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实现碳中和的意义及做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3
/ 3

浅析 实现碳中和的意义及做法

陈霏

(江苏省生态环境评估中心(江苏省排污权登记与交易管理中心) 江苏南京 210036)

摘要:本文从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情况出发,认为中国提出碳中和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大国担当,同时对加快国内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国际合作等具有积极意义。在实现碳中和的做法上,结合世界上部分发达地区的做法,建议在顶层立法、明确行动方案、开发绿色能源、完善碳交易市场建设、发展减碳技术、注重消费者层面减碳、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深入研究。

关键词:碳中和、气候变化、节能减排


引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大气中CO2、CH4等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引发了全球性气候变暖,带来诸如海平面上升、生态环境恶化、物种灭绝等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已成为一个长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难题。根据IPCC发布的《全球1.5℃温升特别报告》,“碳中和”是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很多国家已做出“碳中和”承诺,应对气候变化已成国际共识。其中,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1. 中国提出碳中和目标的背景基础

1.1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概况

根据Met Office的研究数据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在持续上升,2017年的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以1850-1900年的平均气温计)升高了约1℃(图1)。全球CO2浓度变化(图2)持续上升显示气候变化趋势不容乐观强。

组合 9
前对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法国学者傅里叶最早于1824年提出了“温室效应”概念。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FWCC)上正式提出“气候变暖”的说法,并随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1988年成立)发布五次评估报告,逐步为国际社会所接受。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通过,提出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的目标。1997年,《京都议定书》达成,使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2016年签署《巴黎协定》,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以内。

1.2提出碳中和目标的背景和基础

为实现《巴黎协定》目标,需要全球共同协作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2020年9月欧盟带头宣布绝对减排目标。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相继提出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政治承诺。拜登当选美国总统后也提出了重返《巴黎协定》,并提出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以此统计,约占全球GDP75%、碳排放量65%的重要经济体开始迈向碳中和。

中国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能源消费大国。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报告,2018年全球CO2排放量创历史新高,达330亿吨,我国排放约100亿吨。根据Global Carbon Atlas网站数据显示,我国碳排放量自2006年左右成为全球第一,而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碳排放总量已基本趋于平稳,并开始有下降的趋势。

我国的能源消费还在增长,碳排放总量也在增加,这与我国的发展国情和人口基数是分不开的。但我国提出2060实现碳中和,并不是凭空虚构的,是在全面分析我国目前国情及未来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综合作出的战略选择。首先,我国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由23.5万亿增加到31.3万亿,且经济仍将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同时,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拥有强大装备制造能力与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水能、风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世界比重分别达到30.1%、28.4%和30.9%,且年均增速大幅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再者,党的十八大站在历史和全局的战略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积极建设美丽中国。

  1. 实现碳中和的意义

虽然我国在实现碳中和的路上充满挑战,但实现碳中和,对我国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彰显大国责任和担当。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能源消费国,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我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2℃温控目标”下全球实现碳中和的要求,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彰显了大国责任和担当。

二是加快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碳中和的”本质核心是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碳中和,需要全社会经济、能源、技术等方面做出巨大转变。因此将倒逼我国深化绿色经济转型、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对煤炭、冶炼、石化等传统重工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也将推动太阳能、风能等低碳和零碳行业的发展。

三是有助于推动国际合作。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一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威胁已成共识。碳中和可能成为一个全球新的政治认同和国家经济利益的博弈手段,如欧盟“碳边境”计划,向减碳不力的国家的产品征收碳税。因此,中国提出并实现碳中和,可以消除我国出口产品被征收碳税的潜在风险,有助于加强与世界各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促进世界经济绿色增长。

  1. 实现碳中和的做法探究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美国等,都已经过碳排放的高速期、减排期、达峰期,其减排手段和发展理念具有参考意义。如英国于2008年通过《气候变化法案》,确定了到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80%的长期减排目标,以及基于碳预算的执行机制;德国2019年通过《气候保护法》,以法律形式确定德国到2030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1990年至少减少55%,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中长期目标;美国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计划投入超过900亿美元用于节能及新能源领域,促进节能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德国和英国也在推进能源转型,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型清洁能源技术。

结合中国国情,笔者试着从以下方面探究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做法。

3.1注重顶层设计

在立法和战略编制上注重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引领和保障作用。加强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以及加快制修订相关能耗限额标准、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节能标准等。向市场传递长期价值信号,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和倒逼机制。

各省市地区根据自身状况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以科学的方法和具体的路线图落实目标。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具有碳中和基础的城市进行试点,尽快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为实现碳中和争取更多时间和宝贵经验,并复制推广。

3.2提升能效,发展绿色能源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进口国,煤炭消费量占全球一半以上,我国减少碳排放主要是减少煤炭消费。应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充分发挥能源与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式发展优势,有效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建立完备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绿色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

3.3完善碳交易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是以温室气体排放配额或者减排信用作为标的物进行市场交易,从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研究指出,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对于地区的碳减排是有利的。碳交易市场作为一种低成本减排的市场化政策工具,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运用。我国也有多年碳交易试点经验,可结合实际经验加快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步伐,对配套体制机制进行完善,充分发挥碳交易市场服务国家经济低碳转型、优化能源结构及资源配置、培育低碳投资者的良好作用。

3.4降污减碳协同发展

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关于温室气体减排协同效应评估发现,污染物减排措施均有正向碳减排协同效应,因此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降污减碳协同发展。同时加强减碳技术创新投入,研发成本低、效益高、减排效果明显、安全可控、可推广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如规模化储能、智能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氢能等深度脱碳等技术。

3.5加强消费者层面碳减排

生产是为了消费,很多消费行为,如交通出行等会带来直接的碳排放,电力消费、商品消费等会产生间接排放,因此做好消费者层面碳减排不容忽视。并且个人碳减排成本更低,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减少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如使用高能效电器、减少待机时间、采用公共交通出行等。因此应加强低碳意识教育和低碳生活方式宣传,促使消费者转变消费方式,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3.6强化国际交流合作

一是支持《巴黎协定》等国际公约,积极参与国际谈判,明确和完成目标;二是加强国际间科技创新合作,把握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科技发展机遇期,促进低碳技术发展;三是推动国际绿色金融合作,加强在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领域的合作,打造经济发展新起点。

参考文献

[1]符冠云,白泉杨,宏伟.美国应对气候变化措施、问题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2(22):38-40.

[2]邹才能,何东博等.世界能源转型内涵、路径及其对碳中和的意义[J].石油学报,2021-02-07.

[3]朱震锋.新形势下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遵循与行动路径[J].奋斗,2021(01):39-42.

[4]胡鞍钢.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25.

[5]洪睿晨.2060碳中和目标提出后的机遇与挑战[R/OL].国际环保在线,2020-10-09.

[6]薛飞,周民良.中国碳交易市场规模的减排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21,35(6):11-21.

[7]刘画洁.个人碳排放行为的法律规制——以碳中和理念为中心[J].江淮论坛,2012,(04):23-28.

[8]刘满平.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意义、基础、挑战与政策着力点[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02):421-426.

[9]张雅欣,罗荟霖,王灿.碳中和行动的国际趋势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1,17(01).

[10]周宏春.以碳中和指标为抓手,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工作[J].中国发展观察,2021,(01).

[11]王鑫.中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J].生态经济,2020,36(12):9-12.

[12]孙傅,何霄嘉.国际气候变化适应政策发展动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