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次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 2


分层次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王瑜 1 杨兰 2 孙冰冰 3 汤金静

(通讯作者)

杨浦区中心医院 上海市


【摘要】目的:探讨分层次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探讨对其科室护理产生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内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参与研究人员=50例,每组=2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分层次管理,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护理质量合格率比常规组更优,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层次管理对内科的内科护理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质量合格率的提升,值得推广。

【关键字】内科;满意度评分;分层次管理;护理质量合格率

护理质量是患者医疗展开的保障,对患者的质量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也会医生、患者、护士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加强对护理质量等问题的重视。心内科疾病是全世界主要的健康问题,由内在和外在因素引起,不分年龄和种族。目前,有许多治疗内科疾病的方法。分层次管理是一种现代管理模式,强调目标导向、以人为本、结果导向的管理模式。护理质量控制目标管理具有很强的对应性和科学性,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情况和内部需求设定目标,制定护理策略,完成预定目标[2]。参与研究人员=50例为本院(时间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内科,如下文详述:

  1. 研究资料

1.1资料

参与研究人员=50例内科疾病为本院(时间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参与研究的人员分为2组,常规组在此次中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次研究接受分层次管理。常规组男性1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5.98±10.90)岁。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44.87±11.17)岁。除了记录年龄,性别本次两组资料相关指标的对比无差异(P>0.05),结果可比对分析。

1.2方法

常规组在此次中进行常规护理,主要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即为按照白天、大小夜班轮值,日常加强患者的护理管理。

观察组在此次接受分层次管理,如下:(1)以患者入院住院顺序进行小组分配,护士长按照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职称进行分组,主要是以1名组长、3名责任护士、1名助理护士作为一个小组,本次在内科中分成三个小组,护士组长由工作年限超过5年的工作人员且职称在护师以上的人员担任,主要是负责担任护士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对于危重症患者需要进行治疗、护理,并为危重症患者制定健康教育,加强护理措施的落实,对于疑难病例需要加强讨论,组织护理人员查房,申请护理会诊。并需要加强对护理质量进行督查、改进等工作,责任护士主要负责病情变化的观察,并加强病历的记录、书写。助理护士主要加强护理措施的落实,加强非侵入性操作的落实。加强柔性排班,床头交接班制度,若出现突发事件,需要加强轮班制度的调整。病房护士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制定护理计划,尽快收集患者各方面的信息,分析患者是否存在危险因素,获取患者及家属对治疗和护理需求的信息。(2)疾病相关知识教育:告知患者有关药物的具体方法和剂量,并监督患者按时服药;定期测量患者各项指标水平,掌握患者疾病控制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必须由小组进行跟踪并纳入教育计划,定制适合患者内科疾病的干预方式。 通过宣传册、视频、讲座等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发病机理和诱因,了解相关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心内科疾病大多是可以有效控制,因此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树立健康意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注意规范自身行为,增强自我保健意识。(3)生活干预。护理人员需要经过对其饮食、卫生、工作压力、社会交往等方面进行了解,屹立于积极寻找到病因,给予患者更为针对的心内科管理方案。及时了解护理技能,及时回复其疑虑,完善科室护理知识,加强多元化管理。(4)手术护理。术前进行常规检查,早期需要展开床上排便、排尿等训练,手术前八小时禁食、禁水。手术中需建立起输液通路,平卧且保持体位不变,术中需与其进行交流以分散其注意力,进而减少患者术中出现躁动。手术中需对其病情展开密切观察,配合医师展开操作,了解患者主诉且需及时进行处理。手术后需要了解其穿刺部位、局部加压包扎状况,术后对其生命体征进行观察.

1.3统计学研究

使用IBM 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显示为数字(%)或平均值(标准偏差),t检验用于连续变量。使用多重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检查相关性,并将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纳入多重逐步线性回归。P值<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满意度评分、护理质量合格率分别为(94.12±3.90)分、92.0%(23/25);常规组分别为(61.64±7.21)分、60.0%(15/25)。观察组、常规组数据有差异,2组存有统计学意义(P值范围<0.05。

3.讨论

心内科疾病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疾病,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均有可能发生心内科疾病,该病会严重削弱患者个人的生活质量,若未及时治疗,会引发其他并发症,对其健康造成影响。因心内科疾病本身具有独特的治疗方式,加上即使治疗也多需要展开手术治疗,这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严重会导致患者出现心理障碍。合理的护理干预模式在心内科疾病的管理尤为重要,而分层次管理是基于现代护理为基础,按照科室实际状况,结合护理人员的职称、工作年限、学历水平进行分组,经过结合患者病情变化,关注其精神需求、心理需求,医护人员加强对患者展开心内科疾病知识的开讲,让更多患者了解该病。分层次管理是护理人员展开干预的基础,可满足患者的社会、生理、文化全方位的护理需求,经过加强多方面的协同和合作以保障患者治疗时的依从性更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此次中满意度评分、护理质量合格率与常规组有差异,组别关于结果的比对有意义(P值范围<0.05)。概而言之,在内科疾病治疗中采用分层次管理,可保障护理质量的进一步的提升,可推广。

【参考文献】

[1]赖紫娴,张彩霞,汤井利.分层次护理管理在院感控制中及对质量指标评分影响分析[J].智慧健康,2021,7(25):142-144.

[2]苏庭丽,陈玉婷.PDCA循环结合层次管理对ICU护理效果及护理质量的改善研究[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04):152-153.

[3]曹丽,任云霞,赵敏,任红,杨晓娟.分层次护理管理对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09):1117-1119.

[4]王红.目标管理+分层次培训对我院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20,27(07):967-969.

[5]伦桂莲,邓丽花,朱丽峰.探讨PDCA循环联合层次管理在ICU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3(07):1082-1083.

作者简介:王瑜(1985-10-05),女,汉族,籍贯:安徽省亳州市,当前职务:护士,当前职称:主管护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内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