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8
/ 2

乡村振兴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践

吴欢

海南省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海南省海口市、 570100

摘要:乡村振兴国家大战略和疫情双重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同时一些现实问题也相继呈现,诸如:乡村立法制度不健全,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等。若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健康、平稳、产业可持续发展,亟须探寻既能促发展又能破困境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体现新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乡村之路。基于此,对乡村振兴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案例研究

引言

今年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政府不能当“独裁者”,应该当“引导者”,应当鼓励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到美丽建设中来,主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参与中获利的同时为乡村发展贡献集体智慧和力量,同时引进企业投资,发展智慧农业,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乡村振兴样板,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

1乡村振兴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原则

美丽乡村建设涵盖基础设施、景观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文化传承、乡村旅游以及产业发展等,需要加强整体规划,才能提升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本土特色和乡村发展需要的综合考量,助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以美丽乡村为基础,以产业为特色,以现代科技为爆点,做现代智慧服务型乡村。

2乡村振兴下美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内生动力不足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由于深受农村固有传统的影响,作为乡村建设主体的村民把自己置身局外,让政府在乡村建设中唱“独角戏”。调查发现,90%的村民都对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不关注,信息和政策的传递多为单一的自上而下模式,缺乏主动性,参与意识薄弱。

2.2村庄规划缺位,乡村建设无规划可依

一方面,村庄规划缺位,大部分村庄没有编制村庄规划或编制的村庄规划未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导致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审批体系中村庄规划空缺,乡村建设项目无规划可依。另一方面,部分村庄规划实用性不强。“多规合一”前,无论是原有城市规划体系还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对乡村产业、村民住宅、公共服务设施等用地均缺乏布局和安排,导致各地乡村产业等项目落地存在一定困难。

3乡村振兴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3.1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

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进。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避免无效投入造成浪费,防范村级债务风险。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健全传统村落监测评估、警示退出、撤并事前审查等机制。保护特色民族村寨。实施“拯救老屋行动”。推动村庄小型建设项目简易审批,规范项目管理,提高资金绩效。总结推广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项目的有效做法。明晰乡村建设项目产权,以县域为单位组织编制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清单。

3.2加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传统乡村文化中包含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更是推动乡村持续性发展的灵魂。根据乡村发展需要和地方特色精准文化定位,理清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才能确保助力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有机融合,助力传统乡村文化的创新传承。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将智慧现代注入乡村,能实现乡村的长足化发展,更能使农民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熏陶,提升其生活质量。虽然我国十分重视发展乡村,提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战略,但由于在初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导致乡村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建筑均质化状态,“千村一面”问题也得以显现。

3.3规划方面,分类引导村庄规划编制

坚持美丽乡村建设先规划后建设,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作为城镇开发边界外的乡村地区详细规划,是乡村地区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开展项目建设的法定依据。应根据不同类型村庄发展实际需要,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

3.4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力量

产业是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源泉。一是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造血工程”。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通过政府帮扶机制和企业反哺形式加以解决,但这些并不是长久之计。从长期来看,解决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问题,必须构建乡村财源基础,而财源基础的根本在产业;二是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美丽乡村建设是为了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形象,推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更好分享改革开放成果,而实现这个目标,乡村产业的作用不可替代。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更好地为美丽乡村建设争取民意支持,农民的支持是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持久深入的内在动力。同时,产业发展为乡村融入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载体和比较优势。

4乡村振兴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案例分析-以三亚市天涯区水蛟村美丽乡村为例

4.1村庄概况及现状问题分析

水蛟村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中南部,是三亚市天涯区的一个黎族行政村距三亚市区车程20分钟。目前水蛟村现状问题如:村庄主干道沿线景观性不足,村庄道路有开裂现象;缺少雨水排水管网、服务设施简陋,使用率低,缺乏旅游服务设施,村民庭院杂乱,黄土裸露,缺少路灯、垃圾桶、标识系统;三产产业缺少互动,产业单一,资源未整合,未得到合理开发应用。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着力打造主干道沿线沿线村民庭院、围墙等进行景观提升,同时沿线进行绿化和围墙整治,基础设施排查,实现雨污分流,结合村民使用需求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打造趣味性活动场所,结合现有村民活动场所增加旅游服务设施、标识系统等,整合水蛟村现有资源如温泉、蔬菜基地、垂钓园、精品民宿等资源,实现三产联动;

4.2规划目标

与村庄规划衔接,以美丽乡村为基础,以黎族风情、温泉度假旅游为特色,以现代科技为爆点,打造一个集温泉度假、亲子娱乐、田园休闲、乡村文化的智慧型综合服务村庄,引领三亚美丽乡村的发展,建设成为三亚一流的现代智慧服务乡村,成为三亚人民的后花园。

4.3重点打造产业

按照“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的总体要求,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高旅客参与性,大力发展体验旅游、休闲度假等“文旅+乡村”的融合产业业态。村庄总体定位为一个集温泉度假、创意旅游、亲子娱乐、田园休闲、乡村文化的智慧型综合服务村庄。利用现有自然资源本底,结合“三亚智谷产业园”,打造农人主播培训基地、三亚的冬季菜篮子基地和都市农庄。多元化产业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业态,形成一、二、三产业链。目前水蛟村以第一产业(芒果、水稻种植)为主。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难以带动经济快速发展。未来水蛟应以一产为基础,一二三结合,形成“1+2+3+X”的模式,以多元化的产业带动就业,提高经济活力。

结束语

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要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要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乡村振兴不在于乡村是否变成城市,关键在于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和城市的差距是否缩小;也不在于村民是否变成市民,关键在城乡户籍所附带的公共福利是否平等、城乡公共服务是否均等化。要实现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目标。应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韩莉,战炤磊.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J].唯实,2020(12):64-67.

[2]李日生.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之我见[J].绿色环保建材,2020(12):195-196.

[3]朱明霞.乡村振兴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