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普数据看老年教育的必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3
/ 3

从七普数据看老年教育的必要性

杨文秀

盐城市委党校

摘要:时下,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条件改善,老年人越来越长寿,老年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已达 2.64 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六普” 上升了 5.44 个百分点。如此巨大的老年群体,他们所享受的晚年教育生活是怎样的呢?如何做才能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怎样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实现积极老龄观。

关键词:七普 老年教育 必要性

20世纪后期以来,越来越多国家和人们采取积极的态度看待人口老龄化,视老年人为不可或缺的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和资源。因而,致力于开发应用管理这些资源的老年教育与培训就成为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积极应对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更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老龄工作。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作为,共同推动老年教育事业发展,以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老年教育在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社会效益等方面都得到了质的提升,走出了中国特色老年教育发展之路,在服务社会治理、服务国家战略方针、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家提出的“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对新时代老年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启航“十四五”,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面对数量快速增长的老年人群及其旺盛的学习需求,老年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一、从七普数据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普查的主要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人口老龄化主要呈现四方面特点。

1、老年人口规模庞大。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4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全国31个省份中,有16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了500万人,其中,有6个省份的老年人口是超过了1000万人。

2、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982年时是5%(属于成年型),1999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达到10%,进入老龄化社会。用18年时间完成了大部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年龄结果的历史性转变。比如,瑞典完成这一过程大约用了40年,英国用了80年。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18.7%,估计中国只用20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大多用45年以上时间才完成的老龄化进程。比如,法国用了115年,美国用了71 年。且根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预测数据,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且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本世纪中叶,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4.87亿,约占总人口的35%,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比例双双达到峰值。

3、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从全国看,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老龄化水平的城乡差异,除了经济社会原因外,与人口流动也是有密切关系的。快速城镇化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其中绝大多数是适龄劳动力。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口集聚效应加大,乡村老龄化水平会持续加大。

4、老年人口质量不断提高。老年人的人口质量不仅仅是文化素质、还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60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669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085万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3.9%,比十年前提高了4.98个百分点。且老年人口中低龄老年人口占比过半,达到55.83%。十年来,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也在持续提高,2020年,80岁及以上人口有358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4%,比2010年增加了1485万人,比重提高了0.98个百分点。有利于开发人力资源。随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科技不断创新,人口质量会进一步提升。

二、老年人继续接受教育的必要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如果成立一个“老人国”,则会是世界排名第五人口大国(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大约是俄罗斯+日本的人口总和。且随着出生于高峰期的人口进入老龄段(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经历了三次高峰:1950-1958年、1962-1975年、1986-1990年),第一波的人口已进入老龄化行列,第二波即将进入老年人行列,且比重大(每年将近新增2000万的老年人)预示着我国将进入高速老龄化阶段,加上生育率降低造成的少子化,社会抚养比快速上升,压历山大。如果充分挖掘、发挥老年人的智慧、技能和经验, 不仅能改善老年人自身的状况,也能促进社会发展。 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人老了并不是无所事事,图个清闲自在、健康长寿。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老年人更需要享受教育,更需要在教育中完善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正如,师旷答晋平公所言:少儿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在科技创新一日千里的今天如果不学习,就真的会不止是数字鸿沟等待我们去跨越,任其发展,也许有一天,就是一个马里亚纳海沟的存在。因为,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至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在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30年,20世纪60、70年代一般学科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而进入新世纪,已缩短为2-3年。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综合还要多。深处时代洪流中,谁也无法置身事外,必须学而优则胜,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理!

实践一再证明,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学习不是简单的志趣习惯,而是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落后就要挨打。……而做好老年教育,可以实现老年人活到老、学到老的愿望,更是老年人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接受继续教育的“刚需”。实际上,在现实中,许多老年人选择了“退而不休”,这些老人对学习、文化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将会持续增加。教育则是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对老年人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减少心理孤独(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因素,中国目前有近半家庭是空巢家庭)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

三、中国老年教育的实践历程

我国老年教育实践的探索于 20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起步,属于一个相对较新的次要领域,而后又经历了 90 年代的确立稳步时期和进入 21 世纪后的转型发展期。

1、探索起步期( 20 世纪 80 年代)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家离退休制度的建立,一大批老领导从工作岗位离休、退休,为加强对老干部们的教育引导,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老干部部门纷纷依托老干部活动中心举办老年大学,老年教育工作应运而生,以1983年第一所老年大学在山东建立为起步标志,各地区老干部部门也相继建立了老年大学。

2. 确立稳步期( 20 世纪 90 年代)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一方面,国家在教育基本法中确立了成人的受教育权、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制度及相关主体办学的职责。1995 年3 月 18 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制定实施和及时修订确保了老年人继续受教育的权利,明确规定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一部分并将老年教育、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等纳入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参与保障的内容中。。国家鼓励社会办老年学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

3. 转型发展期( 21 世纪至今)进入 21 世纪之后,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需要,保障老年人更好更全面接受继续教育,促进老年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完成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我国地方开始出台老年教育条例,形成了地方特色的老年教育制度。并具体落实到老年教育的概念、性质、管理、设施、经费、机构、评估、奖励诸多方面。

四、中国老年教育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就

经过三十多年的有序发展,老年教育工作取得杰出成绩:截至2020年末,全国老年大学(学校)数量约为8万所(个),注册学员数超过1400万人。建成29所省级老年开放大学,线下培训350万人次,线上培训8000万人次。高校第三年龄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已有221所院校。在216个市(地)、689个县(市、区)4856个乡镇(街道)26698个村(社区)设立老年教育学习点。各省级老年教育或终身学习平台共注册学员630万人,访问量超过8000万人次。单个学校办学规模前三名的机构是:哈尔滨老年人大学,学员数38000人次/学年;广州市老干部(老年)大学,35000人次/学年;天津市老年人大学,31000人次/学年。专兼职教师逾10万人,其中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网络数字化教育逐渐成为老年教育的重要形式。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我国远程老年教育学校数量共计6345所,约为2017年的6倍;远程教育教学点为36445个,比2017年的30475个增加5970个,同比增长19.6%。2017年全国远程教育注册学员229.3万人,2019年增长至387.4万人,同比增长68.9%,面授与网络学员数量比例约为7:4。

(二)限制老年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显著问题,主要包括:

1、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当前的老年教育在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不同的单位性质和层级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的岗位职务人员之间,老年人享受老年教育和学习的机会不平等。例如,华东(七省市)老年教育机构逾69000所,占全国总数近62%;而西南西北(七省市区)只有逾11000所,占比不足一成。

2、老年人入学率普遍不高。调查覆盖的29省市区,以2019年60岁以上人口2.54亿计,老年人入学率仅为3.3%。即便是较发达地区的入学率也不高,如华东地区60岁以上人口约8395万人,在校学员总数近432.7万人次,入学率仅为5.2%。上海市60岁以上人口518.12万人,60岁以上在校学员数63.93万人次,入学率达到12.33%,为目前全国入学率最高的地区。

3、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基层老年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全国有2.64亿老年人,各种老年大学等教学资源严重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4、社会力量参与度较低。从老年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看,调查的29省市区的经费总额约2.43亿元,其中政府财政投入经费占比90%,社会投入经费占比仅为10%,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极不平衡。

综上可见,21 世纪之前,老年人在我国主要被视为一个弱势群体,老年教育的发展相对被动。老年教育大多被视为一种福利; 进入 21 世纪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真正是一日不学将会脱节社会,更多老年人有强烈学习需求、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老年教育也逐渐演变为一项积极发展的社会事业。

四、中国老年教育的路径选择

健全老年教育发展相关政策制度、增加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充实老年教育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多元化、用互联网技术助力老年教育等宝贵对策建议,将其融入老年教育有关工作中加以研究吸收。

  一是加快研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相关政策举措。以扩大老年教育供给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将创新发展老年教育作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办好现有老年教育机构,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办学网络的功能作用,健全老年教育办学服务体系,提升老年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推动部门、企业、院校举办的老年大学(学校)面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教育,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新格局。

  二是推动开放大学体系坚持以老年教育为牵引,同时融合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产业共同发展,积极探索“康养学游”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服务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培训与养老、健康、文化等融合发展,为老年人有效融入智慧社会提供教育支持服务。

  四是与时俱进开展工作。就中国而言,老龄社会与信息化、城镇化和全球化相伴而生,具有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机遇。老年人的需求也千差万别且随着时代进步,老年人的起始学历也越来越高。北京市东城老年大学的问卷调查发现,现在的学员与十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的学员98%都是大专以上学历,知识层次提高了,平均年龄也降低了5岁,课纲和教材需要及时修订以便更适应时代要求更符合老年人需求。目前我国大部分老年大学的课程以休闲娱乐类为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老年人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学习需求日趋多元,对于教育的种类和品质都提出更高要求。老年大学应根据本地区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要,加强基础学习和深入学习类课程,引导老年人进行高质量学习。



参考文献:

1、《银发中国》穆光宗

2、《农村老年教育如何绽放“夕阳红”》田晓航

3、《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