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外周血管介入操作后应用血管缝合器的护理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8
/ 2

探讨外周血管介入操作后应用血管缝合器的护理效果

李婷 郭小芳

陕西省中医医院 710003

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对于外周血管介入操作后,采取血管缝合器的实际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3月在我院行外周血管介入操作患者30例,采取时间分段方式分为观察组(n=15)和对照组(n=15)。其中,对照组应用的是传统手工压迫(manual compression group,MC),观察组应用的是血管缝合器(vascular suture instrument group,VSI)。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比较和并发症对比上,观察组都要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血管缝合器的外周血管介入患者,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减少卧床时间,有非常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血管缝合器;外周血管介入;护理效果



目前,在开展临床介入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为股动脉,传统的徒手压迫法需要对患者上肢制动,24h内使用弹力绷带加压,为术后恢复造成较大影响,而且容易引发静脉血栓、下肢动脉血栓的形象。而利用血管缝合器能够有效缩短止血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3月在我院行外周血管介入操作患者30例,采取时间分段方式分为观察组(n=15)和对照组(n=15)。男性患者共有18例,女性患者共有12例;患者年龄在35.3-79.5岁,平均年龄为(57±4)岁。本次研究设定的排除标准为以下几点:第一,患者彩超股动脉严重纤细或钙化;第二,手术中出现局部血肿;第三,患者高血压无法有效控制;第四,患者血小板过少或重度贫血。

1.2 方法

1.2.1对照组:该组采用的是徒手压迫穿刺点的方式,直到满足要求的时候才能拔出鞘管。一般情况下压迫止血时间>20分钟,确认无出血后进行包扎。

1.2.2观察组:本组采用的是血管缝合器方式,在操作的过程中协助受压股动脉穿刺点近端暂时控制出血,术后包扎;卧床6h即可下床活动,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实时进行监测,对血管并发症密切进行观察。如果术后24h内出现皮下血肿超过2cm、假性动脉瘤或穿刺点出现感染要及时采取妥善措施进行处理。患者超过6h下地活动无异常,无血管并发症,可以进行包扎或缝合。

1.2.2.1术前护理:由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关于血管缝合器的相关知识,消除他们的紧张、不安等心理,并对术后的血肿、出血等情况详细讲解,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

1.2.2.2术后护理:在完成手术后,要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护理,让他们食用半流食,比如牛奶、稀饭等。对穿刺点密切进行观察,做好患者的活动指导工作。尤其是在术后3-4h内,要实时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血管并发症进行对比,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栓塞、穿刺点感染、假性动脉瘤、皮下血肿。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6284a54d9b2db_html_8cab1acf3312ff05.gif 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6284a54d9b2db_html_eb24027b7d183a3.gif )表示,采用t检验;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础情况

对比两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及其他情况,发现,观察组在吸烟、脑梗死、高血压等一般情况下,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为5.8±1.3,相比较对照组的19.2±3.1,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所示。

1 对比两组的止血时间和一般情况[n6284a54d9b2db_html_eb24027b7d183a3.gif]

组别

例数

止血时间

吸烟

脑梗死

冠心病

糖尿病

高血压

对照组

15

19.2±3.1

7

1

4

5

5

观察组

15

5.8±1.3

9

0

3

6

5


2.2 比较两组的血管并发症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发生的术后血管并发症就可以发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渗血等并发症上,总发生数例数观察组为2,明显要少于对照组的6,组间差异对比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所示。

2 对比两组血管并发症情况[n%]

组别

例数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腹股沟血肿

渗血

总发生数

对照组

15

2

2

1

1

6

观察组

15

1

0

0

1

2

P值


0.038

0.041

0.038

0.394

0.010


3 讨论

在当前开展临床介入手术治疗的时候,医务人员主要采用的入路方式为股动脉,在传统的止血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手工压迫的方式,这种方法简单、经济、实用,但手工压迫方式对压迫者的要求比较高,费时费力,想要提高止血效果也需要患者保持一定的制动状态,需要长时间卧床。应用传统手工压迫的方式,会让患者出现腰痛、大小便困难的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带来较多不便。而应用血管缝合器,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卧床时间和止血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徒手压迫对压迫点定位不是特别准确,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操作者的实践水平,给予不同程度的压力,各个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对患者股动脉长时间压迫,会导致患者出现静脉血栓、下肢动脉缺血、迷走神经反射综合征、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腹股沟血肿等并发症。

在实施外周血管介入操作的时候,应用血管缝合器能够减小患者肢体制动的时间,降低对动脉的压迫,尽可能并发症的出现。虽然在行股动脉穿刺行外周介入操作后,还会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情况,但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而血管缝合器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小腹股沟区局部压迫时间和力度,使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得以降低。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出,观察组在应用血管缝合器后,相比较常规手段在止血时间上有非常大的优势,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为5.8±1.3,相比较对照组的19.2±3.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发生的术后血管并发症就可以发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渗血等并发症上,总发生数例数观察组为2,明显要少于对照组的6,组间差异对比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应用血管缝合器后穿刺点依然出现渗血的情况,但只需要使用绷带继续压迫就可以,这也与使用不熟练、患者动脉硬化有直接关系。

总而言之,对于行外周血管介入操作患者来说,应用血管缝合器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有效和安全的止血方案。在外周血管介入操作中的应用,给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简便的止血方法。血管缝合器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和止血质量,使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金光临,刘幼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Perclose血管缝合器止血的临床研究[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4(10).

[2]李永东,宫丽斌,陈美俊,等.人工压迫和Perclose血管缝合器的股动脉止血疗效比较[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4(05).

[3]蒋军,焦元勇,邹君杰,等.Perclose血管缝合器在老年患者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6(01).

[4]李冬灵,何慕涵.冠状动脉介入术应用血管缝合器的护理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