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急救护理对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2

急诊急救护理对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的效果

邓琳琳

西平县中医院   河南省驻马店市  463900

摘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综合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计算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0例。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程度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综合护理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控制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积极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急诊急救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效果

引言

吸烟、饮酒、饮食不当、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可成为心肌梗死的诱因。如果控制不当,很容易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休克。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患者面临猝死的高风险,可对其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临床上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心肌血供的恢复。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流程对促进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提高救治效率,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旨在分析优化患者急救护理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将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实施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电脑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100例。参照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75~46岁,平均(61.25±0.33)岁;病程1~3年,平均(2.27±0.21)年;其中前壁心肌梗死34例,下后壁心肌梗死33例,右心室心肌梗死17例,前间壁心肌梗死16例。研究组男57例,女43例;年龄76~45岁,平均(61.45±0.35)岁;病程1~3年,平均(2.29±0.19)年;其中前壁心肌梗死35例,下后壁心肌梗死34例,右心室心肌梗死16例,前间壁心肌梗死15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分析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急救护理和优化急救护理模式。常规急救护理人员接诊后迅速出诊,途中了解患者病情,对患者家属进行干预指导,避免随意搬动患者,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并进行全身检查,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建立静脉通路,为患者提供氧气支持,采取预防并发症等急救措施。等病人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后,会快速转运。在途中,将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   

优化急诊急救护理  ①建立绿色通道,落实先急救后付费的救治制度,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急救培训,不断提高其急救技能,增强其人性化急救意识,不断优化急诊就诊流程,对患者实施全程跟踪管理。接诊后同步进行患者病情评估和分诊准备,根据患者意识、胸痛严重程度、心肌梗死症状等情况准备急救物品和药品,确保就诊位置的准确性和抢救的有效性。②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检查和评估,检查项目包括呼吸道、呼吸频率、血压、精神状况以及肢体活动度和损伤程度等,询问患者亲属患者的既往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发病前用药等相关信息,迅速进行病情鉴别和诊断,并判断其病情严重程度。所有胸痛患者均进行心电图检查。若心电图早期表现不明显,需持续动态观察变化,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向临床医生反馈相关信息。判断急救要点,保证患者呼吸通畅,建立静脉通路,应用弹性带合理加压,以有效抑制活动性出血,尽快为患者提供血管扩张剂,采取持续镇痛措施,加强面色、脉搏、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观察。③在转运途中了解患者的心理及生理感受,迅速与检验科、心超室及心电图室等科室取得联系,做好相关准备工作。④抢救护士协助临床医师进行各项救治工作,严格执行医嘱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核查,护送患者进入导管室。责任护士需完成各项指标的仪器识别及测试,认真倾听医师问诊,详细记录护理记录单。辅助责任护士必须做好指标仪器的监护及测试工作,及时连接吸氧及除颤设备,遵医嘱为患者用药,并协助临床医师做好各项救治工作。⑤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疼痛强烈,甚至有濒死感,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阴影、焦虑甚至恐惧,不仅会导致患者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还会影响其治疗和康复效果,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和心理状态,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念,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一旦出现不良情绪,及时进行调节,以最佳的身心状态配合治疗。

2结 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且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较参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n

SAS评分

SDS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参照组

100

67.26±3.25

55.47±2.16

66.74±2.28

6.25±3.47

研究组

100

67.35±3.33

45.96±2.24

67.12±2.18

44.79±3.52

0.1934

30.5612

1.2046

23.1852

p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入院后,患者接受紧急干预治疗,以确保堵塞的血管能够得到有效疏通。在治疗期间,为了提高治疗效果,需要同时配合临床护理方法。由于常规护理方法在内容上相对固定,不能满足不同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效果并不显著。随着护理研究的逐步推进,综合护理干预方法逐渐受到重视,并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综合护理过程中,护士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心理状态、认知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在术前、术中、术后的不同阶段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术前开展相关护理工作,可以保证患者紧张情绪的稳定,更积极地配合临床治疗。术中开展相关护理工作,可以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密切掌握,并在出现异常时快速予以处理 。术后开展相关护理工作,可以对患者病情恢复情况有效掌握,并通过环境护理等保证患者处于温馨、舒适的环境,更加有助于提升机体恢复 。

综上所述,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优化的急救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急救效率和成功率,改善患者病情和心血管事件,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马银平.人性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20):3810-3813.

[2]徐秋丽.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心脏康复训练及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9):147-148.

[3]叶晓慧.流程化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05):43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