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部审计如何为本组织更加安全、更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3
/ 2


浅 谈内部审计如何为本组织更加安全、更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李桂英

商丘市烟草公司

2020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审计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审计机关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履行职责,坚持依法审计,完善体制机制,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内部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前置和延伸,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和责任。那么新时代下,内部审计工作做到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帮助组织防风险、保安全,从而实现更加安全、更高质量的发展。那么,内部审计如何为本组织更加安全、更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笔者认为:

一、内部审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法律意识,提高对风险的分析、判断、评估的能力水平,并在评估判断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提升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转变思相观念,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鼓励内部审计人员考取相关专业技术职称和执业资格,建设一支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队伍。

(二)内部审计要加大监督力度。加大对党中央、上级党组重大政策、决策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力度;加大对各类风险隐患的揭示力度;加大对工程、采购项目的审计力度。审计人员应当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程序,将违法违规作为审计重要考虑的问题。审计过程中应围绕重点,深入进行,重点抓住被审计领导干部主要责任、直接责任,对重大问题要实施重点审计,不能简化审计程序。

(三)项目组组长、主审要切实负起责任,真正做到统揽全局。每日召开组务会,听取各审计人员的工作进展情况,对审计人员没有关注到的方面,及时予以提醒。要重视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工作,应坚持逐层把关,多层控制,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在审计方式上可采用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结合等方式,在队伍建设方面。可通过加强专业培训,鼓励交流等方式最大限度的增强审计人员的审计效能,提高审计质量。

(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已不再是一般的检查错误,要求我们内部审计的对象由具体经营管理业务向公司治理结构和战略管理转变,作用已有防护性向建设性拓展,范围已由财务审计向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向发展,目标已由监督组织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向为组织增加价值迈进。企业,通过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在进行企业管理时作出可行性的意见建议

二、内部审计的创新方法要进行转变

(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要求,并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利用内审会会议职能“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审计评价。内部审计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问题,审计发现问题后,应提报审计委员会,应从体制机制制定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应当把领导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对领导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和错误,正确把握事业为上、实事求是、依纪依法、容纠并举等原则,经过综合分析研判,可以免责或者从轻定责,鼓励探索创新,支持担当作为,保护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加强政策法规宣传。按照内部审计工作职能职责规定,准确把握内部审计职能定位,转变职能,转变作风,解决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职能错位问题,使审计机构、审计人员从主观上认识到审计服务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同时,提高企业各级领导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审计职能、法律法规及各项管理制度,营造一种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工作氛围,促使各级领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到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正常的工作制度,是保护、爱护干部的必要措施。

(三)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明确内部审计整改实施主体是部门单位及相关经济责任承担人,审计查出的问题的处理、处罚,以及针对违规事项提出的改进建议,都必须落实到相关责任主体。

1、在落实整改责任主体时应合理划分、准确分解审计整改责任对象。一是管理责任。对落实国家政策措施不力、本部门规章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程序不健全产生的问题,按照各审计对象各职能部门管理职能确定整改责任主体,整改建议要做到详实、具体,操作性强。二是个人责任。个人责任就划分为个人管理责任和个人违法违纪责任,个人管理责任应按过失错误和故意错误划分,个人违法违纪责任应按严重程度、影响大小严格划分,审计中从问题的主观性、客观性上全面分析,合理界定整改责任人违规事项,合理落实整改责任主体。

2、明确整改实施主体、职责,不能把审计整改压在内部审计机构上,应为谁经办谁负责,单位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为审计问题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内部审计机构为行业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牵头部门,组织、协调审计整改工作,跟踪督办整改事项,上报整改情况;各职能部门为相应问题整改的责任主体,具体做好各项整改任务的落实。对同一问题涉及多个部门的,应当根据问题的主要方面确定牵头整改责任主体及协办部门,协办部门配合牵头部门完成职责范围内的整改任务。审计机构主要负责整理《审计整改问题清单》,分解整改任务,明确整改时限,建立审计整改台账,对整改情况进行督导、验收。对符合整改标准、整改措施到位的事项予以销号,做到真整真改,整改一个销号一个。真正做到压实责任,追求实效,防范屡审屡犯、前审后犯。同时将整改结果纳入干部个人档案资料保存,与被审计单位的工资绩效挂钩,使单位负责人切实认识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

(四)开展后续审计。项目实施结束后,为巩固审计成果,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根据需要适时提请安排后续审计工作,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纠正措施,保证审计的效果。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后续审计的执行过程和结果,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董事会提交后续审计报告。

三、内部审计结果运用方式要进行转变

原来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内部审计机构撰写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征求被审计单位、被审计责任人的意见后形成正式的审计意见。两办《规定》指出“审计组实施审计后,应当向派出审计组的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机关提交审计报告”,而不是先向被审计对象征求意见。另外,原来的审计报告下发给被审计单位、被审计责任人,未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通报,未存放个人档案。两办《规定》指出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责任追究、整改落实、结果公告等结果运用制度,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以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这一举措,充分激发被审计单位、被审计责任人对审计结果的重视。

四、总结

通过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的转变,审计结果创新运用的转变,创新运用,使内部审计机构真正成为一个企业的“看门人、守护者”,切实提升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威慑力,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好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为企业更加安全、更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两办《规定》

2.《改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思考》刘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