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视野下西安民间艺术介入乡村文旅建设的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3

文化记忆视野下西安民间艺术介入乡村文旅建设的路径研究

耿云杉 李苑筱 王慧慜 王思涵 张舒茗 李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西安 710043


摘要:文章以周至县为例,分析周至县的乡村历史现状与美育案例及不同的民间艺术带动乡村发展情况,从介入形式和所遵循的理念与原则等方面探讨在我国国情下艺术介入乡村的方法论与可行性,宣传并弘扬民间艺术,继承保护民间艺术的发展。将民间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以人为本,以居民为出发点;继承历史,保留本土人文记忆;推陈出新,以艺术视角为切入点;文旅融合,营造西安民间艺术生态新模式。

关键词:民间艺术;乡村建设;旅游文化



中国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和乡村文旅产业建设的开发研究,先后提出乡村振兴、乡村文旅融合等战略,对西安民间艺术进行一些创新,提高民间艺术的普及,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弘扬。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村民和游客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认识,提高村民的艺术文化意识和素养,让村民更好地了解和熟悉当地的民间艺术,更好地宣传和介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提高村民经济效益,促进西安民间艺术文化传承。


  1. 在艺术村建设实践中,艺术赋予村庄新的价值。

中国传统村落大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为宗族聚居村落。在现代社会,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在村子中仍占有主要地位。艺术重塑乡村社会关系,艺术家和受其影响的外来者的涌入扩大了原住民的社交网络,当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享同一个乡村空间时,必然会面临新的交流方式,不仅为彼此的生活注入新鲜空气,在文化碰撞下也带来新的矛盾。比如艺术小镇建设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艺术小镇的建设是本土文化的重建还是外来文化的植入?在当下的艺术村实践中,艺术家们本着重构乡土文化的信念,梳理并试图系统地呈现乡土文化。本土创作中艺术介入的运作方式多种多样,而外部“输血”、内部“输血”、内外协调三种模式就是根据参与者的主导地位划分出来的,便于深入探索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


  1. 外部“输血”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或外部社会企业组织主导的模式,其主体包括政府和社会企业:一方面,中央和地方引导加强乡村文化建设,通过政策法规的出台和艺术项目的支持和推广,调动社会各主体力量,共同参与当地的艺术创作实践。


  1. 内部“造血”模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运行模式。一般来说,农村农民和民间艺人依靠自身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来引领农村的内生发展。


(三)以乡村艺术家为代表,以乡土艺术家为代表,将乡土艺术家与乡土艺术家融入乡村建设模式,将村民艺术与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建设模式,丰富了乡村艺术与乡土文化。本土化艺术表现形式,增强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赋能乡村文化建设,为中国本土创作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路径。


我们通过艺术融入乡村建设来展示西安乡村文化旅游建设的发展。


二、周至县作为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把握国家政策新机遇,从新常态背景环境出发,坚持以文化为核心、以建设“慢游”生态文旅基地为引领、以生态文旅多层次融合发展为保障周至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新战略县。


1.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灵魂核心是旅游文化。


文化既是区域旅游发展的灵魂,文化也是区域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旅游文化建设是周至县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核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将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以历史文物为依托,结合自然资源和地方文化特色,周至县应结合手工等传统手工艺剪纸、石板拓印、手织结合乡村旅游,让游客可以赏景、感受自然、购买工艺品,全方位、立体地体验周至风情,领略周至地方文化。


(二)提升特色文化旅游体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河湿地公园自2014年5月1日试营业以来,周至民俗活动集贤鼓乐、铁乐乐、围棋锣鼓、牛斗虎、军寨道情等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已在沙河景区演出,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这些节目突出周植元素,丰富旅游内涵,增强景区观赏性和游客参与度,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居民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还可以通过经济激励提高当地文化传承的积极性。


2、周至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的保障是多层次融合。


实现周至县生态文旅融合发展,需要周至县资源、科技、人才等要素的融合发展:(一)技术整合。发挥西安现有产业园区的技术优势,依托人才资源、旅游产业法规政策、虚拟智能技术、综合运营服务等资源,为周至县智慧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体系。通过周至县智慧旅游规划建设,实现区域内智慧城镇协同发展,开展智慧交通,推动城市智慧环境和智慧旅游管理发展,提升竞争力城市智慧环境和智慧旅游产品。

(二)产品集成。周至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基本实现了“三中心、三区、一条线、四品”的总体布局,生态环境得到很大保护和开发,地方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在此基础上,加强自然旅游、科研探索、户外运动、野生动物观赏、高端度假休闲等功能区划,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文化挖掘传承与旅游融合发展,结合周至县特色开发生态文化旅游产品。

(三)组织整合。组织整合主要是指以主要产业为支撑的企业整合发展,主要包括业务运营、平台建设、管理方案、营销等,通过资源整合,加强企业组织结构创新,打造生态文旅产业。要通过营销、资本、品牌等方式实现市场化运作,逐步提高周至县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根据周至县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分析,周至县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实现:


1.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领导作用。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旅游发展的引导,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周至县的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自然性、历史性和文化性。根据周至县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节日活动和风俗习惯,突出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独特的旅游文化,探索新的创新点,结合当地特色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


(一)健全组织机制,加强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县委作用。

(二)大力引进周至县高水平运营团队。通过省、市、县人才工程筹集专项资金,引导组建或引进高水平运营团队,通过市场化运作创办旅游公司,充分吸引当地村民到公司就业。旅游企业负责营造、维护和改造整体旅游环境,提高当地生态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三)力量加强生态文化旅游经营主体培育。加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带头人的培养,选拔培养能力强、条件好、群众信任、乐于助人的积极分子,在乡村旅游中给予一定帮助,引导其他农民加入行列的乡村旅游。


2.打造周至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在文化挖掘、产品开发和宣传方面,要采用统一的宣传口号、文化标志和旅游形象,有较鲜明的塑造文化旅游品牌的理念,使国内外游客从心形成统一的良好认知和印象。同时,对旅游精品线路和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和品质提升,最终实现周至文旅品牌化。


3.实现全球旅游带动。


(一)全球旅游战略需要管理部门树立整体观念。周至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管理部门要统筹把握全区旅游资源,以核心旅游景区带动全区文化旅游景区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注意景区之间的联动关系,在设计旅游线路时注意旅游扶贫景区的线路衔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实现全区旅游客源共享。

(二)在景区项目开发中体现全日制理念,全面创新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周至县特色景区旅游资源,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通过创新产品,不仅可以解决景区季节性、收益不均衡的问题,还可以实现景区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最终实现景区从粗放低效向高精度旅游的转变。

(三)在发展模式上采取“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在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发展文化影视旅游、文化餐饮旅游和文化体育旅游,以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注重与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影视产业、餐饮产业等产业的融合。这既可以实现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还可以实现区域内产业的联动发展,在周至县碰撞出新的旅游活力。


三、在民间艺术文化与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艺术文化特点,将民间艺术文化融入文化旅游产业,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民间艺术和文化的传播。


(一)结合农村地方民间艺术文化特色,开发创新民间艺术文化旅游产品,增加周至旅游特色,让游客感受地方民间艺术文化魅力帮助民俗文化介入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和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世界级风景名胜区,建设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文化特色鲜明的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因此,要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内容,打造特色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创新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二)在民俗艺术文化旅游产业建设过程中,要以游客为中心,构建旅游产业模块,通过各种传统技艺、工艺与旅游相结合,增加游客在实际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感,从而在促进民间艺术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提高游客对民间艺术文化旅游产业的认知度,有利于该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在民间艺术文化进程中参与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以突出地方特色为目的,完善民俗艺术文化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创新旅游线路支撑,助力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发展。以周至为例。周至拥有丰富的西安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在打造民间艺术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结合乡村旅游资源,整合龙灯、木偶戏、拓印、剪纸、乡村旅游产业等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结合游客旅游需求,开展民俗艺术文化旅游线路创新设计,不仅丰富了产业内容,也为游客放松身心、体验文化提供了科学的线路支撑[1]。


民间艺术文化旅游宣传是促进民间艺术文化参与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要结合地方经济和民间艺术文化宣传的需要,丰富民间艺术文化旅游的宣传方式,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为民间艺术参与其中提供更多支持。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2]。


结论:


本研究基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在文化属性上的自然结合。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部分,已成为游客关注的对象之一[3]。旅游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有良好的共生关系。它们具有共生的一般条件,有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关系[4]。以民间艺术介入乡村文化建设新形势,将民间艺术与乡村现代化相结合,美化乡村文化空间,捍卫乡村民间特色文化,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是一项新战略。通过西安周至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艺术家通过参与式艺术下乡的实践,通过关注人、关注地,发现乡村、激活乡村、振兴乡村。在现阶段的艺术小镇建设过程中,艺术家往往会主动介入,通过参与性艺术否定自己绝对的创作主体身份,将创作主体转移给村民,让村民真想搬家。只有这样,村庄才有可能从被动输血走向主动造血,这样的振兴才能持续[5]。现阶段,中国农村建设中涉及的各种民间艺术实践形式和问题,仍在摸索中。什么样的思路和方式进农村,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参考文献:

[1]孙涛;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A].金塔县文化馆,甘肃金塔,2021,3

[2]俞强;探寻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J].浙江经济,2014,(13):23

[3]时吉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A].徐州工程学院商学院,2021(184)

[4]孔永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河北省为例 [J].社会科学论坛 ,2016(10)

[5]徐新建,孙九霞,李菲;民俗·遗产·旅游: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20(2)


项目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校级项目《文化记忆视野下西安民间艺术介入乡村文旅建设的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Y202113679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