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仓法替代后浇带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3
/ 2

跳仓法替代后浇带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运用

刘林、阙兴强、 方培忆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摘要: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般因为建筑体积、施工环节复杂的原因,在整体的施工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的存在,其中较为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施工裂缝。建筑工程中施工裂缝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温度应力的释放原因。在施工的初期,混凝土温差的存在导致混凝土干缩后就会形成裂缝。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中使用跳仓法替代后浇带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产生裂缝的几率,能够对施工的进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鉴于此,使得跳仓法在建筑工程混凝土的应用中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阐述跳仓法替代后浇带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跳仓法;后浇带;大体积混凝土;应用

引言:建筑工程施工中因为混凝土水化热释放较为集中,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而外部温度较低,内外温差的形成,使得混凝土容易产生施工裂缝。针对此情况,传统的方法是利用后浇带,将需要施工的建筑分成不同的区域,以达到减少施工裂缝的目的,然而,采用后浇带在混凝土的应用中存在问题较多。因此,能够降低建筑工程成本、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有效较少施工裂缝、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跳仓法就得以被重用。跳仓法能够根据不同的建筑工程结构特征以及验算的可行性,对不同结构大体积的混凝土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使得混凝土施工裂缝有效地降低。

  1. 传统后浇带在大体积混凝土应用中的缺点

  1. 划分区域过多造成的影响

后浇带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由于对项目结构需要留置大量的后浇带,因此项目区域的划分会较多,底板本身就是整个建筑支撑力的重要来源,后浇带在底板划分的区域过多,导致了底板支撑力的下降,对于整个底板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更严重时还会出现底板移动的情况。

  1. 划分区域过多造成的漏水现象

后浇带的使用,势必要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对项目结构进行划分,留置大量的后浇带,后浇带区域的划分过多,对工程后期的防水施工质量会有不利的影响。有些结构面积较大,后浇带的大量留置,很容易造成底板漏水的现象,因此一旦工程出现底板漏水的现象,首先考虑是否后浇带处过大而造成的。

  1. 划分区域过多造成的断裂现象

后浇带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的地下和地上结构,因此,一些大面积混凝土过多的划分导致底板支撑力的不够,很容易出现断梁、断板的现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整个建筑施工工期的进度,以及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问题,对后续的建筑工程施工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1. 划分区域过多造成的无法顶板运输现象

后浇带的使用,使得顶板的大面积混凝土被分割成各个小块,导致后浇带处较多,加固难度增大,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顶板的支撑力不够,一些狭小的工程场地在对上部结构施工时,底部顶板就不能很好的起到交通运输的作用。

  1. 大体积混凝土中应用跳仓法的优点

①跳仓法在大体积混凝土中的应用,使得整个后浇带处变为施工缝,缝隙的缩小使得两侧混凝土的连接更为紧密,后期的缝隙加固处理更为便捷[1]

②跳仓法在大体积混凝土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根据控制配合和浇筑的质量来降低混凝土浇筑中内外温度温差较大所产生的问题,能够有效预防施工裂缝的产生,以及施工裂缝产生而造成的漏水现象。

③跳仓法在大体积混凝土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避免后浇带留置过多而造成的区域划分过多不能形成整体的问题,能够对有些建筑工程狭小的施工场地的顶板运输和顶板材料堆场有一定的保障性。

④跳仓法在大体积混凝土中的应用,有效避免了后浇带留置过多而产生的大量排架模板支撑体系,能够有效地节省建筑施工空间,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效益。

⑤跳仓法在大体积混凝土中的应用,利用跳仓法对建筑结构进行区域划分实施若干小块间隔施工,能够保障先行浇筑区应力充足的释放,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工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施工效率。

  1. 跳仓法在大体积混凝土中的实际应用

  1. 利用跳仓法优化设计

针对大体积的混凝土的浇筑,要根据建筑的总平面以及现象实际情况来进行跳仓块的划分,跳仓块的长宽不得高于40米,每块的面积不能高于1600平方米。在利用跳仓法浇筑时,混凝土的间隔施工时间不能低于7天,一般建议10天最佳。混凝土中设计的强度不能大于C40[2],混凝土坍落度要保证在160毫米到180毫米之间。跳仓法的施工缝隙处要应用止水钢板,放置加强的钢筋网片,对钢筋的构造要合理配置。在地下通长墙体的设置中,要使用直径较小密度较高的钢筋,将其放在主钢筋外侧,有效避免地下长墙处出现的混凝土裂缝。

  1. 针对混凝土原材料的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中运用跳仓法,需要使用低水化热的普通硅盐酸水泥,对于黄砂的选择要使用不高于1.5%的含泥量中粗砂,对于石子的选择应该使用连续级配碎石,石子的直径不得高于31毫米,石子的片状和针状颗粒不能高于15%,石子的含泥量不能高于0.5%,对于混凝土的掺和料以及外加剂的选用,要使用法定检测机构中的优质产品,并且该产品具有产品出厂合格证,对于粉煤灰的使用需选二级。

  1. 针对混凝土施工中水灰比的控制

混凝土施工的水灰比要根据施工所用量,以及混凝土的泵送速度和混凝土的搅拌运输能力做最详尽的安排,合理的统筹规划保障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对于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应选择分层浇筑,斜面施工,分层向前推进。对于其中的分层浇筑,要严格把控浇筑时间,在底层混凝土浇筑后初凝前开始上层混凝土的浇筑,在浇筑的过程中不能出现人为施工冷缝,对于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会有所影响。每个季节混凝土浇筑的温度都有所不同,对于夏季混凝土的浇筑,要严格把控入模温度,温度过高时可使用冰屑搅拌混凝土,避免在高温天气进行混凝土浇筑[3]。对于冬季,温度较低,要保障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低于5摄氏度,在浇筑后要及时地对混凝土进行保温,保湿,后续要做好温度测量。整体浇筑完成以后,需要对混凝土的浇筑进行保养,保养时间一般维持在14天左右,不能低于14天。针对混凝土跳仓缝隙之间的浇筑要进行数次收光,避免出现混凝土的再次收缩。

  1. 混凝土施工缝的规范留置

跳仓法在混凝土的使用中,关于混凝土施工缝的留置要有一定的规范性,严格按照施工缝规定的留置进行施工。并且在混凝土的接缝处要有不锈钢丝网,便于用来收口,针对不锈钢丝网的钢筋选购要使用0-14的钢筋,并将其焊成所需的网架,将其进行扎绑,固定不锈钢丝网。在混凝土施工缝中的模板还需要用到不锈钢网丝和钢筋骨架,初次混凝土浇筑以后,结构面积通常较为粗糙,在第二次的混凝土浇筑中,不需要人工凿毛,只需对浮浆进行凿除,并进行清洗保持干净,这时就可进行下一块跳仓块混凝土的浇筑,有效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对于混凝土的浇筑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提高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混凝土施工缝的规范留置避免了缝隙过大出现的漏水现象,促进了施工工期的快速进行。

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采用跳仓法的技术运用,是设计和施工的两者最优化结合,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中采用两者结合的最优化设计,精心施工下,才能使较长、较宽、较厚的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达到无缝连接,一次成型。跳仓法这项新技术的各种优势使得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裂缝得到有效降低,其实效性和实用性在施工中非常显著,相比于后浇带,跳仓法更能满足日益发展迅速的建筑行业的高标准、高要求,能够有效地促进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度以及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章谊.跳仓法替代后浇带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运用[J].建筑施工,2020,42(07):1166-1168.

[2]佘羽.跳仓法结合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在濒海大型地下结构中的设计应用研究[J].低碳世界,2021,11(09):120-121.

[3]魏国伟,李振兴,冯峰.某工程地下室基础筏板跳仓法施工技术[J].城市住宅,2021,28(06):2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