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文化娄烦县调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7
/ 2

西游文化娄烦县调查研究

王滨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省邯郸市 056038

摘要:中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书写了明清小说史的高峰成就,其间文化元素更是包罗宏富。本文无意重叙小说历史意义,而是参考实地调查,以山西省娄烦县的西游系列文化元素为例,探索地方以乡土视野理解的西游文化,借此丰富西游文化的深刻内涵,为西游学者提供些许思考。

关键词: 花果山 孙大庆 三教合一

引言

中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故事,是根据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代贞观年间高僧玄奘到天竺(印度)去寻取佛经的真实故事演变而来的。而据娄烦县当地的民俗专家考证和民间流传的古老故事相互印证,西游记中孙悟空很有可能是由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过的真实人物、生活原型,演变、塑造而成的。这个生活原型可能就是山西省娄烦县人。

  1. 西游文化产生背景

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四大名著,只有《红楼梦》是曹雪芹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进行构思独立创作完成的。而包括《西游记》在内的其他三大名著,都是作者在长期民间流传故事的基础上和原有底本材料上收集整理加工而成的。就《西游记》而言,从唐贞观十九年(645)玄奘西天取经的结束,到明嘉靖末年(约1566)吴承恩开始写作小说,经历了900多年漫长的时间。此间《西游记》故事也经历了产生、发展和逐步完善成熟的过程。

真实的玄奘和百折不挠的取经事迹,在当时轰动了长安。他取经归来后,受到了空前的欢迎。唐太宗李世明对玄奘的壮举十分赞赏,亲自召见了他。玄奘把他游历西域各国的经历向太宗做了详细的汇报。在这以后玄奘就在长安定居下来,专门从事翻译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他还和弟子一起,编写了一本《大唐西游记》。在这本书里,他把亲自到过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情况、风俗习惯记载下来,成为重要的历史和地理著作。

由于玄奘只身赴天竺去取经本身就带有传奇色彩,他历时十七年,行程数万里,历尽艰辛,几经死里逃生,所见奇闻异事举不胜举。这件惊人的壮举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兴趣与幻想,于是在民间出现并流传了许多关于唐僧取经的各种神奇传说。这些传说离真实事件愈来愈远,后来逐步地演变成为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到了元代,西游记故事有了很大的发展。经过许多无名的、优秀的民间说书人的组织和加工,它的情节丰富、人物增多、故事性加强。为帮助说书人记忆使用和供人阅读欣赏,经人笔录后,这时便出现了《西游记平话》的文字稿本。吴承恩百回本《西游记》中的重要情节,在《西游记平话》里大体上都已出现。

  1. 当地文献考证

孙悟空的生活原型是今山西省娄烦县人,孙悟空故事的起源地也是在山西省娄烦县的花果山。留给我们研究这一说法最有权威性资料的是傅山先生。

傅山(1607—1684),山西阳曲人,《傅山全书》卷三十八“杂记”(六)载:“《静乐县志·人物》中,收孙行者,每以为笑谈。往在淮干,又闻一游客争之曰:‘孙行者是敝乡人,敝乡见有花果山、水帘洞,如何得香贵乡也!’吾唯唯,曰:‘若尔,自当奉让!’”

保存至今我们可以查阅到的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黄图昌编撰的《静乐县志》卷十“杂记”里,对“花果山”在娄烦县、“孙行者”是娄烦人有着更加明确与一针见血的记载:“花果山:南乡近龙和者有‘花果山’,取春、夏间花果满山为名也。或者附之以‘水帘洞’,谓‘孙行者,娄烦人’……”

  现在的娄烦县位于原静乐县的南部,上述的“南乡”即指南部。这部《静乐县志》据傅山介绍《人物》部分收入孙行者的《静乐县志》时仅相隔四十一年,所以两部《静乐县志》所载的“孙行者”无疑是不分轩轾的。

除此之外,早在南宋时诗人刘克庄(1187—1269)曾写过“取经烦猴行者”(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四十三《释老六言十首》之四)的诗句。笔者认为,诗中的“烦”字应该是地名。娄烦县在唐宋时写作“楼烦县”。据我们查实唐宋时乃至现在全国县级以上地名中有“烦字”的除“娄烦”外再无第二。

  1. 民间流传史料

在娄烦县,直至今日有关孙悟空的民间传说口碑很多,但大部分是带有浪漫色彩的神话与幻想故事。我们认为,孙大庆率猴兵造反,后来出家成了孙悟空的现实主义传说故事,不是凭空产生的,应该有过历史事实,也应该有过文献资料,可能这些资料在沧桑变迁中失传了。如果将这样的人物编入县志的人物部分是当之无愧的。为此,我们判断傅山所介绍的《静乐县志•人物》中的孙行者可能就是孙大庆。孙大庆出生秀才,在《西游记》成书三、四百年前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的化身也为“白衣秀才”,很值得人们深思和考究。

 现实主义的孙大庆变为孙悟空的传说与浪漫主义《西游记》神话中的孙悟空有许多极为相似之处:同样是胸怀大志不得志而奋起造反;同样是搅乱过天上或者地上的统治秩序;同样是占据山林洞穴率领猴兵同官兵或天兵打过仗;同样是在造反初期屡屡得胜,使得皇帝或者玉帝“奈何不得”;同样是后来力不从心“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被迫接受招安皈依了佛法;同样是最后因弘扬佛法维护佛教称为一代高僧或被加升为“斗战胜佛”。以此观之,由孙大庆出家后称为的孙悟空很像《西游记》神话中孙悟空的最早生活原型。他之所以由凡人演变称为神猴,是因为他领过猴兵,当过猴王。

结语

综合以上的材料分析研究后我们认为,《西游记》是以唐僧取经为主线,又通过孙悟空和唐僧两个人物线索在民间经过长期的幻想、加工、发展后,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浪漫主义神话故事小说。小说中唐僧的原型无疑是现实社会中的唐代高僧玄奘;孙悟空的原型很有可能是山西省娄烦县的古代农民起义领袖孙大庆。

在后期的时间线比对中,创作时间和原型人物孙大庆的时代可能略有出入。本着严谨的学术精神,笔者不敢妄下定论,但通过查阅相关史料,了解民间文化的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加强了对西游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徐辰佳融.打造西游文化品牌的战略思考和路径选择[J].西游天下,2018(1):45-48.

[2] 徐习军.《西游记》:一个超级文化IP[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1):32-35.

[3]李伊凡.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传播地方文化研究——以《西游记》文化传播为视角[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4):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