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药物浓度监测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2

精神药物浓度监测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于斌 ¹ 张宁霞 ² 莫红 ³ 吕菊华

4

新疆阿克苏市人民医院 843000

摘要:药物浓度监测是药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现代分析手段对患者血液样本中的药物浓度进行定量分析,进而探究药物疗效与血液浓度之间的关系,了解药物毒性,确定药物浓度与毒性浓度之间的范围,并结合药物动力学公式计算出治疗最佳剂量,实现用药个体化,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精神药物浓度检测能够保障药物剂量的合理控制,进而给予精神疾病患者全面的治疗与帮助,助力患者早日康复,解决精神病患者的困扰。基于此,本文主要综述精神药物浓度检测的重要意义与方法,并结合具体药物展开深入探讨,以此为精神疾病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精神疾病;精神药物浓度检测;临床研究

现在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导致人们的生活压力随之上升,我国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但具体病因却难以明确,大部分医学者认为与环境、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精神疾病主要体现在病人思维与情感等方面的障碍,病程较长,治疗较为缓慢,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精神负担,因此要及时提高精神疾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不同药物的副作用会对患者产生相应影响,因此要充分研究精神药物浓度,保障药物剂量的合理性,使得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时,不会出现中毒等不良反应,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一、精神药物浓度监测的重要意义

药物浓度检测与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密切相关,药物浓度监测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根据患者的用药历史能够判断患者的服药情况,比如通过药物浓度检测,能够了解患者血药浓度,如果浓度下降或者血浆浓度高低不等,则意味着患者存在藏药等情况。在药物监测的执行下,能够实现用药剂量个体化,尤其是对于精神药物而言,血浆浓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1]。比如氯氮平,不同患者每天服用400毫克,但氯氮平稳态血药浓度却存在较大差异,最高相差47倍。因此不同患者选择的药物剂量不应保持一致,而是要根据患者血药浓度、患者的生理反应,给予其个体化用药。我国当前临床药理学的研究热点为群体药物动力学,结合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能够考察患者群体中的药物浓度,分析出个体之间的差异与个体自身的变异,而后结合参数获取患者的个体药动学参数,使得临床给药方案更加完善、合理,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2]

二、精神药物浓度监测的方法

(一)色谱法

色谱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等,一般常应用紫外、电化学等多个检测器。色谱法的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在抗精神病药以及三环类抗抑郁药中经常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紫外线检测法十分常用。除此之外,国外相关医学者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同时检测多种药物,比如测定血浆奥氮平浓度的同时,测定氯氮平以及去甲氯氮平。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需要在色谱分离前制备生物样品,气相色谱法只能分析汽化不分解的物质。国外专家制造了自动生物样品制备法,并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交换柱可使用注射器将血清直接进样,并在氯米帕明等抗抑郁药物中得到了成功应用[3]。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价格较为昂贵,但具体操作时却十分简单,分析速度更快,它几乎能用于所有精神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测定,并 且无需生物样品制备,能同时对多种药物进行分析,在未来发展中能够得到有效应用。

(二)免疫测定法

免疫测定法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分为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放射免疫测定法以及酶联免疫测定法。此种方法灵敏度更高,且操作更为便捷,所需血氧量少,不通过提取做个完成自动化测定[4]。一般常应用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分析之中,但特异性要低于色谱法,无法区别药物中分子量相似的代谢产物,也无法测定代谢产物与原药之间存在的交叉反应,因此此种方法的应用较少。

(三)火焰发射光度测定法

此种方法常应用于锂盐测定中,血型样品与血浆样品相比更容易分裂,混杂因素少,一般锂盐会快速转移到红细胞中,因此需要在一小时内分离血清。

三、精神药物与浓度监测

(一)抗精神病药物

要想确定精神药物是否需要进行药物浓度检测,就应当根据血药浓度与临床实际效应等多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将药浓度检测分为5个水平,包括:强力推荐、推荐、有用、可能有用、不推荐。传统抗精神病药主要包括氟哌啶醇、氟奋乃静,研究发现且需要浓度与临床效果之间密切相关,有效治疗浓度为5~ 17ng/ml、0.2~ 2ng/ml,药物浓度监测推荐水平为强力推荐;氯丙嗪、奋乃静的治疗范围为200~300ng/ml、0.6~2.4ng/ml,药物浓度监测推荐水平为推荐[4]。新型抗精神病药包括氯氮平,治疗浓度范围为350~600ng/ml。药物浓度监测在临床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实现治疗效果的有效提升,副作用有效减少。

临床效果主要在于靶器官的药物浓度范围,抗精神病药物的靶器官为大脑,但无法实现对药物浓度的有效检测。相关动物研究可以发现,奥氮平在脑内的药物浓度、血液浓度与药物剂量相关,血浆浓度能够预测到脑内药物浓度[5]。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相比,同一剂量的奥氮平、氨磺必利等药物的血浆浓度存在一定差异,无法通过血浆浓度来预测药物剂量。血浆浓度个体差异性较大,主要是由于药物会经过肝药酶代谢,也会受到吸收、消除等过程的影响。而苯甲酰胺类氨磺必利虽然经过肝代谢,但需要经过肾消除,因此在同一剂量下,血浆浓度个体差异也大。一般情况下,抗精神药物主要通过阻断D2受体来起到治疗效果,研究患者脑内D2受体占有率可选择电子发射层摄影技术,在此种方法的应用下,证实D2受体占有力与血浆浓度之间相关。

(二)抗抑郁药物

常见的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包括:阿米替林、米帕明、去甲替林等,其治疗浓度范围分别为 80~ 200ng/ml、265~ 300ng/ml、50~ 150ng/ml,相同剂量的抗抑郁药物,其药物动力学特点与血氧浓度之间存在着个体化差异,这主要是由于 CYP450酶发生遗传变异,尤其是CYP2D6参与到代谢之中,且具有遗传多态性特点。同一药物剂量可能会导致只要浓度过高活和低,而多种药物都会对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的需要浓度产生影响。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口服避孕药会导致诱导羟化酶,使得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的代谢加快,降低其血浆浓度;而氯霉素、雌激素、甲状腺激素等会抑制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的代谢,进而导致血浆浓度增高。甲状腺激素的水平也会影响神经组织对抗抑郁药物的敏感性;吸烟会诱导CYP1A2酶,使得血药浓度降低。对于新型抗抑郁药而言,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一般血药浓度与毒性的相关性并不强,但四环类抗抑郁药物当前还缺乏对浓度关系与临床效果的研究。

(三)心境稳定剂

碳酸锂在急性期的治疗最佳浓度为0.5~1.2mmol/L,维持期浓度为0.5~0.8mmol/L,个别患者可浓度可达1.2mmol/L。碳酸锂的血清浓度与临床治疗效果之间相关,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较为接近,因此加强药物浓度监测十分必要。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常常应用于抗癫痫治疗中,在精神障碍治疗中的浓度尚未确定,相关研究针对卡马西平治疗情感障碍进行探索,治疗双向情感障碍及低浓度与高浓度治疗,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抗癫痫的治疗浓度范围可应用于情感障碍浓度中。这两种药物选择药物浓度检测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出现中毒反应,提高用药安全性。

(四)抗焦虑药物与镇静催眠药物

大部分抗焦虑药物与镇静催眠药物属于苯二氮类药物,通过抑制GABA 能神经元起到最终的治疗效果。一般此类药物治疗效果好,起效快,与血浆浓度有着密切关联,不同个体的代谢物浓度差异较大,但用药安全性较高。在少数情况下,会通过药物浓度监测来控制药物剂量,比如在疼痛发作时,阿普唑仑的应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确定药物浓度范围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药物毒性对患者的影响,提高精神疾病治疗效果,同时也能够确定药物的剂量范围,综合考虑药物浓度的变异,保障药物能够起到绝对的治疗效果。药物浓度监测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同时通过药物浓度检测和警戒浓度的对比,如达到警戒浓度,就要赶紧通知患者或患者家属,赶紧来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但临床对药浓度监测的使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仍需对其进行深入探究。要确保患者在接受精神疾病治疗时,能够通过药物浓度监测,确定最佳药物剂量,避免超警戒浓度使用,实现治疗个体化发展,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参考文献:

[1]余爱萍,随鑫悦,鲁雯,郭晓霞,谢海燕,兰智勇.4种常用抗精神病药物浓度监测回顾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1,31(10):1246-1249.

[2]陈英颖,孙赓冰,许德河,王美娟,林雪菜.氯氮平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血药浓度/剂量比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21,18(2):88-91.

[3]李佳瑞,王继芬,刘津彤.公共安全视域下精神药物光谱学无损分类[J].分析测试学报,2022,41(2):276-282.

[4]陈春武,栾燕,王曾晖,苗彦明,王爽.3种常见抗精神分裂药物的血药浓度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20,17(6):360-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