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对优化我中心垃圾管理工作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1
/ 2

生活垃圾分类对优化我中心垃圾管理工作的研究

杨静娴

苏州市姑苏区平江街道娄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江苏苏州 215001

【摘要】医疗机构作为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及其他人员聚集一体的的公共场所,生活垃圾几乎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产生,本研究报告通过分析在我中心所施行的生活垃圾分类收置、清理运送和处置等工作,总结工作经验,同时思考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一、背景介绍

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考察时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2019年3月6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分类处置。”[1]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开始实施强制垃圾分类,正式推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城市名单,到2020年年底将会在全国46个重要城市推行垃圾分类,作为经济强市,苏州市位列其中。

2019年10月25日,苏州第16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2019年11月29日,江苏省第13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2次会议批准了条例,于2020年6月1日开始实施。

二、我中心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做法

依据《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所规定的的分类原则,目前,我中心按“四分类”的法则,将日常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

1.完善制度责任。中心按照垃圾分类工作的要求,成立了垃圾分类管理领导小组,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工作方案,加强组织协调,分解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确保中心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

2.加强宣传发动。利用电子屏幕、分发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册、发动志愿者、保洁监督等形式,广泛发动全中心工作人员参与,并着重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多宣传正面典型,营造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通过组织人员参加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人员培训或参加中心举办的专项培训,进一步巩固宣传效果。

3.加大硬件投入。我中心累计采购了有害垃圾桶1个并加以投放、可回收物垃圾桶共45个、厨余生活垃圾桶共3个,还有其他垃圾桶共50个,向本中心职工、看病的患者及其陪同的家属累计免费发放了《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2000余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折页2000余张。

4.建立督导队伍。组织垃圾分类志愿者和督导员,进行专业培训,监督和指导中心人员开展垃圾分类,尽快促进分类习惯的养成。

5.加强分类考核管理。将垃圾分类实施开展情况列入考评内容,根据日常监督检查情况,对于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不积极的科室及责任人采取通报批评等措施。

622aaa058fb0d_html_ee821c2777c916b4.png

四、我中心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

我中心从实施生活垃圾具体分类以来,各类日常垃圾的丢弃处置或回收利用等事宜得到了有效解决,效果明显,显著提高了资源化回收利用率,原本许多垃圾混投混放、未作分拣的生活垃圾,经过分类以后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处理。

1.有害垃圾:我中心的有害垃圾主要为废旧灯管、灯泡、硒鼓、墨盒、血压计,以及少量破损水银体温表,以上有害垃圾在中心运收、暂存后,交由专业有资质的垃圾处理公司处置。据统计,自2018年1月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以来,中心有害生活垃圾的处置频率为每两个月一次,每次差不多10千克左右。

2.厨余垃圾:我中心的厨余垃圾主要为在食堂就餐产生的剩菜剩饭和食堂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食物残余以及废弃食用油脂,我中心与苏州净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协议,公司每天派人上门回收厨余垃圾。在生活垃圾分类政策还未出台的时候,中心也未指定垃圾分类措施,那时候的厨余垃圾基本上与医疗垃圾、纸张、快餐盒子、塑料片材、木头筷子等垃圾混合投放。自2018年施行垃圾分类后,吃剩的饭菜均倒入“厨余垃圾”桶,餐巾纸等一次性用品投入“其他垃圾”桶。厨余垃圾每天产生量为10斤左右。

3.其他垃圾:其他垃圾是我中心常年处置、清理、收运最大的一类日常生活垃圾。在生活垃圾未正式推行分类之前,所有垃圾均是混合投放的,最后由环卫部门进行处置或清理,自从施行生活垃圾分类之后,我中心与苏州市姑苏城市清洁服务公司签订了环卫有偿服务作业协议,公司每天上门收取其他垃圾,其他垃圾每天产生量为200升左右。

4.可回收物:在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以后,我中心可回收垃圾也得到更加规范的处置和收运。如今,除了纸箱、废旧报纸之外,各科室自觉分类各类纸质品、塑料瓶、玻璃瓶、易拉罐。我中心对售卖的可回收物资金按比例奖励给各科室部门和后勤保洁,进一步激发了全中心职工和保洁人员垃圾分类的工作热情。

五、基层医疗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与思考

1.患者和家属对垃圾分类意愿较差。中心坐落于苏州古城区东北方,娄门护城河边,服务人口覆盖平江街道(娄门片区、平江路片区)16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9.6万人。中心周边多为历史悠久的老旧新村,临床门诊又主要针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因此门诊患者数量较多且多为老年人,文化层次和水平不高,接受能力差,另加重视程度不够,患者来中心是以治病配药为主,所以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意愿不太高,因此导致垃圾分类的参与度比较差。

2.公共区域投放准确性比较差。依据中心以往工作人员、设备运行的数据,进行演算,然后分析得到的结果来看,社区服务中心作为公共场所的垃圾正确投放的合格比例很难得到提高,这是因为医院常年是密集人流量,人的素质非常不一,小孩,老人,中年人,教育程度相差较大,没那种投放的意识,他们的心理也是停留在过去的那种,垃圾混放的时代,因此提高垃圾投放准确率还是任重而道远,只能进一步通过专业人员去分拣去弥补先天的差距[2]。另外医院还会产生医疗垃圾,大多数病患者对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概念非常模糊,因此投放难度会更加大。

3.增加了机构的支出成本。中心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由于机构性质为公益性、规模比医院小、级别又等同于一级医疗机构,因此可以开展的诊疗项目有限,收费标准也低。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后,中心依据分类的要求垃圾桶全部加以更换,垃圾袋的使用量增加了许多,增加了我中心财物的成本支出;因为使用了分类垃圾桶,运送垃圾的次数和重心保洁人员的日常工作量都增加很多,因此增加了中心人力的成本支出;此外,中心与苏州市姑苏城市清洁服务公司签订了环卫有偿服务作业协议,每年又要额外支出生活垃圾代运费用7200元。

4.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宣传。基层医疗机构作为一个人流量大又人员复杂的特殊公共场所,根本无法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长期且持续性的垃圾分类教育。因此,中心要在宣教的同时,尽可能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培养其自觉意识,努力改善垃圾分类行为。

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算是医疗机构的后勤保障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是医疗机构后勤保障管理之中一项长期且非常艰巨的任务。通过思考以往不足的工作,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持续提升,总结经验,研究一些非常特殊的手段或者措施并予以及时的改进,从而实现社区服务中心的生活累计分类处理的永久性策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进而可以为生态文明的建设继续舔砖加瓦,实现绿色美好生活的愿景。


参考文献:

[1]赵欢,姜宜明.生活垃圾分类对某院垃圾减量化影响的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期刊,2020,(26)17,40-42

[2]王俐.医院生活垃圾分类管理问题与对策思考[J].绿色科技,2019,(20)4: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