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导向的EOD发展模式初探——以武汉市长江新城总体概念规划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7
/ 2

文旅导向的 EOD发展模式初探——以武汉市长江新城总体概念规划为例

盛 临

上海市静安区 怡隆创意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200040

摘要本文探讨了“文旅”热点话题在城市新区的介入模式。从EOD的发展理念,借力高点定位和产城融合,逐步深化到城乡统筹、城市系统和风貌引导,借武汉市长江新城概念规划,探索文旅导向的EOD开发在我国的可行模式。


关键词:文旅、EOD、产城融合、城乡统筹


1概念释义

“EOD”即“Ecology Oriented Development”,是以城市生态发展为宗旨的开发建设模式。“文旅”,即“文化旅游”,是新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衔接形态。文旅导向的EOD,在目标人群上吸纳了旅游客群,在风貌特征上强化文化传承和迭代,在产业发展上融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模式细分。


2项目概况

长江新城南至长江,北抵318国道,西至聂水,东达倒水,面积约554平方公里。长江新城将武湖生态保护区整体纳入新城腹地,定位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新区。

原《长江新城总体规划》在规划执行和落地过程中产生种种问题: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的矛盾日益凸显,文化产业戏份不足、旅游导入纸上谈兵、地方特色缺乏吸引力……。规划尝试以文旅导向和EOD发展的视角,对总体规划进行概念性修编,两手抓EOD发展和文化旅游内核。


3规划解读

3.1规划定位

规划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中国特色,在综合分析原规划定位的基础上,规划沿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足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空间,以创新单元为主体生产空间、以创新社区为主体生活空间,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构建“1+5+1”规划目标体系。

以“高端、错位、协同”为准则,二次搭建以“生态+”为先导发展全域旅游、以“智慧+”为引领组建产业集群、以“效能+”为目标进一步借力生态优势。规划预留15平方公里战略留白空间,落实建设空间占比30%-35%,控制建设用地约200平方公里,充分确保生态战略落地。


3.2空间统筹

突破传统的空间规划模式,统筹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一是强化区域统筹,促进区域空间体系升级,突出长江新城“水之口”的特殊战略地位,建设大都市区的核心腹地、江汉平原门户和长江主轴的支点。

二是统筹三生空间,构筑有机融合的新城全域空间布局,秉承传统营城智慧,构建“梯次化”总体结构,以生态环境为基底,总体形成“一湖八湾、内岛外城、一轴三带、一心十区”的空间结构。南侧门户以长江主轴为依托,吸纳先导文旅客群和后续产业技术人群;中部建立三条城市发展带,以生态服务带动科技创新衍生文化创意;规划在武湖国际合作和金融服务区中布局长江新城服务中心,为全域空间引领和协调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用地布局上,2035年的建设用地范围控制在185平方公里,全域出地率控制在44%,其中堪家矶商务区和武湖国际合作区的出地率控制在40%以内,最大限度保证生态环境属性。

针对生态空间核心,规划三重蓝绿网络系统培育特色化生态空间。依托“武湖”、“草湖”构建城市水库,通过建设隔堤工程,连通武湖与长江、聂水、倒水,构建河网纵横的空间格局,提升景观生态SP组分。结合水网骨架,形成10分钟见绿的全覆盖绿地系统,结合生态廊道、郊野公园体系,进一步优化空间生态属性。


3.3系统支撑

一是构建高效智慧的综合交通网,近期确保旅游客群的可达性,远期形成网络化联运体系助力城市发展。规划建设阳逻核心港,打通沿江货运大通道;于长江新城北部预留长江新城站,实现武汉市区与长江新城30分钟城市圈;规划武麻大道、平江大道、创新大道和轨道交通25号线,连通纵向腹地,提供城市快速交通与南部市区的直线联系,优化区域道路交通网络格局。

规划通过立体交通的打造,全方位化解武湖生态隔断带来的交通影响,最大限度覆盖交通腹地的各个角落。通过搭建空中、地面、地下三位一体的交通格局,将空轨、空中步道、低空无人机相结合,将快速交通与景观游赏功能融为一体;同时借助传统BRT与现代智轨系统,辅助无人驾驶和智慧公交运输,打造高品质的未来交通出行环境。

二是绿色发展,构建“轨交+慢行”的绿色出行体系。长江新城内部实现绿色出行比例大于85%,打造至武汉主城、光谷、天河机场、武汉站等重点方向至少双轨道交通的通道格局。在网络化的结构下,形成三级客群枢纽格局,共24处枢纽节点,围绕交通枢纽打造公共服务中心,分级形成TOD城市组团。

三是构建韧性安全的基础设施网。打造韧性海绵城市,通过“渗、蓄、滞、净、用、排”的综合技术措施,结合湿地公园、雨水花园、生态滞留湖、下凹绿带等的设置,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0%以上的区域扩大到建成区的80%。打造世界级标杆的“水陆空天地五位一体”信息基础设施,通过超宽城市全光网,端到端下一代互联网、全域物联网和可视水下监测网、天基互联卫星网等新兴技术运用,将长江新城建设成为“中部支点、全国重点、全球亮点”的新型智慧城市。


3.4风貌导向

立足大江大湖的山水气质,彰显庄重大气的城市格局,规划提出塑造“国际范、荆楚风、水乡韵”的风貌形象,依托绿色网络系统,规划构建多层次、高品质的立体景观体系。

以武湖为生态绿心,控制形成环武湖绿色走廊,构建“木兰山-武湖-长江”的总体中轴景观,并在三里基础科研区、武湖国际合作和金融服务区、柴泊湖临港新城片区分别打造景观次轴。

规划强化差异化风貌管控,打造城市田园、创新智造等六大风貌分区,从建筑风格、城市色彩、建筑形式语汇等角度深入控制空间结构,同时引入风貌引导策略,优化管理模式,鼓励多元发展与风格协调一体化运作。

风貌管控采取引导为主的手段,弱化一刀切的控制模式,充分保证底层设计活力和自由度,最大程度彰显“以水定城、有机聚合,因堤制宜、特色开发,多层为主、高端品质”的规划控制导向,通过不同密度的组团和城市高度控制,结合生态通廊和景观风道的要求,将标志性建筑单体和群体相结合,勾勒出富有变化的滨江城市天际线,塑造新时代武汉特色城市新风貌。


3.5分期策略

作为超过500平方公里规模的城市新区,分期规划的合理性和持久落地性格外重要。综合研判长江新城城市格局和武汉经济发展规模,规划将2022-2027年定位为搭框架阶段,主要强化武湖生态保护、沿江发展轴和西部发展轴的建设;将2027-2035年定位为成体系阶段,进一步拓展创新研发、旅游休闲、信息服务等功能;将2035-2050定位为全面建成和带动发展阶段,重点在十大片区建设,逐步完善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格局。


结语规划以武湖生态内核为发展契机,引入文旅先导模式,将产业更迭与注入放在文旅发展之后,以期作为产业导入和人居环境建设的吸引点,并逐步发展,将生态优势与文旅产业相互融合,进一步反哺产业人群的短途目的地诉求,最终优化新城发展模式逻辑,将文旅先导型EOD产城融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赵俊杰. 文化 IP 在城市文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收藏, 2020, 8.

[2] 陈海涛. 生态导向发展模式 (EOD) 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对策略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3] 林华. 关于上海新城 “产城融合” 的研究——以青浦新城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 2011 (5): 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