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疾病患者围术期护理对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25
/ 3

盆腔疾病患者围术期护理对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李红秋

密山市人民医院 ( 黑龙江 密山 158300)


摘 要:目的:本研究围绕盆腔疾病患者围术期护理对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患有盆腔疾病的 40例患者有关资料,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围术期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术后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率进行比较。结果:经围术期护理后,在盆腔疾病患者术后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观察组患者为 10%( 2/20),对照组患者为 25%( 5/20),观察组比对对照组低( P<0.05)。观察组患者躯体质量、生理、情感及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分比对照组患者高( 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高( P<0.05)。结论:盆腔手术患者采用围术期护理方法可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围术期护理;盆腔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


1. 前言

在妇科临床中盆腔疾病是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大部分盆腔疾病采用手术进行治疗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但接受手术治疗的盆腔疾病患者因受到手术及麻醉药物等一些因素的影响,患者下肢静脉缓慢运行的血液,容易引发血液在静脉瘀滞,以及复因下肢制动等一些因素而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可使下肢深静脉血栓明显降低发病率,本研究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收集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患有盆腔疾病的40例患者有关资料,列入本研究的患者标准:都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术前超声检查无下肢深静脉血栓。排除本研究的患者标准,有血栓性疾病史,近期有外科大手术治疗史,同时存在下肢静脉曲张、下肢动脉硬化或糖尿病足,有出血倾向,服用对凝血功能产生影响的药物。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年龄在26—54岁之间,平均年龄(36.9±1.8)岁,疾病类型分布:有3例患者为子宫脱垂、14例患者为子宫肌瘤、1例患者为宫颈癌、2例患者为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8—59岁之间,平均年龄(37.4±1.7)岁,疾病类型分布:有4例患者为子宫脱垂、13例患者为子宫肌瘤、1例患者为宫颈癌、2例患者为阴道前后壁修补术。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但可进行比较(P>0.05)。

2.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围术期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在术前为得到患者积极配合,向患者宣教手术时间、方案及存在的风险等方面内容,对患者采取心理干预措施,使患者存在的术前焦虑、恐惧及担忧等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缓解。术前对患者的预防性治疗可采用抗血栓药物,指导其通过踝泵运动加强锻炼。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术中护理中,对患者手术方案深入了解,准确配合手术医生,对于经历较长手术时间的患者,下压手术头侧15°。手术室进入患者前,将手术室温湿度调节好,将保温床垫铺设并采用保温毯加盖,术中对输液加温。在术后护理方面,对患者下肢颜色、温度严密观察,每日对患者下肢周径进行测量,术后6小时内对患者被动运动进行必要协助,对小腿肌肉进行按摩等。

围术期全方位护理干预的主要措施:在术前预防方面,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其不适症状,使其心理紧张程度有所缓解,详细介绍潜在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护理重要性提高重视,医护与患者之间加强沟通,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使患者提高治疗及护理依从性,积极配合,有序高效地开展护理工作。对特殊患者预防可能产生的脱水症状,对患者及时补充血容量,由于血液浓度高易引发静脉血栓,指导患者衣服穿着应宽松,通过活动上肢、翻身等简单运动对血液循环产生促进作用。在术中预防方面,患者麻醉后将压力带和与SCD连接的压力抗栓泵穿上,手术中不间断使用,使手术时间尽量缩短。指导患者卧位姿势准确,以免下肢静脉受压时间长而阻碍血液正常循环,对患者头足部位调整适当,垫高足部后对于回流下肢血液有利。在术后预防方面,完成手术后2小时将患者弹力袜脱去,SCD压力抗栓泵使用直到下床活动恢复,患者每隔2小时变换一次体位,对患者腿部和足部露在外部的颜色注意观察,对足背处动脉搏动情况采用触摸方式提高感受度。术后要求患者饮水量增大并及时向需要患者补充电解质,避免发生血液浓度高情况而产生静脉血栓。夜间休息过程中,对患者帮助其将弹力袜脱去,观察双下肢产生水肿情况及严重程度腿足部皮肤温度、颜色及深压痛情况,使用弹力袜不超过一个月,疼痛容易使患者在心理和生理方面产生不适感,对患者心理诉求及时准确把握,在心理上对患者加强疏导使疼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确有需要时止痛药应停用。

3. 结果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率对比

分组

患者数量

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数量

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比率

观察组

20

2

10%

对照组

20

5

25%

表2. 两组患者的躯体质量、生理及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分对比

分组

患者数量

躯体质量

生理功能

社会功能

健康评分

观察组

20

84.4±3.1

54.1±1.5

45.2±1.4

65.7±2.2

对照组

20

72.2±2.7

43.5±2.4

36.3±2.1

55.5±1.6

表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分组

患者数量

满意患者数量

良好患者数量

不满意患者数量

满意度

观察组

20

11

8

1

95%

对照组

20

10

7

3

85%

经围术期护理后,在盆腔疾病患者术后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观察组比对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躯体质量、生理、情感及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分比对照组患者高(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高(P<0.05)。

4.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是指血液在静脉管腔内从流动态向固体状凝固而形成血栓,进而对血液正常流通造成阻塞或一定影响的病理状态,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血管疾病。在临床中使患者产生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功能障碍及肺栓塞等疾病表现,对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经多年来深入研究该疾病的病理机制,目前已得到证实主要是因改变的血管壁结构、高凝状态的血液及血流减慢速度等一些因素而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但在患者围术期中医护人员采取科学有效、规范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使盆腔疾病术后患者明显降低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率。所以,深入研究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对于妇科盆腔疾病患者术后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预防作用。本研究针对观察组患者围术期采取系统全方位的护理干预措施,不管在心理、生理等方面使存在于普通护理中的问题得到逐步完善,在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理机制方面开展应对血栓的有效措施,诸如腹部及腿部减轻压力,对患者定时进行翻身,提高补液合理性对于产生高凝态的血液具有一定预防作用等。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盆腔疾病患者术后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观察组比对对照组低(P<0.05)。由此可见,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使产生深静脉血栓的比率明显降低,具有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该护理方法应用于临床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应用价值。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以损害静脉血管、瘀滞静脉血液、血液升高凝固性等为主要病理基础。盆腔手术使血管内皮容易受到损伤,使机体凝血途径得到激活,术中麻醉药物对于血管扩张具有重要作用,减慢血液循环速度。患者术后应注意卧床休息,延长制动时间造成静脉血液瘀滞在下肢深静脉内,患者同时具有较高的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围术期护理为细化临床护理并避免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本研究结果表明,围术期护理干预患者中有10%的患者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比常规护理患者低。充分说明该护理方法可有效减少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例,观察组患者有效改善了生活质量,进而使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

5. 结语

综上所述,盆腔手术患者采用围术期护理方法可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刘丹.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0.11

[2] 欧海梅.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6

[3] 郭玉兰,况伟娟.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J],双足与保健,2018.10

[4] 陈友婷,邓开姣.针对性护理对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9.18

[5] 林素琴,林剑芳,洪飞.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8.7

[6] 傅坤.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8.11

[7] 朱文敏,郭云怀,马力.彩色多普勒超声加超声造影对开放式盆腔手术深静脉血栓栓塞的评估

[J],广东医学,2018.16

作者简介:

李红秋,1986年9月7日出生,女,籍贯:黑龙江省密山市,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