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康复治疗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效果与安全性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2
/ 3

简易康复治疗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效果

与安全性探析

成鑫 林钊胤 鲁发华 郑祥伟 李军福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邮编:510000

摘要目的:探究简易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作用,重点探讨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安全性两方面。方法:从广东三九脑科医院2019年2月~2020年3月资料库中,选出94例患者参与研究,分别采用差异化的护理措施后,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并发症两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最终结果。结果:实验组结合了简易康复治疗技术后效果更佳,一方面患者的上、下肢体功能评分均更高,P<0.05。另一方面,关于并发症率:实验组4.26%、对照组19.15%,P<0.05。结论:对此次研究中的患者而言简易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效果显著;同时还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并发症,安全系数较高,因而值得在脑卒中患者中推广及使用。

关键词:简易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并发症

脑卒中亦是中风,具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特点[1]。据调查,此病症多出现于患有高血压且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中,且男性发病率更高。从本质上分析,出现此病的原因是脑血管突发破裂后造成阻塞,血液无法流入大脑而造成脑组织损伤,由此也给患者本身及其家庭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据此,应当结合有效的治疗措施实施干预。此次以“简易康复治疗技术”为课题研究中心,来分析其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具体效果,并以本院94例患者治疗为例对比研究,详细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院伦理委员会的准许下,选取了收治患者94例,时间在2019年2月~2020年3月。经常规化检查,且结合院内脑CT及头颅MRI检查后,确定符合此次研究条件[2]。在取得其家属同意后,将所有人员按照随机数字法划分组别,每组47人。对照组中,男25人,女22人,年龄在51.2~79.5岁,均龄(61.5±5.5)岁。实验组中,男29人,女18人,年龄在50.8~81.4岁,均龄(63.0±5.6)岁,两组其他资料对照,P>0.05。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照组实施常规化治疗,包括物理疗法(运用声、光、冷、热、电等物理因子,针对患者局部功能障碍实施治疗,以恢复原有生理功能,如超短波、磁疗、抗痉挛)及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脑脉利颗粒等)。1次/d,30min/次。实验组基于此采取简易康复治疗方案,相关要点包括:

其一,体位运动。体位运动的治疗角度主要囊括卧位及坐位两方面[3]。让患者坐下后缓解调整成站位,之后再恢复成坐位,反复如此,用以锻炼患者的体位变化及运动能力。在此过程中,医师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基线资料,对简易康复治疗方案相关内容实施优化;同时结合科室内健康知识科普手册、形象生动的视频资料等,以保障治疗工作的丰富程度。当发现患者或是其家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压力时,要给与其积极疏导工作。

其二,开始结合不同患者临床症状实施集体康复训练,此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做好指导及保护工作,家属亦可陪同进行。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可自行努力完成康复锻炼,如坐位、卧位姿势变换;此时最好用有规律性的引导语言为之进行口头教导,如此便能将完整的锻炼动作分解成单独的简单运动,不但能减少患者锻炼的困难度,增强其肢体协调程度,也能在科学化的循序渐进中来逐步提升患者信心。锻炼方法包括:①双桥运动:是步行和站立的基础运动。即让患者保仰卧双腿屈曲,并伸髋抬臀保持,此锻炼方式可以抑制患者下肢伸肌痉挛,提升肢体控制及协调能力。②翻身训练:医护人员每间隔2h协助或指导患者进行一次翻身叩背,以防止出现褥疮及坠积性肺炎;翻身时让患者双腿屈膝,将软棉质垫置于后背。或是指导患者健手握住患手,双手上肢向前伸90°,头转向要翻向的一侧,并用健侧肢体带动患肢,来回进行摆动2~3次,借助于惯性翻动。③姿势控制:早期训练可从头部控制开始,随后对躯干分别进行屈伸、旋转、侧屈等训练。如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医师将手放在膈肌处指导其腹式呼吸,并根据其呼吸频率来适当加压或放松,另一只手叩击和拍打来刺激腹肌收缩,另外,可让患者保持坐位,医师帮助其进行骨盆前倾、后倾训练。

其三,当患者实施康复治疗锻炼时,可让家属陪同保护,或将病情程度相差不大的患者组成小组,使其互相间交流,在增进患者相互情感同时,也能提升患者自我保健护理、康复锻炼的经验及能力。

最后,需要合理安排康复治疗锻炼时间。在初期时可每次1次/d,1h/次[4]。当持续治疗30d后,医师及护理人员开始评估其偏瘫肢体功能的康复情况,适当地将运动频率设定为2~3次/周,且当患者逐步好转时,便可在亲属监护下锻炼及活动,此时开始能够在医师的建议下逐步增加运动量及相关动作,如进行上肢抬举、慢走等,共持续治疗3个月。

1.3、评价指标

①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情况。结合Fugel-Meyer(FMA)评定量表评价,分数和运动能力呈正相关。

②对比两组出现并发症概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18.0软件处理。t值及X²值检验。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对比

从数据可知:治疗前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后实验组上、下肢功能有更明显提升,P<0.05。具体如表2-1所示:

表2-1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比(分,X±S)

组别

N

上肢运动功能

(治疗前)

上肢运动功能

(治疗后)

下肢运动功能

(治疗前)

下肢运动功能

(治疗后)

实验组

47

31.29±3.10

48.72±4.87

20.14±2.03

27.53±3.04

对照组

47

31.80±3.05

39.66±4.30

20.12±2.04

23.92±2.45

t值


0.647

4.821

0.872

4.873

P值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并发症出现对比

结果显示:实验组并发症率4.26%,对照组19.15%,P<0.05。如表2-2:

表2-2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n.%)

组别

N

压疮

心律失常

感染

脑疝

发生率

实验组

47

1(2.13%)

0

1(2.13%)

0

4.26%

对照组

47

4(8.51%)

2(4.26%)

2(4.26%)

1(2.13%)

19.15%

X²值






12.620

P值






<0.05

3、结论

脑卒中属高危险性病症。当发病后,患者会出现典型的四肢无力、昏厥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半身不遂、失语等不良现象,严重威胁到患者日常生活[5]。临床上针对此病多使用溶栓治疗,虽有效但却容易造成患者偏瘫,使得其四肢基础的运动能力发生障碍。如此,应当在患者治疗的同时结合更有效的康复技术,从而实现其肢体功能有效恢复,进一步提升整体疗效。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药物+物理治疗法,长期治疗后患者很容易出现不配合、心理压力大的情况,甚至是出现严重并发症后想放弃治疗。而此次研究结合了简易康复治疗技术方法,能够结合简单的康复训练后让患者处于运动状态,避免并发症的出现。综上,简易康复治疗技术效果明显,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脑卒中患者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发明,冀俊虎,孙义玲.益气化瘀方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9,26(12):1517-1518.

[2]邵康.简易康复治疗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效果与安全性探析[J].世界复合医学,2019,5(10):4-6.

[3]龚鹏飞.浅析康复治疗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9):70+72.

[4]祝小丹.任务导向性简易日常活动功能训练对居家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9,19(06):841-843.

[5]朱婷.简易康复治疗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效果与安全性探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4):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