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05
/ 2

论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

陈旭

南宁师范大学



摘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层级递进的关系结构,交往是初步、基础的交流交融;交流是较深层、正向的交往交融;交融是零距离、比心的交往交流。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大势,是社会和谐共存的必然规律,也是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此,需要我们去认识和把握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基本逻辑思路,推进民族关系理论与实践的飞跃。

二、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递进关系结构

民族关系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接触过程中产生的主客体关系,包括各民族在历史和现实中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主要有三种表现形态:民族交往关系、民族交流关系和民族交融关系[1]。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历史过程,呈现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层级递进关系。交往是初步、基础的交流交融;交流是较深层、正向的交往交融;交融是零距离、比心的交往交流[1]。三个层面层层推进和提升,贯穿于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民族关系始终。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三、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内在逻辑

“交往”“交流”“交融”是人们在处理民族间关系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一组时空关系,正确认识这三者的内在逻辑就需要将其置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来把握和分析。在时间维度上,分析贯穿于民族产生、发展、消亡的生命过程;在空间维度上,分析“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结构关系。

(一)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时间逻辑关系

1.民族的产生

一般来说,学者多采用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客观上需要人们通过交往交流的初步可见的物质形式,达到深层次的文化上的交融,进而形成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民族的发展

民族产生后的民族社会并不会停滞不前,而是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民族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必然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民族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就是要求各民族之间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最终逐渐呈现为一种民族间的交融状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奏,而民族融合最终会促进民族间差异的减少而实现民族消亡,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民族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自然规律。历史上的中华民族一直处于持续不断的发展与整合之中,国家疆土既有割据时期又有统一时期,统一与割据交替循环,国家统一发展始终是主流。

3.民族的消亡

民族消亡是一个漫长的自然而然的历史过程。民族消亡的条件就是民族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消失,如群体间没有了地域、语言、经济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差异,那么民族本身就会消失。民族与其他人类历史文化现象相比较,消亡的时间逻辑顺序是: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最后才是民族消亡[3]。我们要遵循民族在时间逻辑中的发展规律,要正确认识民族完全融合和民族消亡是在各民族高度繁荣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并将在各民族共同努力和自愿的条件下才能完成。

(二)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空间逻辑关系

1.民族交往是初步、基础的交流、交融

民族交往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互动和整合过程,在形式上主要为民族间器物上的交换,也包括战争等形式的交往,是民族生存和发展中必然经历的社会现象和过程。它是初步、基础的交流交融,这种生存性形态的交往居于交际理论中浅层次的物理层空间。民族交往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生在民族个人、群体、族别、国家之间的互动与往来,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主要是以物质层面的彼此交换与相互作用为现实基础。总之,民族交往是民族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社会存在并得以延续的根本保证[1]。

2.民族交流是较深层、正向的交往交融

民族交流是民族关系的具体内容,是较深层、正向的交往交融,居于交际理论中较高位的精神文化空间层次。民族交往的内容涉及人们的物质资料、精神产品和自身的生产,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一环,它是民族发展的一种动因和外在表现形式。但从深层次来看,以物质交换为主的民族交往还是浅层次的,需要从深度上推进纵向质的和横向量的民族交流运动,只有这样的民族交往才能实现其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全面交流。民族政治交流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发展的核心要素。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在政治上的交流联系有多重功效,如“和亲”等形式的政治联姻促进积极的政治联系;经济交流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基础;文化交流是联系群体成员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聚集的重要纽带;社会交流是在民族交往中形成的深层次交流,必然是一种观念或者文化上的民族社会交流。

3.民族交融是零距离、比心的交往交流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的本质和根本指向,是零距离、比心的交往交流,居于交际理论中高阶位的心态文化空间层次。民族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过程中,各民族主体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接近、相互认同的尊重差异兼容并包的过程。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个普遍的、长期的、自然的、缓慢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民族交融作为民族交往交流的零距离、比心的运动,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重在过程。民族交融是各民族最深层次的心态文化的接近和认同,这个过程是长期交往交流的结果。第二,尊重差异。民族交融只是民族融合的量的积累阶段,并不是质变过程。它并不是要消除民族自身、民族之间的差别,而是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第三,强调认同。民族交融之“交”是指民族在物质层面或者文化浅层的交往、交流。民族交融之“融”是指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更大的相互包容的共同体。

三、结语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之间良性互动、和谐共处的一种状态和形式,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深人推进的过程[4]。各民族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体现出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与共同繁荣的特色,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马戎,民族社会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2.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

  3. 斯大林,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斯大林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

  4. 费孝通,1989,“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