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耕地保护机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1
/ 2

落实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耕地保护机制综述

雷丽丽

身份证号 :3623221993010627**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耕地保护主要是指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常见的耕地管理和保护制度主要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耕地占用补偿制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等。这些制度不仅可以提高耕地质量,还可以提高耕地管理水平。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位分析;耕地保护机制研究

当今,耕地保护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严峻的形式和难度引起了整个学术界的关注。通过构建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不仅可以有效抑制耕地过度转化,而且可以有效保护耕地,有助于社会公平和增加社会福利。基于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耕地补偿保护机制的建设,结合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现有机制的内容,加强耕地的爆发,从而为增强我国的整体发展实力奠定坚实的基础[1]

1.耕地保护的意义

耕地保护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耕地保护是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粮食安全的主体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省份、一个国家,但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它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历史证明,只有拥有足够的耕地资源,才有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面对我国耕地数量和质量的急剧下降,对我国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首先,粮食安全的直接后果是社会不稳定的增加。农地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不同步,导致“三无”(无地、无工、无社保)农民增多,成为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第二,耕地资源的大量流失导致边际土地的大量开发。“占一补一”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迫使后备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土地生态质量趋于下降;第三,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目前对耕地的不合理“圈地”,增加了未来土地资源经济供给的难度,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影响[2]

2、耕地保护机制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

2.1耕地保护的传统观念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对食物的需求很大。保障粮仓充盈和粮食安全,是保障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受此形势影响,我国耕地保护观念较传统观念更侧重于耕地数量的保护,以确保粮食安全。就耕地保护总体规划而言,其核心在于保证耕地数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数量是主要衡量指标。这种传统观念的推行,归根结底在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稀缺。只有保障粮食安全,才能发挥耕地保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概念忽略了耕地资源的多功能性。研究表明,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加强耕地保护,可以带来额外的生态价值。比如耕地进行保水,一年可以多获得530.9元/公顷的利润,还可以进行废物处理,每公顷一年的经济价值超过1400元。

2.2耕地保护政策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分析

我国第一个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出台于1986年,命名为《土地管理法》。这种耕地保护机制强调耕地数量的保护和平衡,但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导致许多地区出现了耕地优势和耕地质量差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耕地质量的均衡分布,造成了严重的耕地隐性流失,并在不同程度上威胁到粮食安全。同时,随着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实施,偏远地区经济效益低的边际土地开发速度越来越快。这些边缘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开发成本高,容易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求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兼顾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生态红线最重要的目的是遏制耕地盲目外延扩张,与现行耕地保护机制形成强烈冲突。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优化耕地保护机制,有效解决粮食质量安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

3.生态文明视角下优化耕地保护机制的建设途径

3.1强化耕地资源五位一体利用目标

耕地保护机制具有系统性和兼容性。在进行耕地保护时,不仅要综合利用和控制土地资源、文化和生态景观的质量和数量,还要加强对耕地所有者和产品使用者的保护,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的生产能力,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利用耕地的生态功能,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当地的环境和气候。通过发挥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可以带来更多的开放空间和城市景观体验,实现生态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创造更加舒适的自然环境,进一步保障城市生态安全[3]

3.2强化农村土地整治工作

为了更好地保护耕地资源,必须不断推进耕地保护模式创新,深化农村土地整理。对产值低的耕地,要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的整治力度。此外,要大规模应用节水抗旱技术,实施“去土施肥”等工程,有效提高耕地资源的生产能力。结合土地实际情况,努力提高土壤质量,积极推进土壤平整和农田建设。保护农田水利建设等。提高耕地质量,逐步提高耕地粮食产量,逐步将土地改良的重点转移到人口减少地区的农村建设用地上。在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中,重点将放在实施灵活的农村建设用地推进机制上。开发上述耕地资源,不仅可以增加农民工的收入,而且更有利于农村农民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有效地保护耕地资源,保持建设性。根据城市发展规划需要,严禁擅自修改土地开发总体规划或年度计划,不得打着土地整治的旗号擅自调整城市开发用地规模。

3.3建立了完善的耕地保护和管理的规章制度、政策法规

政府应根据耕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政策,对乱占耕地的行为应给予经济和法律上的惩罚。司法部门要重视司法工作,严格控制占用耕地,有计划地改造四合院、危房、旧房,把平房全部改成楼房。这种方式可以扩大建筑用地的空间,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向地下发展。大城市进行工业建设时,应尽可能改造和占用荒地、劣地、滩涂、坡地,尽量少占农田,严格控制占用粮棉产区和菜地。在农村发展工业,也要充分利用现有建筑,改造利用旧房。对于农村农民住房建设,也要重点改造旧城镇,大力提倡楼房建设。对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要建设统一的商品房,实行统一建设分配和管理。

3.4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新时期,为了提高耕地保护的实际效果,保持耕地总面积,必须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占用耕地的想象屡见不鲜。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而实现有限土地的高效利用,进而减少城市扩张对耕地的占用,起到保护耕地的作用。此外,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破坏耕地行为的打击力度,这也是保护耕地的重要措施。另外,要注意避免出现耕地闲置的现象。对于那些没有条件耕种的农民,要帮助他们进行土地流转,让有条件的农民去耕种,这样土地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总之,要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3.5界定耕地等级并促进公众参与

在土地利用调整项目中,需要明确划分耕地的级别,例如,高等别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低等别、质量较差的耕地等,在进行规划调整后要保证调整后的永久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别应高于调整前的平均质量等别。其次,积极引导公众参与耕地的规划,提高土地管理的成效,提高土地利用决策的透明度,为更科学的保护耕地提供重要基础。最后,就是我国耕地资源缺乏连片性,主要是以零散的状态存在,政府应该针对性的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高标准的粮食生产基地,即具有连接性和整体性的耕地。

结束语:有着特殊的土地情况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对耕地保护相关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对耕地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学或地理学方面,缺乏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生态学等)的交流。),不利于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因此,多元化发展研究是未来的趋势。

作者信息:武汉永业赛博能规划勘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汪燕衍.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耕地保护机制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9,40(2):24-27.

  1. 于海玲. 建立耕地保护土地管理新机制的探讨[J]. 民营科技, 2018, No.217(04):188-189.

  2. 李彦芳,张晓霞.建立耕地保护利益引导机制必要性的探讨[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