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乐都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与做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3
/ 2

新时代乐都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与做法

罗尚海

乐都区水土保持工作站 青海 乐都 810799

[关键词]新时代;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做法;乐都

[摘 要]乐都区是青海省水土流失严重县之一,生态环境脆弱。2012年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乐都区在历届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乐都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坡耕地综合治理项目、祁连山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共治理小流域10条,完成治理面积161.59km2,治理程度达82%,林草覆盖度达到34 %。截止2021年底,林地面积达到10664.94 hm2,梯田面积达到4766.65hm2,谷坊976座。2021年增产粮食3574.99t。

1.区域概况

乐都区地处青海省东部的湟水中下游地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6°16′~36°40′,东经102°09′~102°47′,海拔1850~4484m,平均海拔在2000~2400m之间,为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其地貌可分为河谷阶地、高原丘陵地、中山和高山4个类型,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土地面积3050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755km2,占总面积的90.03%。年均气温2.5℃~7. 5℃,≥10℃积温1500~2500℃,年日照时数2500~2800d,无霜期期80~150d,多年平均降水量334.3mm,70%的降水集中在7~9月,降水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递增、温度在递减。全区山多川少,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7.09 %,河谷地占总面积的22.91 %。全区辖7镇12乡、354个村委会,总人口29.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82万人,占总人口的81.1%,人口密度96.33人/km2,总耕地面积2.45万hm2,人均耕地0.103hm2。境内地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十分脆弱,年均侵蚀模数据3000~5500t(km2.a)。

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

2.1小流域建设成效

面对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条件差、群众生活困难的实际,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先后重点治理了泉滩沟、西岭、地洼、岗子沟瞿昙镇、高庙峁寨沟、碱沟等10条小流域(总面积272.39km2),完成治理面积16159m2,投资8055.26万元,使项目区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2 %,其中:营造水保林10664.94hm2,实施围栏封育3716.57 hm2,建成石谷坊509 座,修筑沟头防护 67处,田间道路112 条,共计73.52 km,截止2021年底,林地面积达到10664.94hm2,林草覆盖率达到34.98%。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年拦蓄径流1197.33万m3,拦水率达72 %,拦截泥沙74.32 万t,拦泥率达77 %。项目区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为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当地生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2 坡改梯工程成效显著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因地制宜地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山丘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乐都区水土流失严重,坡耕地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一直是造成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根本原因。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性的努力下,积极争取达拉、共和,马营、芦花,李家、中岭,一期、二期坡耕地综合坡耕地综合治理6项,至2021年,项目梯田面积累积达到4766.65hm2,占宜实施坡改梯面积66 %,投资9550万元。

工程蓄水45.56万m3,保土19。31万t.增产粮食3574.99t。

2.3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

2008年11月《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34号)中明确提出“启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研究”。2012年12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农经[2012]4092号文下发了《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2014年、2015年、2017年、2018年实施项目四期,48条沟道中修建谷坊367座,沟防护20处,封禁0.7万亩,投资1342万元,通过对沟道的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形成了多层次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改变了当地的小气候和人居环境,从而也改变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达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使当地水土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土地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得到提高,并且有效改善了人畜饮水的条件和农村的交通状况,促进了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有效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工程蓄水25.2万m3,保土2.87万t。

3.主要做法

3.1加强领导,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区委区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极为重视,将其作为全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改善地区生态、发展经济的重点工程对待,着重抓 了三项工作:一是在区、乡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主管区长专抓这项工作。二是明确责任,落实责任。区政府与各乡(镇)一把手签订目标责任书,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一项脱贫致富的硬任务及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三是制定科学的规划,我区在彻底清查水土流失现状的基础上,制定水土保持规划及试点示范方案,下发工程管理办法和检查验收办法。

3.2科学规划,综合有效治理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在水土流失治理中,乐都区探索出了坚持“改、造、拦、蓄、灌、防”六字方针。

按照科学统筹规划,分行业实施的原则,做好总体规划,围绕“安全、发展、生态、和谐”的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治水保土为中心,山、水、田、林、路等统筹兼顾,重点突出水土流失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综合、连续、有效治理。

3.3严格监管,确保工程质量

项目建设过程中,强化对项目的质量监督管理,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施工质量监理制和工程质量跟踪审计制。认真执行水利工程基建程序,严格执行统一规划、统一放线、统一施工、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的“五统一”工作措施。同时,在施工中做到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做到人工治理与机械作业相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相结合。把项目建设纳入年度重点督察事项,定期不定期组织相关部门深入项目建设点开展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项目达到工程建设标准。

3.4建章立制,发挥长期效应

牢固树立“三分建,七分管”的思想,项目建成后,坚持“建管同步”的管理模式,建立项目后期管护责任制,实行乡政领导包项目村的包干责任制。现时,坚持“谁受益、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及时成立项目工程管理协会,建立“建管并重、协作管护、优化服务”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3.5强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为确保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顺利进行,始终注重广泛动员,建立和完善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联运机制。在项目开工前,向农户广泛宣传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性,让群众充分认识水土流失治理的作用和重要意义,是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内容规模、建设效益户家喻户晓,极大提高了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热情。同时,在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培养典型,让典型的示范作用、辐射作用在群众中产生强烈的反响,充分调动和激发了项目区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纷纷以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支持项目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3.6多形式联动,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提高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能力

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把预防监督放在首位,严格执法,做到了监督机构、监督人员、规章制度、监督行为四落实。全面落实“三权一方案”和“三同时”制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