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三线工业遗址分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1
/ 2

襄阳三线工业遗址分布

孙耀平 张博钰 周千慧 尹兰冰 朱亚斓

湖北襄阳 ,湖北文理学院


摘 要:三线工业遗产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极为典型的建筑群类形。本文选取了襄阳市三线工业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在历史背景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整体分布和产业形态进行了研究。本文还在总结形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保护措施,以促进襄阳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襄阳;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空间分布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的战略转移。三线建设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国家方略以及国民建设的相关成果,是社会体制和价值意识的产物。三线建设包括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小三线建设是指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战略后方地区建立以迫击炮、火箭筒、无坐力炮、步枪、机枪、冲锋枪及其弹药和地雷、手榴弹等轻武器生产厂为主,包括为武器配套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等在内的地区后方基地。主要为满足地区自卫战中地方部队和民兵作战需要,也为野战部队提供武器弹药。襄阳是湖北省的小三线城市,分布着大量的军用工业。与三线的民用工程相比,军工遗存更具有以战备为出发点的典型初衷,其空间形态特征更具有三线建设时代的代表性[1],对其分布现状进行梳理和考证有利于对其开展文化保护和更新。

1研究对象和选取范围

襄阳地处国家中部腹心地区,多山地,距国境线较远,有较好的战略纵深,又利于防空隐蔽,国防方面安全性能较高。同时,襄阳区位相对较好,位于湖北、河南、重庆、陕西四省市的交界处,衔接中南、西南、西北、是区域中心城市、有一定的区位优势、通过三线工程的建设能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交通的发展。因此,本文将选取襄阳市辖襄城、樊城、襄州3区,南漳、保康、谷城3县,枣阳、宜城、老河口3市,共计面积为19774.41平方公里的土地为研究对象。

2襄阳三线工业分布情况

襄阳地区的三线建设总体上来说是规模大、速度全、行业全。除了襄渝线和焦枝线两条交通大动脉。从1962年到1972年7月,国家和省先后在襄阳市区兴建了5713工厂、汉江机械厂、宏伟机械厂、汉丹电器厂、襄樊内燃机车工厂、湖北化纤厂、国营长城油料机械厂、3607厂、603印刷厂、襄阳棉纺织印染厂和两个高规格的研究所(609所、610所)等, 还修建了为三线配套的战备物资储备仓库;在宜城兴建了东方化工厂、华光器材厂以及鄂西化工厂,同时兴建了水泥厂、谷城桥梁厂以及供水、供电等一批为三线建设服务的民用企业;在南漳兴建了漳河机械厂、江华机械厂(长坪工具厂)、红旗机制厂、建昌机械厂和汉光电工厂等;在谷城兴建了红星化工厂,红山化工厂、中国人民解放军5713厂等。在老河口兴建了江山机械厂等以及在枣阳兴建的卫东机械厂等一批军工厂。至此、襄阳地区的中央、省属三线企事业单位已达50多家。总投资达12.96亿元。总建筑面积283.8万平方米,职工总数60410人。其中,一机部有8家、三机部4家、四机部2家,五机部10家、七机部1家、国防科工委3家、中纺部2家、化工部2家、建材部3家、建工部1家、物资部4家、中商部1家、交通部1家、铁道部2家、邮电部1家、卫生部1家、铁道兵2家、总参谋部3家、空军2家等。如此大的规模,襄阳不仅成为了我国军工企事业单位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市、后来还成为被国务院确定的三个军转民试点城市之一。

62be56430b353_html_8574cf2f32c17226.png












Shape1

图3-1 襄阳三线建设项目图示




  1. 产业类型

襄阳市作为我国三线军工单位比较集中的城市、国务院确定的三个军转民试点城市之一,该地区三线建设时期企业主要集中在襄阳市郊、南漳、谷城、宜城和老河口等县市。其中共有12家以军事工业为主,12家以制造业为主。

南漳县共五所军事工业企业,分别是汉光电工厂、建昌机械厂、漳河机械厂、江华机械厂和红旗机制厂。谷城县共两所军事工业企业,分别是红山化工厂和红星化工机械厂。襄阳市区共十三所三线建设企业,其中七所是制造业,四所是航空制造业,两所是军事工业,其中的卫东机械所也是去年爆火的电影《你好,李焕英》的取景地。宜城市共有三所三线建设工业,其中两所东方化工厂和鄂西化工厂是军事工业企业,而华光器材厂是制造业。老河口市只有一所军事工业即为江山机械厂,同样老河口市也只有一项三线建设工程——“270”工程。纵观襄阳共十二所军工企业,其中四所改制,四所再利用,四所废弃。而共十二所制造业里面,共四所改制,五所再利用,两所废弃,一所转型。

襄阳的三线工厂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作为特殊时代的工业标本、蕴涵精神摇篮的产业,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值得我们研究探索。如今,它们以其历史价值、记忆价值、景观价值,构成了独特的“三线工厂型”人文环境、工业景观。襄阳三线军工企业大多拥有高精尖技术,产品市场广阔,且正值中央提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规划,若是充分发掘襄阳的工业遗产资源,推进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从而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特色,这些工业遗产必将在推动襄阳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增强城市文化自信中发挥出重要力量。因此本文通过研究襄阳三线工程建设的背景,产业布局以及产业类型等方面,希望能对襄阳的高质量发展增添一份动力。







参考文献

[1]万涛.鄂西北地区三线建设工业遗存的空间形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7.



本项目由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基于文化景观的乡村“三线建设”遗址保护与协同发展研究,

S202110519054指导教师:朱亚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