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疼痛分类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4
/ 2

中西医疼痛分类比较

赵明勤

南部中仁医院 四川南充 637300

疼痛是一种因组织损伤从而引起的体验感受,因个体不同,疼痛程度以及情绪体验也有着一定的不同之处。中医与西医在研究疼痛的病理及发展机制过程中,方向有所不同。西医强调疼痛的传递过程中,怎样传递至中枢神经让机体感觉到疼痛。因此,疼痛理论旨在介绍神经系统是怎样运转工作的,并指导进行治疗。中医认为,身体内外产生的难以忍受的苦楚便是痛,痛当中带有酸感,两者之间往往不容易进行区别。当人体当中的神经系统、脏器官出现病变,或遭到损害,便会传输至痛觉神经,让人感觉到疼痛。疼痛也是人类最为敏感且多发的感受。当前,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疾病与疼痛的相关研究也比较多,文章对中西医疼痛进行分类比较介绍,希望能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疼痛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1. 中医疼痛

1.1中医辨证论治

  1. 痛证的病因

临床上很多疾病都会出现痛证,病因也包括内因与外因,内因主要有气滞、气淤、气血虚亏,外因有六淫之邪,饮食、外伤、劳逸等,以上均可导致出现痛证。

  1. 病位与病机

人体疼痛感及症状表现和致病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都会表现在气血方面,痛证的病位会涉及到人体的四肢以及五脏六腑,无处不到。通常情况下,疼痛症状比较明显的部位往往是具体的病变位置,机体内器官发生病变,在人体表面出现反应点,因此,了解与诊断具体病变位置,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对疼痛的认识,几千年来一直遵循“不用则痛”的传统医学理论,癌痛多饮气血失调、淤血阻滞,谈凝积结,湿邪内阻,毒火结聚,虚衰失调等导致引起经络不通所致。通过中药调理,穴位按摩可达到通经络、调气血的作用,从而止痛。

  1. 痛证辩证及分类

疼痛症状主要是体表外在呈现出的一系列症状,痛证一般可发生于疾病的不同阶段,且随着病情的加重,疼痛程度也会明显加重。因此,根据痛证可对疾病进行诊断,并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胀痛、刺痛均可反映出患者的疾病状况以及是否为气滞,或者血瘀,酸痛实证辨为湿邪侵入,隐痛辨为阳气精血虚亏。研究人员结合辩证,对疼痛程度进行了详细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气滞型疼痛是最为常见的,如感冒、发烧、头痛等;血瘀型疼痛多为意外,机体在外力撞击之下受到损害,从而导致引起的疼痛感;气滞血瘀型主要是风寒导致气滞血瘀无法散出,引起喉部疼痛;外伤型疼痛如在日常运动过程中,不小心发生关节移位,从而导致引起的疼痛症状。而因疾病的不同,所引起的疼痛部位也非常多,比较常见的有头痛、胃痛、咽喉痛、胸痛、腰痛、筋骨关节痛以及癌症疼痛等。

1.2、中医疼痛理论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以《黄帝内经》为标志,其中讲述了许多和疼痛相关的记载,并指出寒邪入侵是痛证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会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并记载了疼痛关于针灸治疗大量知识。

第二阶段: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有详细记载,将疼痛主要分为内伤和外感疼痛两种类型,并完善了辩证论治体系。

第三阶段:朱丹溪对疼痛的病因病机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提出“痰湿致痛”,描述了头痛引经药,以川穹为主,加柴胡、白芷、苍术等,为治疗头痛提供了参考借鉴。

62a83d7c06dff_html_dd5da63fec666b7e.jpg

  1. 西医疼痛

  1. 闸门控制理论

闸门控制理论指的是当人体受到伤害刺激时,大纤维激活细胞,随后胶状质细胞会减弱其作用,小纤维激活胶状质细胞介导正反馈,可增强其对T细胞的激活。其能够说明疼痛是刺激所导致引起的,并且贯穿至整个发生过程,疼痛治疗也遵循这一概念,通过干预减少疼痛,该理论也对临床疼痛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内外侧通路

内外侧通路理论指的是痛觉信息从脊髓背角经外侧丘脑投射至初级躯体感觉皮层的通路传递疼痛感觉成分,也被称之为痛觉外侧传导通路,具体传递信息涉及到情绪以及伤害性信息。多数情况下,急性疼痛所导致引起的一系列神经活动往往是不确定的,脊髓与大脑通路之间存在广泛的相互影响。

(3)痛觉矩阵

痛觉矩阵主要包括三个神经回路,即感觉通路、其次是从脑干到边缘系统,再者是到顶叶联合区,痛觉矩阵从丘脑、初级躯体感觉皮层、次级躯体感觉皮层扩大至中脑区域,个体痛觉感知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情绪状态、焦虑程度、记忆等诸多因素,而这些方面因素也会影响其他脑区对疼痛加工的影响。

疼痛涉及到人体多个部位,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神经遍布整个躯体,因此,疼痛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从体表到内脏、骨骼等,都会感受到疼痛感,需要结合具体疼痛部位,深入探究与确定疼痛发生的原因,中医治疗主要从疼痛的性质入手,并查找病因,对疼痛性质进行辩证论治。西医主要是从具体疼痛部位入手,并采取现代化检查器械手段,检查疼痛的部位,同时明确具体病因,一般认为出现疼痛的部位,也证明该部位发生病变,两种方式诊断思路和方法各不相同,但各有优点。

中医与西医研究疼痛的方向以及基础理论存在一定不同之处,但是其本质上是相同的,即明确疼痛发生的原因,由于疼痛本身便是比较复杂的症状,因此,根源并未完全找到,不能从单一角度去理解疼痛。中医认为,疼痛与体内淤血密切相关,西医认为,化学物质会导致引起疼痛,如炎症因子,也能够看出两者之间有共同点,即寻找产生疼痛的物质。西医还通过各种生化指标、仪器检查病人的各项身体指标,从而判断是否有病,属于相对客观的判断疾病和疼痛。临床治疗疼痛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这两个方面,并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充分发挥西医和中医的优点,科学进行治疗,从而取得显著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