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识别理论的预见性护理用于PICC置管新生儿中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2
/ 2

基于风险识别理论的预见性护理用于 PICC 置管新生儿中的价值

吴云凤

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贵州省 松桃县 554100

【摘要】目的:探究给予风险识别理论的预见性护理在PICC置管新生儿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4例PICC置管新生儿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7例。两组新生儿分别采用基于风险识别理论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新生儿的穿刺点肿胀与渗血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新生儿穿刺点0-Ⅰ级肿胀与渗血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PICC置管新生儿实施以风险识别理论为基础的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新生儿穿刺处的肿胀、渗血问题,对防治各类PICC置管并发症具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风险识别理论;预见性护理;PICC置管

对需要长期静脉滴注治疗的新生儿而言,PICC置管作为一种具有侵入性的置管技术,极易为新生儿带来强烈的不适感,在置管期间稍有维护不当,便会为患儿带来各种并发症问题[1]。为降低新生儿PICC置管风险,本研究采用基于风险识别理论的预见性护理对PICC置管新生儿实施干预,并对该护理方案在PICC置管新生儿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94例接受PICC置管的新生儿纳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均为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间在本院接受救治的新生儿。通过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47例新生儿的男女比例为29∶18,新生儿出生时的平均体质量为(2.13±0.38)kg;对照组47例新生儿的男女比例为30∶17,新生儿出生时的平均体质量为(2.15±0.42)kg。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对照组新生儿行常规护理。新生儿PICC置管后护理人员采用纱布块对穿刺点进行覆盖,并用透明贴对纱布块进行固定,并在穿刺点周边的清洁护理工作。

对研究组新生儿行基于风险识别理论的预见性护理,具体开展内容如下。

(1)组建风险识别小组。由护理主任、医生与护士共同组成风险识别小组,由风险识别小组对PICC置管中感染、静脉炎、穿刺部位出血等风险事件及相关原因展开分析,并调查护理流程中所存在的缺陷问题。

(2)感染的预见性护理。为预防感染问题的发生,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要求规范执行操作。在对PICC置管实行维护时,若是发现接头内存在血液污染等现象时,需立即更换接头,并在使用前采用消毒液对接头实行全方位消毒。对新生儿穿刺部位皮肤实行严密监测,若发现患儿皮肤出现感染问题时,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3)静脉炎的预见性护理。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对新生儿实施穿刺,穿刺前做好患儿的安抚工作,充分转移患儿的注意力。穿刺前还要在穿刺血管上侧实施热敷,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穿刺后在穿刺点上方沿血管走向为患儿涂抹静脉炎治疗药膏,并覆盖水胶体敷料。

(4)穿刺部位出血的预见性护理。对于穿刺部位出血问题,可通过改良加压方式进行预防,用0.5cm*0.8cm的实心消毒纱布球覆盖于患儿穿刺点上,并选用6cm*7cm规格的3M透明敷料贴对纱布球进行固定,采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24h。

1.3 观察指标

观察新生儿护理后穿刺点的肿胀与渗血情况,根据相应指标将新生儿穿刺点肿胀与渗血情况分别分为0级、Ⅰ级、Ⅱ级与Ⅲ级。统计护理期间新生儿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穿刺点肿胀与渗血情况对比

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新生儿穿刺点的肿胀情况与渗血情况均好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新生儿穿刺点肿胀与渗血情况对比(n,%)

组别

例数

肿胀

渗血

0-Ⅰ级

Ⅱ-Ⅲ级

0-Ⅰ级

Ⅱ-Ⅲ级

研究组

47

40(85.11%)

7(14.89%)

46(97.87%)

1(2.13%)

对照组

47

24(51.06%)

23(48.94%)

32(68.09%)

15(31.91%)

x2


12.533

14.763

P


0.000

0.000

2.2 并发症对比

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新生儿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组别

例数

感染

静脉炎

导管堵塞

导管脱出

穿刺部位出血

总发生率

研究组

47

2

1

0

0

5

17.02%

对照组

47

6

6

3

2

11

59.57%

x2







18.008

P







0.000

3 讨论

新生儿由于机体免疫能力低下,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使其在PICC置管期间各类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远高于成年人群体[2]。预见性护理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护理模式,其通过对尚未发生的疾病症状展开预测,以对患者实施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而风险识别理论能够对潜在的风险事项进行识别与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以风险识别理论为基础对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新生儿经基于风险识别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后,患儿穿刺处的肿胀与渗血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更低(P<0.05)。

综上所述,PICC置管新生儿通过接受基于风险识别的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穿刺点肿胀、渗血问题,预防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唐彬秩,陈昌辉,陈虹,等.腔内心电图辅助定位减少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随机对照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52(03):497-502.

[2]钟苗苗.预见性护理对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作用[J].西藏医药,2019,40(06):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