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地区海草房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2

胶东地区海草房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研究

张晓硕,李莉

潍坊科技学院  262400

摘要:本文以荣成市烟墩角村为实地调研对象,以烟墩角村作为实际例证,开展胶东地区传统村落发展中保护与利用方式的研究。探究传统民俗文化与传统村落物质载体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在考虑当地原住民生活需求和追求舒适度的同时,吸引外来游客,体验传统乡村文化,并能够亲身融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从而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构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机制,探究切实可行的实施举措。

关键词:胶东地区;传统村落;地域性;保护;利用

.海草房简介

胶东半岛属暖温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区,,当地沿海居民为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晒,建造出一种以厚石砌墙,用海草覆顶,以黄泥、麦秸为辅料的特色民居。

1.1海草房分布现状

海草房作为山东半岛东部沿海地区最具地方色彩的生态建筑形式,有着百年甚至千年的历史,曾广泛分布于青岛、烟台、威海等胶东沿海地区,但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建筑“入驻”乡村,导致越来越多的海草房被高楼大厦所代替,尤其是烟台、青岛等发展较快的大城市中的海草房破坏更为严重,现仅荣成市沿海地区的海草房保存较为完好。

1.2海草房历史发展

海草房作为胶东沿海地区的特色民居的典型代表,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经过秦汉南北朝、唐宋元时代,海鱼和海盐的大量需求刺激渔业和盐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建筑工艺和器具也随之不断发展完善,沿海地区的海草房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逐渐由原本的单栋少量建筑逐渐发展成为村落集群。

新中国成立后,海草房作为一种地域性生态建筑,在胶东沿海地区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海草房作为山东民居之一曾经入选中国邮电部发行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2006年海草房的建造工艺被录入山东省非遗名录,并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列入“十二大新发现"之一。

1.3海草房古村落现状.

近年来海草房的保护工作艰难进行,最大的问题在于海草房原始建筑材料海草的缺失。因海产养殖、海水污染等造成海草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海草资源产量减少且价格昂贵。因海草建设成本高,难以承担建设及修缮费用,海草房屋顶逐渐换成瓦屋顶,海草房特色风貌逐渐消失。另外“老龄化、空心化”问题,使得村庄的保护与发展失去了内生动力和人气,加上风霜雨

2.海草房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模式

2.1对传统村落实施全面保护以及对海草房功能的重新利用

2.1.1采用整体保护利用方式

在海草房保护与开发过程当中,可以采用保护、修复或拆除等几种方式。首先对海草房保留现状进行调查整理、分类。其次,根据海草房现状分类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现状海草房建筑外观没有破损,仍然有人居住的,划入保护范围;对于建筑外观(如屋顶、门窗或墙体等部分)稍有破损,不影响正常使用的,采用修复手段,对其进行修缮。

2.1.2合理优化功能布局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村落空间格局,减少旅游开发对村民生活环境的干扰,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将村落划分为居住和旅游服务两大功能组团。采用分离式布局将旅游主要服务设施集中设置在村落外围,为游客提供完善的集中服务,减少对村落的影响。对现状已经存在的旅游服务设施进行梳理,仅保留几家为游客提供特殊服务的农家乐和特色民宿。另外设置一些小型服务点布在居住组团,主要为村民服务。

2.1.3原有居住功能基础上的建筑更新改造

(1)建筑外部:保留原有厚重朴实的屋顶特征,延续原来的砖石墙体,在正房的正立面扩大开窗,运用现代浅色铝塑门窗加以装饰。既增加通风、采光效果,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

(2)建筑内部:考虑到目前海草房居住人群多为老人,应增加其居住的舒适性。第一解决屋内取暖问题,具体做法:利用原来西侧的厢房与正房之间的空间,将二者连接成一体,共用一面墙体,新设一处火灶位于连接处,这样既为村民提供了单独的厨房空间,也可利用做饭时烧火的火灶为正房供暖。第二解决屋内如厕问题,缩小稍间或次间部分面积,建立室内水冲式厕所。

2.1.4拓展使用功能

使用功能的完善与更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保护方式,会成为海草房保护的重要推动力。现代化生活理念逐步渗透到广大农村区域,海草房村落村民也意识到去完善和更新现有的居住功能,部分村民开始选择去新建现代民居或是去镇里购置楼房。对于这些空置房屋,我们可以从中选择建筑外观与质量相对较好的院落,将其改造为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卫生室、乡村博物馆、民俗文化展览馆等。一方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海草房的文化价值与内涵;另一方面也使得海草房使用功能多样化,扩大了海草房的影响力。

2.2建设特色旅游度假村落

2.2.1开发家庭旅馆模式的旅游住宿

基于现有的海草房开发家庭旅馆,为海边区域的民俗生态旅游提供支持,是现阶段海草房村落保护与旅游集合的重要模式之一。将海草房进行改造、开发,以旅馆的形式对外开放,为游客提供住宿体验。一方面,独特的海草房对于游客具有-定的吸引力,利用民宿的形式能丰富农村生态旅游的体验模式,让游客全方位地体验乡村生活模式。另一方面,住宿形式能够帮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海草房文化,体验海草房冬暖夏凉的建筑优势,同时能够感受胶东地区的民俗特色。

2.2.2开发特色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利用具有特色的海草房文化开发民俗旅游产品,既能够开发新的旅游,又能够传播海草房相关的民俗文化,实现文化与经济双赢。文化旅游产品已经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部分之一,发展乡村旅游不仅需要发掘旅游特色,还需要为游客提供具有纪念价值和特色的纪念品,因此海草房村落的旅游开发中也需要进行特色文旅产品研发与设计。例如以海草房作为原型,设计具有造型特点的冰箱贴、具有胶东风情的钥匙链、微缩的海草房摆件、贝壳工艺品等文旅产品。这种形式的产品既能够为游客提供旅游纪念品,又能够帮助更多群体了解海草房和胶东地区的民俗文化,实现文化传播、环境保护理念宣传等目的。

3.结论

本论文以荣成市俚岛镇烟墩角村为例,对该村落建筑留存现状和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并在当下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讨研究如何对现存问题进行提升改造。通过对烟墩角村保护和利用两个方面的要素解析,在两者之间建立契合的桥梁,使二者达成良性互动的关系。本文的核心是传统文化脉络,将其延伸到物质层面与非物质层面,通过旅游服务业开发作为载体,凭借政府、原住民和开发商三方的共同合作,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从社会的整体发展角度来看,创新是时代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在传统村落的景观系统保护与更新设计中,核心设计理念则是地域文化、传统民俗,精神内核是实践设计的灵魂所在。在设计的表达中,设计者要带着批判性,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在保护和创新中寻找到属于地域文化传统村落的新方式,做出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改造设计。

参考文献:

[1]陈竑,等.强化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J].广西师范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7(1):50-53.

[2]杨宇峤.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69-98.

[3]陈佑启,郭焕成.城乡交错带:特殊的地域与功能 [J].北京规划组建,1996,(3):47-49.

第一作者:张晓硕(1999-)潍坊科技学院,建筑学专业学生

第二作者:李莉(1985-)潍坊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及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