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机组氧化皮脱落的治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2

超临界机组氧化皮脱落的治理

吴广波

山西京能吕临发电有限公司  山西吕梁市临县  033200

摘要:超超临界和超临界机组中,炉管氧化皮剥落是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近几年,由于氧化皮脱落堵塞,导致了多起机组爆炸事故。因此,对氧化层进行分析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降低火力发电厂的经济损失,本文着重分析了电站锅炉炉管氧化皮剥落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超临界机组;氧化皮剥落;机组爆炸;经济损失

引言:近几年,超临界机组在国内火电厂中占据主导地位,炉管氧化皮脱落现象日益突出,高温高压环境下,机组蒸汽管基体与高温水蒸汽发生氧化反应,产生氧化层,在机组运行条件改变时,产生的氧化层脱落,并在管道弯头处堆积,造成管道超温、过热,严重时造成爆炸。分析机组氧化皮剥落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是保证超临界机组安全运行的关键。

1.氧化皮的危害

在高温环境中,金属材料与水蒸汽自身的结合氧进行高温氧化,从而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氧化层,如果在过热器、再热器和主蒸汽管路上出现高温氧化层,则会出现:(1)氧化层在管屏的下部容易堵塞,从而引起高温受热面的金属管壁温度过高。(2)氧化层为硬质固体粒子,从机组高温受热表面和高温蒸汽管线上剥落的氧化层,会对汽轮机高、中压汽缸的动叶和喷嘴造成很大的磨损,严重时需要进行更换。(3)导致主汽阀、调节阀卡涩,使阀门运行缓慢,从而影响到调节性能。(4)机组检修间隔时间缩短,维护费用增加。(5)以牺牲机组经济性为代价,被迫降参数运行,以延缓氧化皮的剥落。因此,氧化皮剥落将极大地影响到机组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由于氧化皮涉及到金属、化学、水处理、机组运行等领域的专门知识,而当前许多电厂对氧化皮的产生和预防认识不足,对金属氧化皮问题也不够重视,给超临界机组的长期稳定运行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2.氧化皮形成及剥落分析

2.1氧化皮的形成

金属表面的氧化膜是由水蒸汽中的氧原子与铁的氧化作用产生的。德国科学家希克尔1929年就发现,在高温下,金属能被水蒸汽氧化,而氧化过程中所需的氧气来自于水蒸汽自身的结合氧。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科学家进一步证实了铁与水蒸汽之间的直接反应,从而形成了一种金属氧化物。温度在570℃以下,其氧化产物为Fe2O3和Fe3O4,以防止其进一步氧化。温度在570℃以上,其氧化膜的成分是Fe2O3、Fe3O4和FeO(FeO位于最里面),而FeO是主要成分,由于FeO的结构比较松散,使得氧化膜不稳定。

在实际操作中,温度在450℃以上,形成了氧化铁层。由于受到高温的作用,很难在管道表面上形成一层较厚的保护层,从而使铁和水蒸汽发生氧化。温度在570℃以上,铁氧体的形成更为松散,使氧化过程更为激烈,从而使管线上的金属氧化物产生更多。

2.2氧化皮生成的影响因素

氧化皮的形成与温度、时间、氧含量、蒸汽压力、流速、钢材成分、氧化皮成分等因素有关。通常认为,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氧化皮生成就越快。对于T22材质的金属管道,当管道管壁温度在1075K(580摄氏度)下运行1.5x104h之后,金属氧化层的厚度将会是30 mil(0.762毫米),而当管道管壁温度在1150K(620℃)下工作3.0x104小时,则氧化层的厚度就可以达到30 mil(0.762毫米)。结果表明,超温操作对氧化层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看出,在相同操作温度下,氧化皮生成量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在相同操作时间下,随着操作温度的升高,氧化皮的生成也会增加。在钢中加入Cr、AI、Si等元素后,能在炉内形成一种牢固、致密的氧化膜,从而增强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当Cr含量大于25%时,600~700℃时,氧化反应很慢。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氧化层,这种氧化层不是由水蒸汽中的溶解氧和铁氧化形成的,它是通过水蒸汽中的氧原子与铁原子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的。在570摄氏度以上的蒸汽中,水分子会被分解成原子,而氧气原子则会与管子中的铁原子发生氧化,从而形成一层氧化皮。570℃是FeO形成的临界温度,可供电厂机组使用时参考。

2.3氧化皮的剥落

氧化皮的剥离必须符合2个条件:(1)必须有足够的氧化膜(不锈钢0.1mm,铬钼钢0.2~0.5mm)。(2)蒸气的温度变化频繁,波动较大。由于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热膨胀系数,所以在达到一定的厚度后,在温度急剧改变时,会出现氧化层的剥落。在超临界机组中,一般使用的钢的热膨胀系数为(16~20)x10-6/℃,而Fe3O4的热膨胀系数通常为9.1x10-6/℃。

2.4氧化皮剥落的影响因素

从炉管氧化层产生和脱落的机制来看,影响氧化层剥离的因素有:(1)管内温度管壁温度直接影响到金属表面的氧化。如果机组蒸汽长时间处于超出其自身抗氧化能力的条件下工作,则会加速管线内的金属与高温水蒸汽的氧化反应,从而增加氧化层的生成,从而导致氧化皮脱落。(2)机组启停时的热应力。在机组运行时,特别是在冷态运行时,由于没有建立正常的水循环,在过热器和再热器中没有蒸汽流动,处在干烧状态下,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温度,就会导致过热器和再热器的管路超温,加速金属的氧化。如果在机组启动和停止时,操作不当,蒸汽温度变化太快,都会导致金属管内出现较大的热应力,从而导致氧化皮脱落。

3.炉管氧化皮的防治措施

从氧化皮形成机制上看,氧化皮是一种自然现象,无法根治,但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3.1检修中的防治措施

(1)在机组停机期间,强化对氧化层的检查,按照检修计划对高温过热器、高温再热器的弯头进行割管检查并拍片,如果有条件,可以选择部分弯头进行氧化皮厚度测量,以便及时了解管道中的金属氧化物沉积情况,并更换氧化皮堆积过量的管子。强化对氧化层的检测和危险评价,防止爆管。(2)提高材料的抗氧化性,不同的材料,其抗氧化性能不同,采用高强度的钢可以有效地降低氧化。例如,T23钢的抗氧化性能差,可以用T91钢替代,使其抗氧化性能提高。不过这样做的成本很高,但是可以考虑将氧化层的影响降到最低。(3)对受热面进行镀铬处理,可以在炉管上形成一层较薄的保护氧化层,该氧化层具有较高的粘附力,不易脱落,能减少Fe2+的含量,从而延缓氧化过程的发生。同时,由于炉管内镀铬所产生的氧化皮具有高稳定性,且与炉管基体的热膨胀系数有很小的差异,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该炉管的抗氧化性能。然而,由于采用表面电镀工艺,成本较高,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从而制约了该工艺的推广与应用。(4)喷丸是一种有效的提高金属管材抗氧化性和减少氧化皮脱落的措施。在喷丸过程中,喷射在金属壁面上的高速弹丸流:一是使金属内壁产生塑性变形,从而形成一种较厚的强化层。同时,由于受到高速弹丸冲击,管壁表面的氧化铁,通过粉碎剥落,加速Cr在晶粒结构中的自由,增加了管内表面氧化膜中Cr和Al的含量。同时,提高了合金钢管材的耐氧化能力,减少了与铁有关的氧化物发生概率。(5)化学清洗,对机组管内沉积的氧化层进行化学清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管道中有大量的氧化皮,且平均厚度大于0.3mm的时候,要进行化学清洗,通常选用羚基乙酸、乙酸、EDTA,清洗时间通常为12小时,清洗次数为2~3次。如有需要,可在吹管后进行化学清洁,以清除杂质。

3.2运行中的防治措施

3.2.1控制管壁温度,避免超温

在机组运行过程中,应加强末级过热器、末级再热器的壁温度监测,避免过热,并强化燃烧调节,以保证末级过热器、末级再热器的壁温度偏离值(控制偏差不超过10℃)在允许范围内。

3.2.2严格控制机组启停期间的温升(降)率

(1)机组冷态启动时,要根据机组操作规程中的启动曲线进行升温升压,通常升温速度为1.5℃/分钟,升压速度小于0.1MPa/分钟。在机组热态启动时,必须对高温受热面的壁面温度进行严格的控制,防止因管壁温度变化过快而引起热应力过大。在启动时,还要谨慎地投运减温水,以防止金属的温度急剧变化。(2)停机温度控制,机组停运时一般为滑参数停运。停机时,也要根据运行规范中的停运曲线进行降温和降压。主蒸汽冷却速度一般为2℃/分钟,主蒸汽压力下降率为0.1MPa/分钟。如果锅炉遭遇故障突然停运,必须在锅炉通风5min后,送、引风机应立即停止运行,进行焖炉,当金属壁温度达到要求后,再进行自然通风。

结束语

随着我国火电技术向高参数、大容量方向发展,我国大型电站机组出现了大量的氧化皮剥落的现象。因此,对氧化皮的研究与控制变得日益重要。通过对氧化皮的成因及剥落机制的分析,提出了防止氧化皮剥落的方法,从而为电站机组的运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鲁忠科.超超临界锅炉高温受热面氧化皮脱落与治理[J].电力安全技术,2014(10):2.

[2]崔振涛,蒙玉仓.350MW超临界机组锅炉氧化皮脱落的分析与防治[J].酒钢科技,2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