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3
/ 2

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李允沛

烟台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 264005

摘要: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先后在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召开新工科研讨会,分别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等文件,将新工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归纳为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推进新工科建设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为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探索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土木工程;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引言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工科类专业的教程普遍存在理论大于实践,学生注重理论知识的研究,缺乏实践和操作能力的问题。新工科的实践改革核心是“研行一致”,所谓研就是项目研究,行是指教学实践,二者相结合的执教模式,将会是以后长期发展的形式,也将是教学改革的主题。

一、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其中首要重点合作领域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产业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和支柱产业,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实力和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经济论坛《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全球140个主要经济体的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平均值为4.02(最高值为7),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特别是南亚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沿线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极其旺盛,急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我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和主导国,有责任帮助沿线国家培养基础设施建设人才,这是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建设的外在驱动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通过开展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计划,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同时,中国作为建筑行业大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经验积累,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占有较大优势。

二、传统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的偏差,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的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主要表现为高校的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主,侧重于概念和基础知识为主的理论课,很少安排实践课。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收专业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第二,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主要采用单向信息传递方式,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方法以板书或多媒体的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实践教学内容偏少。有些高等院校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实验室建设不到位,导致学生能做的实验寥寥无几。此外,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落到实处,无法保证学生校外实习的需求。第四,在传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了企业参与的重要性,对企业参与高校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第五,土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能适应卓越人才培养的需要。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保障,没有足够数量的高质量教师队伍,要谈卓越人才培养只是一句空话。目前,高校招聘的教师大多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配置更多的是满足科研的需求,而较少考虑实践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一)通过整合力学课程内容,有效利用和强化实践环节

在学生课堂学习中,关于力学课课时较少,学习内容也比较抽象,大部分学生都反映难以理解透彻,但此科目又是土木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课程,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教师应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删除部分内容重叠的章节,重点讲授重难点教学知识;在学生实践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做,仅在一旁给予必要的指导即可,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独立创新能力。

  1. 增强校企合作,凸显企业培养优势

针对不断变大的生师比的问题,专业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借助企业的力量和资源对于毕业生进行专业化的培养。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意愿以及企业的用人要求合理调配学生去到合适的单位开展毕业设计,而校内指导教师只需要在毕业设计选题和开题报告的环节做出适当的指导,对于具体的内容设计部分可以由企业安排专业的工程师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最终建立一个良好的双导师培养制度。这样既可以减轻校内指导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外出实习的机会,并接受校外导师的专业指导,使得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逐渐适应即将面临的工作生活环境。借助企业的联合培养,也可以适当缓解高校当前软硬件设施配备不完善这一难题,同时对于企业培养适合自己的专业型人才也有较大的储备作用。

  1. 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在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逐渐加大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落实度,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遵循一个目标、两条途径和三大转变的基本原则,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从而强化教学效果,促进人才输送,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其中一个目标指的是落实零距离上岗的教育目标,在学习和培训中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完全胜任岗位工作,增加就业率的同时,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两条途径指的是采用校企共育、校企共建的教学模式。前者实现了专业、公司、师生员工培养模式,学生需经过三年专业培训,一年实习方能完成学业,通过考核后颁发相关证书,确保学习水平。在该模式下,学校与企业间的联系逐渐加强,一方面为学生实践提供良好场所,丰富学生的实战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创新提供动力支持,让学生尽快熟悉岗位职能和要点,为日后就业提供保障。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可从实习学生中挑选较为优秀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内工作,以增加就业率,完成学生就业从量向质的转变。

结束语

基于新工科和专业认证视角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学生核心工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抓手,夯实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注重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满足土木工程行业在新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并符合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在我校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有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陆有忠.转型新时期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J].教师,2019(32):117-118.

[2]谢晓鹏.基于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体系探索[J].课程教育研,2019(46):6-7.

[3]封文静.基于工程师能力培养的高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19(21):88-89.

[4]王燕华,陆金钰,吴刚,徐伟杰,冯岩.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教学实践[J].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07):151-154.

[5]马魁,许立强,付明琴.基于卓越工程师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26):122-12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