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以仓储型物流企业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7
/ 3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仓储型物流企业为例

邱丽荣

山东潍坊高密市




摘要:我国的仓储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在企业数量、就业人员、资产资额、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绩,由军队仓储体系、国家战略储备仓储体系、企业自备仓储体系和社会仓储体系构成了整个仓储体系,物流地产业发展迅速,物流园区快速发展。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仓储业呈现了物流园区逆势增长、仓储面积保有量继续扩大、物流强度增强、期货交割库和电子商务交割库需求加大、仓储物流的技术水平提高、质押监管业务增速放缓等特点。

关键字: 仓储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问题;对策

一、仓储型物流企业的相关理论知识

(一)仓储的含义

1、仓储管理是指对仓库和仓库中储存的货物进行管理。从广义上看,仓储管理是对物流过程中货物的储存以及由此带来的商品包装、分拣、整理等活动进行的管理。

2、仓储管理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同时也涉及应用技术科学,故属于边缘性学科。仓储管理将仓储领域内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以探索仓储管理的规律,不断促进仓储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3、仓储管理的内涵随着其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不断扩大而变化。仓储管理从单纯意义上的对货物存储的管理,已成为物流过程中的中心环节, 它的功能已不是单纯的货物存储,而是兼有包装、分拣、整理、简单装配等多种辅助性功能。因此广义的仓储管理应包括对这些工作的管理。

(二)现代仓储业的发展背景

1.仓储业务量增大,业务收入增长速度较快。

随着物流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我国仓储业务量不断增大,货物吞吐量、平均库存量、货物周转次数等指标都有明显的提高。储运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很快,仓储保管收入、运输配送收入、流通加工收入等的年增幅基本都达到了10%以上。

2.我国对仓储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持续增长。

仓储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也加大了对仓储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近几年对仓储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具体数据也有所增加。

3.仓储技术获得较快发展。

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仓储技术的重要支柱,自动货架、自动识别和自动分拣等系统,以及条码技术、RFID等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和应用。供应商管理库存、零库存等技术也开始在一些大型企业中使用。 

4.仓储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

国内的仓储设施无法满足物流活动的需要,原有的仓储企业缺乏改造基础设施需要的资金,外国的物流公司纷纷投资建库。我国的大型企业也不断建设现代化仓库作为发展物流的平台。这种趋势加大了仓储企业间的竞争力度。

二、仓储业发展的现状

(一)技术水平分化,发展不均衡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先进的仓储技术传人我国,使我国仓储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自动化仓储技术传人我国以后,我国的仓储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我国在建造自动化仓库时注意引进先进的仓储技术、提高仓储工作人员的素质、重视仓储管理工作,但由于资金、资源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除此之外,仓库建设本身一般为了满足一时需要,而采取了短期行为、应急式的决策,使得所建设的仓库普遍都是简易仓库和货场,缺乏机械和设备。同样因为仓储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仓储自身发展能力极弱,大多数仓储技术水平低下,机械化程度很低。再加上仓库建设和仓储管理源出多头而导致互相之间缺乏联系和合作,功能分工不明确,使得大多数仓储功能相近,用途相同。为了满足社会需要,政府的投资使得个别行业也拥有一定数量的专业化、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都很高的仓库,但整体上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众多布局不合理的仓库

由于部门仓储行业的分头建设,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广泛开展仓库建设,在经济集中地区,特别是部门集中地区,仓库较为集中,数量众多。为了便于纵向的联系和资源调配,仓库都集中建在交通中心附近,造成在一个地区,以至于在全国的仓储布局极度不合理。仓储集中的地区仓储能力出现严重剩余,其他许多地方仓储能力严重不足。在经济落后地区,仓储能力的不足严重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条块分割,仓储分为多个部门

我国长时间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物质资源通过部门体制的方式分配。各部门间争夺物质资源、储存所获得的分配资源形成了以部门体系的纵向方式部署仓储。中央、地方,物资、商业、农业、交通、铁路、电力等部门体系的仓储结构,它们之间互不联系。

(四)存量巨大,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的仓库拥有量居世界前列。但由于没有一个仓储管理部门进行全国性的统计,因此底数并不清楚。我国的仓储能力巨大,但是仓储管理水平非常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我国仓储利用率低下,货物周转率低,物资流通速度慢,仓储保管能力差,货物损耗严重。我国许多仓储企业并没有改造成为能自主地利用仓储资源进行营利的独立市场主体,同时由于我国整体上社会性的不重视仓储管理、仓储管理的资源投入不够、仓储管理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专业知识程度低,而导致了仓储管理水平的低下。

(2)绝大多数仓储企业由于没有自主经营的能力,因而也就不能充分利用仓储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更没有意识到能够利用仓储中的巨量沉淀资本为企业和社会创造经济价值。

三、仓储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仓储用地价格高,土地使用税增幅过大

直接影响了仓储设施改造升级的速度,也严重影响了仓储企业的正常经营与发展。仓储用地价格,近年来已经走上“恶性循环”:城内的仓库要拆迁,单一企业单独征地建仓库已经很难(即使可以征地,也要“招拍挂”,价格就很高),多数企业只有进入“物流园区”;但大中城市“物流园区”的土地基本上在每亩30万元以上,真正从事仓储服务的企业很难承受这样的价格,这就出现两种“怪现象”:要么园区招商难,造成土地闲置,要么面向商贸企业、批发交易市场以及加工企业招商,实际上是面向全社会招商,由此出现众多所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仓储企业还是征不到土地。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认清仓储设施的基础性、公益性特征以及仓储业投资回报期长的特点,由国家单独确定仓储用地的性质与等级,确定相对优惠的地价与仓储企业土地使用税。

()一些仓储企业经营方式退化,由仓储管理到出租仓库,众多布局不合理的仓库

这个问题的出现有三个背景:一是因为人员素质跟不上,仓储的增值服务开展不起来;二是大中型物流公司整合资源,只愿租赁仓库,不放心分包完整的仓储服务;三是近年来“仓储地产”的出现,使出租仓库找到了“理论依据”与参照物。但实际上,仓储服务与仓储地产在商业模式、经营方式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仓储服务企业在同一库区内搞仓库出租、仓储地产企业同时开展物流服务,其核心竞争力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会造成库区管理上的混乱。

(三)条块分割,仓储分为多个部门

我国长时间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物质资源通过部门体制的方式分配。各部门间争夺物质资源、储存所获得的分配资源形成了以部门体系的纵向方式部署仓储。中央、地方,物资、商业、农业、交通、铁路、电力等部门体系的仓储结构,它们之间互不联系。现代仓储管理优化策略,仓储管理在企业的整个供应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保证流畅的进货、发货和库存控制,将会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服务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四、针对仓储业发展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改善仓库的管理功能

传统仓储业对仓库的考核简单地定在库房利用率、出入库差错率、商品的完好率上,大部分标准的制定与统计都是人工操作,并不注重该商品流转何处,何时何地实现其使用价值,对于仓储企业来说,更无商品的时间价值、管理价值的概念。随着现代物流通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指标已不再是衡量仓储企业优劣的标准,而需要制定新的仓库管理标准。新标准要适应市场的变化,适应少批量、多品种、周转快的商品及商品技术参数的要求应注意改进并引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特别是在管理上体现出更深层次的服务,减少人为性、随意性,为商户提供一个良好的仓储平台。

(二)注重仓库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

随着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业态的发展,现代物流必将有着更大的作为,特别是现代物流中信息流贯穿于绐终。如何衔接好厂家与商家、商家与使用者上下游之间的连接,以快速、有效地实现这种连接,提供仓库更深层次的服务,应搭建好仓储这个信息平台,实现仓库信息化功能。现代物流的发展,对仓储标准化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比如,商品的码放、托盘的使用、仓库的恒温性,乃至仓储技术术语的应用以及管理等等。近两三年 ISO9000 认证在物流仓储业的广泛展开,就是仓储业实施标准化的一个体现。因此,传统仓储业要向现代物流转换应及早地将标准化纳入到企业战略中来。先进的仓储设施,直接影响到货物查验的速度和成本,影响仓库的储存、加工、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先进的网络化技术和仓储管理技术的应用,将会节约更多的时间、资源,减少流通损耗,降低库存压力。要加大力度建立仓储信息系统,及时掌握仓储市场信息,提高仓储的利用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营造出一个有利于仓储信息流畅、良好的信息环境。

(三)注重仓库自动化、智能化建设

当前,北京有 80% 以上的仓库依旧沿袭着人工装卸或半人工装卸,也依旧沿袭着人工验收、人工保管、人工发料、人工盘点等人力操作,这无可避免地会出现人为事故,不仅影响商品的验收、发货的准确率,也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诚信度。因此,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流转换,应考虑如何提升仓库装卸及收、发、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并把这两项提升,作为基础工作来抓。

(四)注重加工、配送业务的拓展

现代物流不仅要求仓库有储存、保管功能,还要求有分拣、配货、包装、加工、配送功能。传统仓储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商家在入库保管过程中实现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的功能,不仅帮助商家降低流通成本,也能提高仓储企业的创收能力,并完善其服务功能,以实现向现代物流的转换,真正实现商品的场所价值、时间价值。

参考文献

[1]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战略构想,现代物流报,2009 (6)

[2]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意义,圣才学习网,2010(8)

[3]杨涛.董德存,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体系研究,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4] 王坤,我国物流企业竞争力问题分析与评价,江西财经大学 ,2006(1)

作者简介:邱丽荣;1987年8月15日;本科;籍贯:山东潍坊高密市;汉;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