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畜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0
/ 2

草原畜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欧龙军 靖远县林业和草原局 靖远县 730600

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广大,畜牧业也有了很大进展,在草原中,畜牧养殖产业是支柱性产业,在当地农牧产业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草原是优质牧草的主要来源,对促进当地畜牧养殖产业现代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维护草原生态环境,改善草原生态环境,需要加强对草原的生态环境保护。该文分析畜牧区草原面临的主要问题,论述具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引言

近年来,畜牧养殖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畜牧养殖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相关部门和人员进一步了解畜牧养殖业对生态环境污染的危害,本文将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我国畜牧养殖业科学、健康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1畜牧区草原面临的主要问题

1.1过渡放牧

随着畜牧场数量的不断增加,畜牧规模也在急速扩大,畜牧养殖所需的草场量也随之增加。市场对畜牧产品的质量、数量要求进一步提升,致使草场经营者将优质牧草量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竞争手段。在草场生产中,以草籽脱落的形式来不断更新草场,促进牧草的生长。另一方面,很多畜牧场在发展中缺乏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养殖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极易导致过度放牧的问题出现,使得草籽数量急剧下降,极大地降低了草场的整体质量,引发牧草严重不足等问题,这就加剧了供需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草场的生长周期必然会拉长,草场也会慢慢退化。

1.2草场利用效率较低

目前草场仍然存在利用率较低的现象,即使在畜牧业养殖中投入较多的农业科技,但是在草场利用率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因素在于牧民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养殖模式及养殖理念,坚持在草场内进行放牧。由于早期草场破坏问题较为严重,目前地区优质牧场的面积较小,多数草场的牧草水平处于中等水平。部分牧民为能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会尽量选择优质牧场进行放牧,因此当草场出现返青时,会进入草场内部进行放牧,使刚长出的牧草被牲畜所食用。虽然可满足养殖动物的进食需求,对于草场而言属于过度利用,影响后续牧草的生长和发育,还有可能会消耗土壤肥力,在操场内的土壤环境逐渐恶化,最终导致草场面积不断退化。

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1构建完善的草原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体系

草原生态环境监测是对草原生态环境状况、资源利用情况及其动态变化情况进行掌握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展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以及制定草原资源保护和草原合理利用政策的基础。我国当前草原生态监测站分属于林草、科技、教育等有关行业和部门监测指标体系和技术框架互不统一,相互之间交流、协作与数据共享尚不充分。因此,国家发布了《全国草原固定监测点建设总体规划》,并按规划逐步开展固定监测点基础设施建设。

2.2提高养殖户的环保意识

畜牧养殖业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与养殖户环保意识的较低有关,因此要想使畜牧养殖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首先应当加大对养殖户环保意识的宣传,让每个养殖户都清楚了解环保的重要性,污染的严重性,使其在思想意识上认识到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养殖活动,才能实现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另外,相关单位应当做好普法宣传,让养殖人员清楚,污染环境是要受到国家法律制裁的。相关部门应当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检查,根据相关的法律进行严格执法,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员严惩不贷,同时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对配合治理污染工作的养殖场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存在污染风险的养殖场要进行相关治污技术的指导工作,从而确保养殖场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2.3加大资金投入

要从政策、投资上发力,解决牧民的后顾之忧,优化养殖条件,增强牧民的规模化养殖知识与技能,确保他们能够做到规范、科学养殖。(1)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草原抗害能力。相较于其他养殖区来说,草原现阶段所面临的气候条件、土壤环境更加恶劣,并且出现大面积灾害的概率较大。为了稳固牧民收入,推动地方优势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着重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增强草场质量。(2)要优化牲畜养殖技术,不断更新优良畜牧品种。优良的畜牧品种和养殖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牲畜的存活率,并且可以适应综合养殖模式。要维持畜牧业发展大计,不能只依赖天然草场。传统的生产方式必然无法现代化、规模化养殖场的发展,只有推行良种繁育、建设特色草地畜牧产品、以草定畜、草畜联动的机制才能彻底解决牲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要不断间断地保护天然草场,发展人工草场,恢复草原植被,提高增草效果,大幅改善草原生态。政府部门要给畜牧业生产相应的补贴,如牲畜遗传资源保护经费等,推动良种更新速度。(3)要健全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控制草场进一步沙化、退化问题。将畜牧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有机融合,减少因退牧还草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确保牧民的收入保障。

2.4对草原进行合理的规划

通过对草原进行合理的规划可提高草原利用效率,促进草原畜牧业的科学发展,促使草原生态环境和畜牧业发展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首先,应对草原的使用时间进行合理规划,避免长期过度放牧给草原的天然功能带来影响,为草原提供恢复自身功能的时间。其次,积极开展草原治理工作,利用退牧还草及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对草原实施生态补偿,以维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和谐稳定。或者可利用修建暖棚的手段,将畜牧业养殖动物进行养殖环境转移,减轻草原的工作压力。最后,可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产业,利用农作物废弃物制作相应的饲料,将其喂养给养殖动物,能避免草场出现过度放牧的问题,降低草场放牧的频率,可促进草场生产功能的恢复。

2.5采用生态养殖的方式

为了使畜牧养殖业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应当采用生态养殖的方式。相关单位应当积极推广生态养殖的方式,实现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养殖场在设计建设时,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将其建设成为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养殖场,从而实现生态养殖的目标。畜牧养殖还可以与农业、渔业等多种行业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其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链。

结语

综上所述,草原生态系统在陆地上属于重要的生态系统部分之一,能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及防止土壤荒漠化的作用,对于维护生态系统整体平衡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草原是牧民获取经济效益的关键支撑,如果草原生态功能下降或者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会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目前存在的天然草场退化、草场利用不合理及超载放牧的问题,加强对牧民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教育,加强资金投入,积极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将生态草原建设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能够提升草地生产能力,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草料来源,同时利用草原植被的特点对土壤进行固定,保持地区水土平衡性,避免草原出现荒漠化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文婷.加强草原生态系统建设发展绿色畜牧业[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9).

[2]周宇.草原生态保护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探究[J].中国畜禽种业.2020(8).

[3]王健.畜牧养殖业对环境污染的风险及其防治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8,34(3):67+152.

[4]陡秀芳.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防治[J].今日畜牧兽医,2017(3):44.

[5]毛琪,王琳,孙启武.畜牧业带来的生态环境分析[J].农技服务,2016,33(8):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