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物银行模式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3
/ 3

高校食物银行模式的探讨

诸丽莎 陈欣 崔振 赵嘉俊 李华(通讯作者)

( 杭州医学院 31000 )

摘要:2020年,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的胜利,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食物浪费量相当惊人,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因此,食物银行作为国际上针对食物贫穷与食物保障不足的一项重要反贫困策略,在外国发展形式一片大好下被引入我国。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社会背景,食物银行在我国本土化的过程中遇到很大的阻力,发展相对停滞。本文找寻食物银行本土化推进缓慢的原因,尝试创新传统管理模式。基于高校管理视角下,背靠高校志愿体系,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行模式为特色,进行高校食物银行模式的探讨,为食物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食物银行;高校管理;志愿服务

一、食物银行的含义及现状

  1. 食物银行的含义及发展现况

食物银行(Food Bank),又称食品银行、食物赒济库,通常是由非营利组织设立的,通过收集、存储和分发由团体或者个人捐助的剩余食品,直接或间接地免费提供给经济困难人士暂时性的食品支援。[1]“食物银行”的概念最早始于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就有了食物银行”的雏形,后经加拿大传入欧洲。最初由一批热心慈善事业的志愿者自发组织,将剩余食品收集起来,免费发放给街头忍饥挨饿的穷人。后来,食物银行发展成一个公益项目,一些企业将“临保食品”免费赠送给公益组织,再分发给穷人,由此形成食物银行公益项目。几十年来,食物银行从无到有,如今已遍及欧洲13个国家,总数达157家。[2]

当前,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食物银行已经具有较为完整的全国性组织结构及庞大的合作伙伴网络,能够显著减少食品的浪费,缓解国内食物供需不平衡的紧张局面。

  1. 我国食物银行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的食物银行尚处于起步阶段,上海作为首批引入食物银行概念的城市,有相对完善的组织架构和较为典型的运行模式。该地区的食物银行基于政府主导的社区管理模式之下,以“社区资产”的优势视角出发,以社区闲置余量食物资产为介入重点,承认、发掘、动员和活化该社区余量物资、余量人力资源,并通过社区志愿者的服务重新构建社区关系。[3]

但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的食物银行发展较为停滞,即使是处于前沿的上海食物银行依旧存在可持续的运作困难,相关的主要原因如下:

  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随着而来的也有许多困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个体从集体生活跳脱出来,在西方自由经济的冲击和没有集体束缚感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发展成了“无公德的个人”。[5]加之中国社会节律快,压力大,公民很难有闲暇从事公益活动,尤其是食物银行此类公益活动,所匹配的志愿者必须接受长周期、规范化的知识宣教和培训,否则难以保证食品安全,容易破坏供受双方对第三组织的信任关系。

  2. 我国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政策和财务研究,涉及人员管理的内容很少,尤其是志愿者管理这部分。志愿活动在我国缺乏相关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公众认识和参与度不足,再加上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5]我国志愿服务并不具备西方国家的系统性与完善性,由此导致志愿积极性低下,公民的参与度不足。同时食物银行各个环节的运转都需要大量人力资本,志愿者的不足将会是巨大的短板。

  3. 我国食物银行基于政府主导的社区管理模式,但有报道指出目前最适合食物银行这种社区民间组织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应当是政府退出主导的地位,让社区的自治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而政府仅在技术、法律、制度等方面加以支持,为社区组织的发展保驾护航。[4]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社区组织更贴近居民生活,了解居民实际情况,在群众间有号召力,政府干预过多会造成社区组织参与度的下降。

  4. 食品准入和安全监管是难题。在食品准入方面对入库人员有高标准要求。入库人员不仅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区分临期食品与过期食品的能力,也要兼具大众视角,减少流通率低的食物上架,避免食品囤积与二次浪费。在安全监管方面,我国的食物银行体系不完备,尚未建立食物银行协作网络,真正达到规模且与安全监管部门达成合作的食物银行在少数,以分享冰箱等小规模食物银行存在数量众多,监管方面难以到位。

  5. 为食物能够分配到真正有需求的人群里,食物银行强调对受助者进行资格审查,受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受助者自立自强的观念深植,或因耻感而不愿进行食物的申领。同时,食物银行理念近几年才引入我国,传播与普及并不到位,群众对食物安全性及机构的公益性存疑。

二、高校食物银行模式的优势

(一)高校内制度完善

在我国志愿管理制度尚未完善的情景下,高校作为具有特定教学活动与氛围的社会组织,在关注学生课业成绩之余,也着重于学生的课外素质拓展,常以第二课堂形式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尺。食物银行活动的开展给予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机会,并以相应的志愿时长与学分作为激励,提高参与者自主性;高校内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志愿管理制度,志愿队伍庞大,志愿者态度积极,工作诚恳,志愿活动内容明确且学生力所能及;高校存在独立的学生组织和社团组织,各级分工清晰,能够承接并开展高校食物银行的活动。

(二)高校食物银行模式易建立信任关系

临期食物来自校内师生,来源明确,信息真实。领取对象是校内师生、保洁及工作人员。由于高校相对封闭的管理模式,校内活动人员基本固定,来往人员身份简单,供受双方易建立起对该项目的信任关系。同时,各大高校以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为主题开展各项活动,积极宣教勤俭节约精神,师生对于食物银行概念的接受度和支持度较高。由此,食物银行能够在高校环境下得到广泛推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三)高校食物银行模式流程简单

高校食物银行的食物来源于组师生的自主捐献行为,只需实现特定范围内的资源流通,满足校内部分群体的需求,无需向企业进行募集、向政府寻求补助。面向对象是校内人员,无需严格限制低保户贫困户的身份背景,不用进行家庭背景的详细核查,按需领取即可。高校以集体生活为背景,收集与分发食物路径简单,减少人力的需求,校内流通的食物品类较少,多以临期的密封食物、水果为主,少有生鲜、自行烹饪、产出的食物,便于确定其保质日期,核验食品质量。由于相对简单的流程,高校的食物银行在食品募集准入、物资分发等环节能够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

三、高校实施食物银行的必要性

(一)高校学生存在食物过剩现象

在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商家以不同的销售策略刺激购买需求,常出现捆绑销售或是量多折价的营销策略,强行使消费者一次购买更多产品,增加整体销量来提升收益。线上如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推出的多件折扣的活动,线下零售场所以临期食品为主的捆绑营销等。折扣水平作用对于大学生的决策过程存在外锚效应,加之高校学生或有存在的激情消费,非理性消费的心理,易出现商品过剩,闲置的现象,同时食品类的保质期相应较短,若不进行及时流通更容易造成浪费。

(二)食物银行能向高校学生贯彻勤俭理念

在2020年,占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在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然而,中国不仅要在行动上解决贫困根本问题,还应在思想上贯彻节约资源,杜绝浪费的理念。食物银行作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组织,兼顾着减少饥饿和节约资源的理念,食物银行面向对象不仅仅是食不果腹的贫困者,也面向着资源过剩的捐赠者。在高校组织管理视角下,通过食物银行的模式,学生能做到勤俭节约的知行合一。

(三)食物银行培育学生公益精神

我国的志愿者管理制度有所欠缺,公众缺乏认知与参与度。同时在高压的社会背景下,集体观念退化,个人主义盛行,奉献观念减退。学生在校内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树立奉献观念,培育公益精神。将公益理念潜移默化,内化于心,自身行为逐渐从制度管理下的从众演化为自发自觉的主动。学校培育并向社会输送这样有社会归属感和建设责任感的人才,能够为我国公益组织的发展增添力量。

四、高校食物银行运转模式的探索

(一)线上app开发作为资源整合平台

食物银行主要工作是收集和分发食物,在高校组织管理视角下,可以设计和研发一个食物银行app作为线上资源整合平台,将线下捐献者与需求者的供受行为变更为线上自主行为,节约相应的人力成本。线上app的开发可基于微信小程序平台,缘于小程序拥有优秀的用户体验,其效果与app类似,且无需下载,不会占据手机内存,使用场景广泛;最重要的是小程序开发方便,门槛低,且接口众多,可进行不断地升级开发。

为保证食品有源可溯、问题捐赠有责可究、相关责任有人可查,实现良好的食品流转记录,为后期的监管提供便利,线上app需记载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校内住址、联系方式与捐/受赠时间,捐赠者需要附上食物图像及关于食物有效日期的说明。同时,为食物银行能够在校园内最大限度的流转,app提供捐/领的不同路径,为捐赠者便捷,可在线上选择自行捐赠或志愿者上门收取;为减轻申领者耻感,可以选择线下中心面对面领取,志愿者固定位置投放后信息通知自行领取。

线上的网络平台是高校食物银行模式运行的枝干,以其便捷的使用感提高用户留存度,以其迅速的资源信息整合能力降低相应的人力成本,在传统模式做到升级,并提供优越的使用感受。

(二)线下建设中转配送场所

高校食物银行以临期食品、过剩食品的流转为运行的核心。由高校申请建立临期食品线下中心,作为食品的中转场所,配备食品贮存柜,定制食品包装袋。再与校内社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展开协作,保证线下中转场所有足够人员能够满足食物银行的日常运作:配送人员能根据线上不同路径进行食品的收取与分发;后备人员能严格核查食品质量,登记准入的食品信息并分类保存;运营人员能关注app运行动态,公开食品真实信息及食品库存情况,及时向线下传达捐赠和申领的信息等等。线下的中转场所及协作的人员是食物银行模式运行的主干,只有线下的行为落入实际,才能真正获得高校师生的认可。

  1. 高校食物银行模式主要的制度

(1)食品安全制度:明确捐赠食物准入标准,落实捐赠者登记注册,捐赠的食品必须符合我国颁布的该类食品的质量标准,捐赠食品与市面上流通销售的食品不得有双重标准。捐赠的食品都需集中进行质量检查后再在app上公开其真实临期情况,对募集到的食物,以到期日的长短进行分类管控,严格审查食物保质期,杜绝过期食品流出。

(2)激励制度:对志愿者进行相应激励,以其需求为导向进行针对性的动员。志愿者参与公益性活动的目的不尽相同:部分秉持自发的公益精神,为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能力的锻炼;部分为展开社交,丰富其课外生活;部分相对务实,为步入更高平台而提升自我履历等,对于诸如此类的良性需求应予以尽可能的满足。同时,对于自愿提供食品的师生,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回馈感谢短信等形式,来提高师生的参与感与荣誉感。

(3)志愿者制度:高校组织管理不同于社区组织管理,没有义工队伍的储备、公益组织的协作、政府的支持。高校食物银行的各类运转全都背靠校内志愿者,志愿者管理需完善,培训需全面,以恪守职责、脚踏实地要求志愿者。

(4)隐私制度:捐赠者领取者需实名注册app及填写相应信息,程序开发者承诺,不会主动共享或转让信息至任何第三方,不会对外公开披露信息。


参考文献

  1. 祝玉红,陈岩燕.反贫困视域下食物银行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教学与研究,2017(05):80-87.

  2. 岳阳.“食物银行”扎根上海[J].质量与标准化,2017(01):6-7.

  3. 黄涛伟.食物零浪费 人人有其食[J].质量与标准化,2017(01):8-10.

  4. 张远媛.基于社区组织管理模式探析食物银行的现状成因[J].财富生活,2019(02):117-118.

  5. 丁婧. 非营利组织人员动员机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DOI:10.27178/d.cnki.gjxsu.2020.0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