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识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3
/ 2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识别

魏秀云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省眉山市 620000

[摘要]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风险余额随之暴露,提高会计风险识别能力,加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风范能力与控制能力,是提升会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识别与对策

新时期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在运行管理中诸多因素都会造成会计风险。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提升会计风险识别能力,有针对性的做好各项风险防控对策,避免造成财务损失,以此推动行政财务工作有序运行,为行政事业单位稳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识别

(一)会计核算无法规范性

受人员岗位调换、业务发生时间较长等因素没有进行记账操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业务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即使确定了业务发生的真实性,也会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影响,提高了会计核算风险。在进行会计记账过程中,会计人员操作不规范没有按照规定的会计核算方式进行账务处理,会造成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加大会计风险。

(二)内控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依旧应用传统的会计管理制度,难以满足新环境下对会计内控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计人员难以在实践工作中遵循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开展相关工作,各岗位之间缺乏约束监督作用,难以有序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对费用支出范围作出具体的规定,在实践执行过程中缺乏严谨性,加之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造成费用支出难以控制,甚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这些都提高了会计风险,对行政事业有序运行造成了影响。

(三)往来账款管理

一直以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对往来账款处理态度不够积极,没有对往来款项进行规范的调整操作,而是直接计入收入支出,导致账面上没有将往来款真实业务情况反映出来。有些往来款项长期挂账,没有及时处理。还有些人员预借差旅费用,会计人员没有按照正规流程进行操作处理,而是计入到暂付款中,并长期在暂付款中挂账。这些都会对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造成影响。

  1. 固定资产管理风险

一些规模较小、人员较少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定固定资产管理岗位,相关工作人员并不了解资产管理的相关流程,没能在账面上将资产变动的真实情况如实反映出来,造成重复购置现象发生,浪费国有资源。还有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没有对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基础处理,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不符,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能力。

(五)内部稽核制度风险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内部稽核制度,导致在具体实践中并不是适应单位实际情况,可行性不理想,未能发挥出规章制度的监督约束作用。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导致会计工作长期监督不到位,加大了会计风险。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能力与控制力度的有效对策

(一)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养

在会计风险控制过程中,会计人员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至关重要,直接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风险的识别能力。从会计人员培训教育方面入手,在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方面下功夫,有利于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与风险意识,满足新时期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发展需求。同时,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机制,强化其道德素养与岗位责任心,督促其在工作中积极学习新会计政策,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加强会计风险风范能力。

  1. 加大国有资产管理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大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力度。首先,严格把关资产购置。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严格履行政府采购原则,科学购置固定资产,完善各项采购审批手续。其次,加大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力度,行政事业单位要将固定资产卡片及时录入到资产管理系统中,并及时进行固定资产信息更新,确保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账面情况保持一致,做到账实相符。最后,要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与盘点,确保掌握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运行,需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单位内部出现问题。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需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满足时代发展需要。首先,要根据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内部控制体系,切实有效的发挥出内控制度的作用与价值。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督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发挥出财务部门各岗位的约束作用。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有效防范会计风险发生[1]

(四)完善外部监管机制

由于自身性质原因,行政事业单位要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检查与政府部门的监管,对外部建议分析采纳,防范会计风险发生。第一,要提高会计信息披露,接受公正监督,将单位的决算报表、政府采购信息、绩效评价报告等在相应的平台公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透明度,降低会计风险发生的概率。第二,要进一步整合政府的监管力度,从根源上对会计人员形成监管威慑,从根源上避免会计风险

[2]

(五)加大安全防范力度

构建财务信息化平台,建立良好的信息化系统环境。首先,要不断优化单位的软硬件设施。保证财务部门计算机软硬件的先进性与安全性,以此保证财务软件运行安全,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其次,要提高财务系统的安全性,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需要,为相关财务人员设置相应的财务软件操作权限,并且记录操作痕迹,确保能够对财务软件上的每项操作追根溯源,对每个操作财务软件的人员进行身份认证,保证财务系统安全。最后,加大网络安全防护工作。行政事业单位计算机系统要安装杀毒软件与防火墙系统,抵挡病毒与黑客对财务系统的恶意攻击,有效避免网络安全隐患[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管理过程中,诸多因素可能对财务工作造成风险。因此,有必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运行情况,分析容易造成财务风险的原因,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识别能力,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峰.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识别与内部控制对策研究[J]. 时代经贸, 2020(12):2.

[2]孙丹丹.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的薄弱环节及应对措施[J]. 2021(2018-5):257-258.

[3]曹艳艳. 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控制措施[J]. 大众投资指南, 2020, No.347(0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