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31
/ 2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 分析

曲鸿鑫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简要描述沈阳方城的历史及文化街区的结构分区。总结并分析近十年来方城文化街区的规划,时代变迁和城市发展引起的结构变化。指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中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使得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既能保留人们对历史和旧城区的回忆,又能参与其中,使其成为现代化的活的景观。

关键词: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1. 方城概况

沈阳市方城的总面积大概是一点七平方千米,由东南西北四条顺城路环绕而成。位置就在沈阳市旧城内,既是沈阳市老城的中枢,又是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发祥地,自公元九百二十八年以前的辽代起至今一直不断地在建设改变。而方城从满清时期建立至今发展的整个沈阳古城,也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历程和建筑艺术的发展,已逐步清晰为九宫格式板块状城市肌理和井字型路网式的城市结构。

封建皇帝的执政阶段,将沈阳改称为盛京,并成为了当时的全国政治经济及文化中枢。国家疆域越来越稳定,社会经济日益昌盛,对城里房屋的修缮工程也越来越多。康熙一三年时,就在将四平大街的钟楼鼓楼之间的地方划分为商圈的同时,方城就开始作为了盛京的商业中心。近代城市发展阶段,各方势力汇集,碰撞。方城之内,多种势力将自己的建筑建在其中,许多既存的历史建筑则逐渐消失,在这个阶段内的方城呈现为外来的欧洲文化,满清文化和民国文化共存的局面。

新中国建立后的最后阶段,在这个时期,工业阶级逐渐登上了舞台,由于战乱的原因,导致方城中的生活方式、建筑都大量地被工业化,而方城里的许多四合院建筑和传统街巷都在慢慢消失,因此方城的吸引力也大为下降。现代化城市建设阶段,改革开放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建筑也逐渐多元化,方城成为了市级商业中心。

  1. 方城文化街区的变化

建筑物的空间格局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原有城市空间格局的塑造与维护、二是新空间格局的建构与融合。每座城市都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进行改变,经历时间的沉淀,因此,方城改造既有新鲜血液注入,也对原有的格局进行了保护和修缮,将已经失去其原有重要性和价值的空间节点进行重塑,进而赋予其新的形态和意义。另一方面新的空间格局形成过程中注重了新旧建筑空间的联系与融合,空间格局的延续与渗透,合理建构新的重要空间节点,并对新形成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避免城市被分散成不相关联的碎片,进而塑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沈阳方城在近十年的建设过程中原有城市空间格局确实有所破坏,但总体上来说,方城基本格局的井字结构前朝后市九宫格等模式保留了下来,不过现代化的综合大体量建筑的如雨后春笋般安插在古老的城市之间,使方城地区城市形态不断变化。

2011年沈阳方城内部为南、中、北三大功能片区.其中包括:民国文化区位于方城南部,是以张氏帅府为代表的民国风格建筑群。满清文化区位于方城中部,是以故宫为代表的满清文明的建筑群,是方城内最具特色的区域。商贸区位于方城北部,以中街步行街沿线的各色商业建筑为主体.功能主要以商业、旅游和居住为主。2013年全运会的机遇市政府对沈阳方城进行保护,也是近几年方城改造与更新设计的起始。方城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且在历史进程中留下其独有的印记,体现在建筑群中包含的大量历史建筑以及建筑风格和细节上,不论是其中包含的沈阳故宫,还是后来的军阀政权等所遗留下来的建筑物,都反映了东方城的历史价值,所以在修缮中都尽力地对其保存修复,并把城市现代化建设纳入其内。2015年以后时代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促使沈阳也开始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方向发展。城市发展也不仅仅局限在重工业,沈阳逐渐转向经济文化旅游等多元的方向。街道两侧少见广阔的蓝天,经济发展成为人们最重要的事情。方城也逐渐成为了市级商业中心,伴随着各大商场和建筑的建设,中街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商业街道的一条。

现今的方城也在逐步完善,与现代城市生活更为融洽,也展现出其独有的魅力,既能作为旅游打卡地点,又充满生活气息。为现代都市建设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 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方法

沈阳方城建设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包括这里的建筑形式多样,因为历史的特殊性,所以这里包括了欧式建筑,也包括了文艺复兴时代建筑,以及巴洛克建筑等,而清代的建筑则包括了紫禁城,长安宫等以及民国建筑包括了张氏帅馆和众多公馆,甚至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种类建筑复杂繁多且年代跨度也较大,与清初清中的中华民国等参杂于一起,建筑大多年久失修,因此修缮维护的工作也并非易事。

方城街内用地情况比较复杂,有居住区,沿街为商业门市房,企事业单位,形式复杂多样。密集的人口数量和建筑,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的同时,也为方城的改造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古建筑群的保存形式和发展形态相对简单,具有较大的历史上升空间。由于方城地区各种类型的古建筑群并存对大量建筑和遗址的保存力量还不够,因此在当时主要依靠本地村民的人力维护。但是当时的市民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严重不足,许多人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经营利益,却不知道历史对文明传承的重要性。而历史文化街区又是一座古城中历史和文明的沉淀,东方城的历史文化街区特征经历了几百年的时光后才形成,又不能够回到原来的模样,稍有疏忽,就将再难以恢复。同时由于历史保护薄弱,对建筑和街道上的相关设施破坏也非常惨重。

很多研究者,对方城的建筑修缮提出了合理建议,比方说采用渐进式维护防止大规模突击式保护重建,尊重城市建筑肌理特征,减少主观想法的保护;合理设计,使得沈阳方城的历史和经济共同发展;传播城市历史,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扩大宣传,增强居民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识,以及对历史传承保护的意识等。我认为无论如何改造,都要注重人情化,融合性和包容性。人情化即是历史文化街区中人们的生活,不会与历史建筑产生冲突。融合和包容就是古建筑和现代钢铁水泥的融合。秉承这个原则,在修缮保护过程中就不会与社会发展脱节。

  1. 历史文化街区的意义

保护历史文明遗址为的,就是在保存人们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沈阳方城经过了悠久的岁月,已经具备了独特的历史人文特质,在时间的洪流中,产生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中国其他地方传统的市井的方城建筑不同,作为清初二代皇帝的首都,沈阳方城建筑经过了将近四百多年的历史积淀,至今仍留有当年盛京都城的九宫格空间布局,有其独特的地方。

  1. 参考文献

  1. 冼宁, 曹智慧.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设计研究——以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 美术大观, 2012, 000(003):138-138.

  2. 高旭, 黄勇. 沈阳方城西扩区空间结构的整合[J]. 低温建筑技术, 2010(04):35-36.

  3. 马雪峰. 沈阳方城的保护与开发分析[J]. 山西建筑, 2014(31):22-23.

  4. 李皓. 沈阳方城地区城市空间形态浅谈[J]. 房地产导刊, 2013, 000(014):16-16.

  5. 田大方, 林瑞雪. 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景观整体性研究[J]. 低温建筑技术, 2011(03):17-19.

  6. 张丹, 林瑞雪, 田大方. 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景观特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6):3482-3484.

  7. 刘万迪. 浅谈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改造与更新——以沈阳方城为例[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 000(004):1-6.

  8. 唐家佳. 以沈阳方城为例浅谈城市发展对于历史街区演化的影响[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5(10).

  9. 耿冬迪. 浅议沈阳方城地区文化原真性保护与旅游开发[J]. 环球人文地理, 2014(1X):9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