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子的生产及推广管理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2

农业种子的生产及推广管理探讨

陈巾博

普洱市种子站 云南 普洱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年粮食总产量常居世界第一。种子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质量和推广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产量和效益,也影响到我国农业发展的总体进程和社会稳定。因此,培育优良种子,加大推广营销,促进种子事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围绕农业种子的生产和推广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并对提升种子生产和推广管理水平提出一系列有效措施。

关键词:农业种子;生产推广;措施

中图分类号:F45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俗话说,“饿死爹娘,不吃种粮”,自古以来人民群众就对种子的重要性具有朴素认知。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下,种子的管理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种子的质量、数量与安全性,而且间接地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效果,是农业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没有高标准、高水平的基层种子管理,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会缺乏可靠保障。与此同时,基层种子管理工作与农业技术人员及农民的收入水平直接挂钩,也间接地关系到社会公众能否享受到高质量的农产品。

1农业种子的生产及推广管理现状

1.1种子生产现状

由于有关部门的重视,我国种子事业正朝着“四化一供”的方向发展,生产走向专业化。但同时,具有资质的种子生产企业众多,产业过度分散,大多规模较小,研发能力不足,因而所承担的生产和经营风险较大。另外,品种审定工作滞后,种子质量缺乏保障鉴定。一些企业缺乏正确引导,盲目跟风,导致生产过剩。

1.2种子推广管理现状

种子的市场营销发展水平对农业发展影响重大,但在我国,种子管理服务缺乏专业化人才;政府颁布的《种子法》没有引起农民重视,依然会出现一些违规情况;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需要重点在销售环节进行整顿,并对种子生产企业资质进行评估,避免更多低品质种子流入市场。

1.3相关法律的宣传与落实不够到位

在法治社会中,《种子法》是基层种子管理工作的法理依据与制度基石,2016年推出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更使基层农村工作的法治基础得以强化[4]。但是在实践中发现,《种子法》及《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宣传与落实还不够到位。根据笔者在河南、湖南、宁夏等地区的调查访谈,80%以上的农民没有接触过《种子法》,对其内容更是缺乏认识。同时超过一半的基层种子管理工作者认为,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不能满足《种子法》的要求。这一方面导致农民无法利用相关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另一方面也影响了社会公众对相关法律精神及种子管理站职能的认识,导致基层种子管理人员的工作很难顺利开展。

2农业种子的生产及推广管理策略

2.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走向机械化时代,2000年颁布的《种子法》的条规已经不能解决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对相关法律的完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可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种子生产企业资质评定,适当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来避免一些单纯因利益驱动而进行种子生产的企业进入市场,导致一些低品质的种子销入;另外,针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增加条款明确基层执法主体,完善监督机制,避免各部门之间的“踢皮球”,提高服务效率;加快对新型品种的保护法的制定,是对相关科研人员智慧结晶的肯定,也避免出现更多纠纷。值得一提的是,相关法律不仅要完善,更要注重宣传工作的开展,让法律意识宣传下乡,也是对农民权益的保障。

2.2优化基层种子管理工作的环境

针对基层种子管理工作中环境因素的制约,有必要从2个方面入手加强营商环境的建设。一方面,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种植结构的具体情况及种子管理的现状,围绕《种子法》完善新型农作物保护、种子生产及检测资质管理、名优产品质量认证等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修订,打造一套覆盖范围广、打击对象准的种子法律法规系统。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对种子产业经营主体的管理。不仅要重点扶持技术强、经营规范的种业龙头企业,更要加大对种业领域违法经营者的处罚力度,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营造正面而积极的种业运营环境,为农民利益的保障提供有力支持。

2.3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针对目前基层种子管理方面的不足,有必要以监管为抓手,切实保障农民群体的利益。首先,紧密围绕种子市场监管,农业、工商、公安部门等部门通力合作,建设一支专业性强、服务意识佳的执法队伍,坚决打击种子生产及销售方面的假冒伪劣行为,杜绝套牌侵权等行为的出现,使健康优质种子种苗能够具有与之相应的市场话语权。其次,加强种子行业保险、信用评价、专项财政补贴等制度的设计和落实,对粮食主产区、生态型农业经济区进行对口扶持。最后,立足技术创新,面向中东西各区域市场,建立生态文明导向、资源集约使用、和谐共赢的种业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此外,加强种子生产管理方面的出口扶持,促进种子生产经营要素的全球化流通。

2.4加强与国际市场交流合作

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合作,有着“走出去”和“引进来”两个层面的意义。“走出去”可以通过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向国外“展示成果,推动交流,促进贸易”。交流新成果,农业各领域新业态新产品,激励创新,树强扶优,将种子推广走向国际化。而“引进来”则是与国外生物研究所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进行品种创新。把国外的技术优势“引进来”,并纳入我们体系,为我所用。

2.5提升相关人员整体素质

各项专业的工作都需要有专业的人才支撑,但是当前种子管理服务团队的整体素质不算高,有调查显示,管理服务中心的高级技术人员占比不过10%。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需要考虑提升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另一方面,要努力消除职业歧视,可以鼓励农学大学生从事这项职业,以填补专项技术人员的短缺。另外,还需要对现有人员进行在岗培训,只有团队素质提升,团队工作效率才能整体提升。

2.6加强对种子市场变化的研究

整合农业管理部门、种子企业、第三方咨询机构等各方力量,打造农作物种子管理集成平台,不断提升基层种子管理部门的技术水平,形成覆盖各类种子市场信息、生产经营许可与备案、品种研发、种子标签、种子储备、种子进出口等相关信息的立体平台,保障种子“研发—生产—销售—使用”各环节的信息能够得到有效记录,使基层种子管理部门能够获得种子市场变化的全面信息,从而加强具体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7积极构建和完善合适的推广机制

为了保障基层农技推广工作高质量、高水平落实,需要构建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对推广人员的工作职责加以明确,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农民反馈机制进行合理构建,全方位发挥管理机制的优势,能够有效规范农技推广工作的落实。全面围绕农技推广的方方面面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如农技推广方案制定、农业生产技术调整、农机设备选择、优质品种选择、推广方式选择与组合、推广实效分析等,能够形成健全、系统、规范的管理机制体系,提升农技推广水平并促进地方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种子的生产和推广事宜关系到国计民生,是不容忽视的大事。而其中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多方共同的不懈努力。要对种子生产把好质量关,让种子推广走向系统化、专业化管理,走向国际化市场。

参考文献

[1]袁福敏.新形势下基层种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15,9(33):98.

[2]王树有.加强基层种子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农家参谋,2020,652(8):72.

[3]杨家虎.加强基层种子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20(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