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病病位在脑,致病因素以风、火、痰、气、瘀、虚为主。这些病理因素引起气血逆乱、营卫失和,而出现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言语謇涩或失语、偏身麻木等症。从脏腑生理功能上来看[5],脑与肠密切相关,脑居巅顶,内聚精微,脑髓由先天之精化生,有赖后天气血充养;肠居下焦,传化糟粕,泻而不藏,胃肠通过吸收水谷精微,补益气血,充养脑髓,脾胃及肠道功能正常,升降通畅,则清窍得荣、浊阴得降,进而维持脑的正常生理功能。从病理角度来看,中风后脑髓受损,脑主神明失职,大肠传化不利而致便秘,体内糟粕蓄积,浊气不降而上逆,浊气上逆,损伤脑髓,则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可见,脑与肠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响,联系紧密。

3.验案举偶

患者赵某某,女,64岁,住院号:00252940。2021年7月13日因“言语不利1天”入院,入院时症见:言语不利,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视物模糊,纳差,眠差,小便尚可,大便秘结,3-4日1行,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楚,不完全运动性失语,概测智能正常,双上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力3级,左侧肢体肌张力增强,双侧轮替试验欠稳准,右侧巴氏征(+)。头MRI+弥散示:双侧基底节急性脑梗死。辨证为痰热腑实证,治疗上除西医常规治疗外,给予清热化痰通腑中药汤剂口服,予三化汤合抵当汤加减:

大黄5g 厚朴10 g 枳实10 g 羌活15 g 黄连10g

半夏10g 瓜蒌20g 水蛭5g 虻虫5g 桃仁10g

甘草10g 胆南星5g

上药水煎取汁200ml,日2次口服,患者口服2次后大便排出,腹胀明显减轻,继续服用3剂后大便正常,至15日患者上述症状改善。

按:痰热腑实证可出现气机紊乱、痰热蕴结、阻滞中焦而出现腹胀、便秘等诸多症状,脑神失用,而出现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利,头晕,头痛等症。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对于中风病急性期的论治,谓之“多为急症”,主要治则以“破血化瘀,泻热醒神,豁痰开窍”为准绳,以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化汤取大便利,目的是导热、痰、瘀邪由大肠而出。三化汤方中羌活可升清开窍通络,大黄、枳实、厚朴可通腑下行,诸药相配,能升能降,能开能通,共奏气机调和之效。抵当汤出自《伤寒论》,称之所主“太阳随经瘀热在里”,为太阳经蓄血证之主剂,方由水蛭、虻虫、桃仁、大黄组成,可开通营血之瘀塞,而太阳经与少阴经相表里,脑腑为少阴所属,开太阳之瘀热恶血而能透散少阴之邪。方中加瓜蒌、半夏以清热化痰,调理气机,同时还可润肠通便,合黄连以清除体内积热,少佐甘草以调和诸药,防治方中苦寒药物伤及中焦。

4.讨论

中风后脑窍血脉痹阻,气机不畅、升降失调,则胃肠失于通降。轻则腹中胀闷,纳呆食少,大便干结;重则干口臭,面红心烦,腹胀腹痛,或可扪及腹中有燥屎数枚,或可并现呕血、黑便等胃肠出血;甚至可见神志不清,手撒肢冷,大小便自遗。因此,对于痰热腑实证的干预对急性脑中风的发展合转归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肠道是人体内由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及肠神经系统共同调配的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沟通是由脑的各级中枢和脊髓接受信息并整合,再由自主神经介导,作用于胃肠道,而肠道微生物通过神经递质调控迷走神经的功能,从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上卒中引起机体胃肠道功能障碍,常导致便秘、腹胀等症状,通过总结大量临床医案可知,中医中药可通过通腑泄浊之法,祛除糟粕,荡涤浊邪,改善新陈代谢,排除毒素,增加胃肠蠕动,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降低机体应激状态,改善血液流变等[6]。本文通过阐述“脑-肠轴”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以及典型验案,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作者简介:刘璐(1996-),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就读于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脑病方向。

通讯作者:赵德喜,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地址: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工农大路1478号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电话:15948000773,电子信箱:zdx02@163.com。




参考文献

  1. Khoshnam SE,Winlow W,Farzaneh M, Farbood Y, Moghaddam HF: Pathogenic mechanisms following ischemic stroke. Neurol Sci 2017,38(7):1167-1186.

  2. Ma JH,Peng YJ,Sun JH, Zhu BM: [Possibility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via regulating intestinal flora-immune response]. Zhen Ci Yan Jiu 2019, 44(7):538-542.

[3]Durgan DJ,Lee J, McCullough LD, Bryan RM, Jr.: Examining the Role of the Microbiota-Gut-Brain Axis in Stroke. Stroke 2019,50(8):2270-2277.

[4]Braniste V, Al-Asmakh M,Kowal C, Anuar F, Abbaspour A, Toth M, Korecka A,Bakocevic N, Ng LG, Kundu P:The gut microbiota influences blood-brain barrier permeability in mice.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6(263):263ra158-263ra158.

[5]李建香,过伟峰,傅淑平,袁梦果,刘云芳,顾恒.基于脑肠互动探讨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J].中医杂志,2018,59(04):292-294+298.

[6]王永炎,谢颖桢.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源流及发展(四)——中风后脑肠轴改变及化痰通腑法治疗痰热腑实证的效应机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20(04):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