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辽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战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31
/ 2

乡村振兴战略下辽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战略研究

李欣哲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随着国家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战略的不断提出,近年来传统民俗村落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逐渐被中国人所广泛重视。基于此,本文以辽西地区传统村落为例,结合乡村振兴提出的20字方针,从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着手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发展规划总体要求的正确指导下对目前我国现有的古村落群和自然保护区的总体发展规划模式研究提出了其相应的总体发展规划策略。

关键词:中国乡村文化振兴;中国传统文化村落;人居生态环境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政策背景

习近平在十九大经济工作重点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实施国家支持乡村经济产业转型振兴协调发展五大战略,并且在这之中他还首次明确了实现乡村经济产业兴旺、生态环境优美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总目标五大要求。传统村落以期独特的地位,丰富的传统资源受到政府重视。而在其后期进行环境保护与优化发展战略规划时,并没有充分延续传统民族村落的诸多历史优化文脉,往往只是因为依靠现代技术手段仅仅解决了满足村民们最基本的心理生存环境需求,忽视了满足村民们更高更深层次的精神心理健康需求。通过研究其传统规划手法和空间脉络,对乡村振兴中的村庄规划,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

1.2辽西地区传统村落概况

辽西地区的传统村落,地处特殊的地理环境之下,有着特殊的人文风貌,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辽西地区因其独具风貌的传统村落资源以及脆弱的环境基础,存在保护和发展的价值。

(1)自然概况

辽西地区在岛上地形形态地貌上主要以中低层高山、丘陵的地貌形态特征呈现,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主要形象特征描述。辽西地区在岛有"十年久旱"之说,且岛上风沙较大辽西地区使其作为自古以来的事关内外经济衔接的重要经济通道,其在经济信息资源流动、物质资源交换上面都有着重要的经济纽带带动作用,也就说正是因为其关键的经济交通点和地理优势位置,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对该旅游地区的古村落的构筑建造及其发展过程产生了重要性的影响。

(2)人文概况

辽西地区除了衔接关内关外,又因为毗邻着内蒙古,在历史上又是满清的龙兴之军驻地,属于多民族文化经济交织的重要地区。由于辽西地区曾经是重要兵家必争之地,如今依旧依然保存着古代的民族防御性聚居建筑,而通过修建这些古代防御性聚居建筑而发展形成的民族相关聚居村落,也一直留存至今。清朝统治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落后的民族社会经济使得当年清政府最终决定对中国东北地区人民进行对外开放,因此当年清政府开始实施了《辽东招民开垦例》,支持山海关关内地区人民大量移民东北,兴办现代农业,东北地区的民族聚居区和村落文化建设如火如荼,移民型聚居村落大肆进行发展。

后在康熙五十年间,清政府开始实行东北禁关偷渡政策,不再严格允许关外地区人民私自移居东北,原本经济发展速度吐火如荼的中国东北地区开始发展速度放缓,数十年后,由于黄河辽河流域发生水灾严重泛滥,庄家土地颗粒无收,山东、河南、河北的当地村民纷纷不顾前清政府相关禁令,私自乘船偷渡东北,史称闯关东。从那时至今,东北地区又重新恢复了勃勃活力,辽西地区的小村落逐渐转向发展并形成了较大规模。

第二章 辽西传统村落现存问题分析

2.1"生态宜居"方面的问题

(1)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满足村民需求

村落内部道路狭窄,并且除了主干路以外并无硬质铺装,土路居多,少数为石头铺路,大多处于无人管理维护的状态,缺乏停车空间。并且村落位于山区,交通极其不便,部分村落的主要路径与季节性河流重叠,遇到雨季村民则无法顺利外出,不利于村落发展建设。

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匮乏,排水以自然渗透为主,生活污水大多随意泼洒到自家的院子内或者大门口,雨水随地势排入田地。

村内厕所以旱厕为主,部分村落有垃圾收集处,但是整体卫生设施较少,或者简陋破败,大部分垃圾都是通过简易填埋或者焚烧来处理,既污染环境,也无法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2)传统民居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

村落内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老建筑由于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已逐渐破败。而有人居住的老房子也存在门窗松动,防风保暖性能差的问题。而村民自身并无足够经济能力解决这些问题

2.2"乡风文明"方面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村民单纯的以从事农业活动维持生活比较艰难,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劳动力离开农村,涌向城市,造成农村的空心化。传统建筑随着久而久之的无人居住缺乏必要的维护呈现自然性的损毁和衰败。

辽西多为丘陵地区,平坦地区较少,因此古代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与勤劳修建起了石坝梯田,现如今梯田已变成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景观,这是古代人民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表现。但传统的大型农用器械无法对梯田进行耕种,所以保护梯田需要大量的青年劳动力,而随着村落的空心化与老龄化,梯田缺乏保护修缮,很多已经完全坍塌了,余下的居民年龄偏大,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去进行维护。

村落由于村民生活基础配套生活设施不发达、生活不便利、生产力和日常生活方式落后,随着农村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村民通过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等多种传播渠道都可以接受到一些来自外界文化的冲击,并开始了自发的模仿。也因此逐渐改变了村落内代表着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建筑特色、地域文化特征的中国传统民族村落建筑风貌
有关部门对国家政策的错误解读,在对村落进行保护发展时一味"求新求洋",旧村改造之风盛行,却忽略了传统村落原有的自然风光,传统面貌和人文精神。例如修葺村落广场时使用现代化的砖块,使得古香古色的古井与古树和现代的广场并存;为响应"厕所革命"而修建的厕所却是铁皮的外形,与古村沧桑厚重的风貌格格不入。

第三章 辽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战略

3.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战略中首次提出"生态宜居"的总具体要求,打破了之前只针对传统文化村落及其本体周边进行环境保护的传统局限性,扩大了环境保护覆盖范围,从乡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总体层面上也提出了环境保护总体要求,对传统村落本体周边环境设施进行整体保护。"乡风文明"的具体提出则主要是针对乡村文化遗产传承和乡村民风民俗建设的各方面并未明确其具体保护要求,乡风是乡村的灵魂,乡风文明是乡风在新时代发展到较高阶段或层次的状态。

3.2辽西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保护策略

(1)因地制宜,避免千村一面,建设性破坏。

当地政府部门在响应国家政策,保护建设传统村落时,急功近利,并没有深入挖掘村落独特的文化特色,用"公式化"的手段对传统村落进行建设,破坏了风貌。因此在规划中要因地制宜,防患千村一面。

(2)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我国并未把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内容列入法律,因此若外地开发商或当地村民对村落传统风貌破坏时,会有民不官不究的现象产生。因此,要健全相关规范,加强监管企业,提高保护与发展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周慧.城市文化战略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对策探析——以南宁市陈村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14 年第 8 期.

[2]金世胜,蔡永立,刘静怡.基于“三生”和谐发展人居环境建设探研——以青海省贵德县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1 年第 6 期.

[3].谭武等, 侗族传统村落水系分类与保护措施研究. 山西建筑, 2019. 45(18): 第25-27页.

[4].郭萍, 赣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规划启示. 新余学院学报, 2019. 24(01): 第23-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