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6
/ 3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焦嫦亮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 海口经济学院 海南海口市 570102

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指导我国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从而进一步使我国高校加强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落实,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与建设者。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中国社会发展时期的领袖代表的指引下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当代社会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中国政府提倡重视高等教育,以实行教育改革创新,适应年轻人的发展为战略举措;在强调发展教育的同时解决在高校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新举措以质量为本,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科技社会。使人才培养的数量和技术水平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解决用工与择业之间的矛盾,更好更优质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祖国。

关键词:青年观,人才培养,职业教育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发生之后,由处于人生发展一定年龄阶段的人所组成的特殊群体、作为生产预备组,逐渐为社会所认识,并用



来称呼这个特殊群体及其成员,即现代意义上的“青年”概念逐渐形成,其具体内涵随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性质和状态的变化发展

而不断丰富。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屡次使用这一概念。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掌握青年的本质和社会历史角色已成为他们察看和处理解决青年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规范标准,形成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1》。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体系包括青年工作理论体系是建立在马列主义思想体系之上,并赋予中国国情的特色化理论的形成。

青年是最具生机和活力,最具思想的社会中坚力量,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青年观,必须同各国实际和具体的时代背景相结合,才能切实发挥其在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主流作用。中国社会自共产党成立以来,近半个世纪共青团组织无疑成为近代和现代社会中国最具思想潮的活力组织和担当的社会力量。必须把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同中国发展的思想意识形态相结合,与中国所走的实际发展道路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它的正确性和指导作用。中国典型的马克思主义领袖代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事实证明,年轻人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毛泽东政治理论体系中青年观主张重视青年培养与发展,主张青年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参与国家的革命斗争,思想进步,希望青年是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提高思想境界的希望。

邓小平强调做“四有青年”,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四有新人的革命准则,并鼓励共青团在发展经济文化中起先锋作用。
在随后的知识经济和人才科技竞争激烈的年代,我们党主张青年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要求共青团组织及青年团员在教育强国及建立经济发展快速通道和各项事业中体现带头榜样作用。

  习近平时代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启,它实际上是开启中国加速发展的新纪元和新篇章的启动。在这个时代中国际国内形势尤为复杂,青年更加成为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忽视的中坚的力量,那么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不断的适应日益增强的国内及国际化竞争需要,增强综合国力建设,不断的把个人所学运用到工业、农业、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中。工业领域、健康领域及其他现代化服务领域,都有相应的白皮书产生。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的规划有具体的细化措施出台,那么在这些具体细化的政策措施实施引导下,我们青年的责任就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取,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繁荣富强承当责任。 21世纪是什么样的世纪?人才竞争的世纪,无论哪个国家拥有人才就拥有综合国力竞争的优势。人才是需要不断的去跟进,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教育制度的改革影响意义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2>,建立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工程,强调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地位,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近十年教育改革的步伐和进程加快,各种有利于青年发展和知识普及的措施正逐步开展。教育制度在有识之士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推动和完善下,正不断的最大程度的有利于青年的健康发展和职业规划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思想体系的建立,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继承和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是一个不断形成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成为青年人的指路明灯。
  青年教育主要是中学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包括中职、高职,普通高等教育和研究型学术型的精英教育。笔者所从事的领域是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解决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丰富和衍生,人才质量培养标准是重点和关键,在制定全面的符合各专业各层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环境,建立国家治理教育总体框架,建立跨政府职能部门支持教育强国强省,建立系统化知识体系,建立国家系统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加强职业学校的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服务,发展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结构与布局,促进职业教育产业发展、学校和企业合作、生产和教育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本科职业大学,优化培养人才结构,重视专业课程内容改革,大力提倡高质量受学生欢迎的的“金课”,拒绝“水课”,提倡思维和想象的创新,拓宽国际化的视野和吸取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模式,也接受欠发达地区的优秀学生留学中国,建立人才落户优惠政策。综合运用招生指标,就业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使用工易、就业易代替用工荒就业难的不良局面。顺应科技文明发展,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两头能够有机地结合,供给与需求协调。同时,加强人才创新和培养,提高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的比重。青年能有效的发挥所学服务社会,在学校就能做好职业规划,有条不紊、有步凑的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理想。


  如何理解用工荒,就业难,培养过剩三者矛盾?用工荒:企业受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就业市场难以招聘到符合要求的人才。经济结构处于转型时期,要不断的适应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要适应竞争适应发展,那么对人才如何培养提出适合的要求。职业院校学生的教学定位及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操作训练缺乏都会导致毕业后难以有效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这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用工荒。正因为这种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尖锐矛盾,于是导致了不可避免的培养过剩。
  逐步的完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面对不同类型层次的用人单位需求,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有准确的定位,同时加强校企合作,逐步改良课程。理论上把握人才培养标准内容,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的所占比例及受欢迎程度,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上予以分类分阶段。同时加强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内容的吸收。专业设置,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和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做好这些方面就业不会难,毕业生出校门就会有适合的工作,能满足广大青年的需求。
那么学校的培养过剩这个问题怎么解决?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有的专业陈旧已经被淘汰或者置换,还要及时更新招生政策和培养学生的比例,结合社会需求来设置合理的招生专业结构比例,实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大数据结合。对用人需求量及培养毕业生人数进行统计学信息学分析归类和及时调整招生培养计划。
  历史总是在前进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全体人民的努力下正逐步实现。青年是最具生机最积极向上、最能够代表国家未来的力量。习近平主席开启了中国加速发展的新纪元和新篇章。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要不断适应日益增强的国际化竞争需要,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的把所学运用到工业、农业、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中。这个时代的一个历史特征是以信息通讯技术为首的科学技术正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与以往年代的生活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体系的丰富,要求青年人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满足职业需要,不断的跟上时代和所从事专业领域发展的步伐,抛弃老化陈旧的知识理论,接受科技化、先进化、高端智能化的新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当前这个时代,是知识更新非常快的时代,新兴技术的兴起比如说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机器制造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以及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用现代化的手段为人类服务,从事高端智能化操作,使人类从艰苦工作的负担中解放出来,提升民众的生存质量、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4>。就笔者从事的医学专业领域而言,已经有了机器人来做外科手术,将来也可能通过一些温和无创的方式来治疗疾病。国民身体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优生优育和基因优良化医疗技术的应用推广,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青年所要做的。中国人口老年化社会正疾步而来,我们要老有所依老有所养,青年需要有担当。青年不单是国家的脊柱,同时也是家庭的脊柱,有承担家庭责任的担子。如何使自己的父母和普天下老年群体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健康服务,也是我们要做的。希望在保持自身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服务于他人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彷徨停滞不前不能减少内心的迷茫,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唯有适应和担当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和历史的创造者。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体系需要不断的丰富和发展。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责任,国家就有前途和希望。要努力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奋进,有所作为,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中流砥柱。要不断的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敢为人先。青年一代要运用所学不断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奋斗终身。

总之,只有用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体系武装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共青团组织及青年团员,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就业难、培养过剩的矛盾,从而解决诸多社会矛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快速平稳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时代内涵
高云涌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光明日报》 VOL11, 2019.05

2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丰富和发展

梁轩铭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红河学院学报》 VOL17,NO4 2019.01

3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2019.2.23

4 陈百强 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3.09





     
    

作者简介/研究方向/项目需要保留

作者简介:焦嫦亮,研究生学历,湖南长沙人,副教授

研究方向:教育学、基础医学、社会科学

项目来源: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HNSK(YB)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