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流域治理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4
/ 2

黑臭水体流域治理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探讨

刘正权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珠海分公司,广东 珠海 519000

[]:我国地区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虽已经完成阶段性目标,但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治理县级城市黑臭水体,各地区改善水环境质量的任务依然很重。黑臭水体治理思路上需要在流域层面强化统筹治理、系统解决问题,技术路线方面提出摸清本底、理清污染源、制定目标和方案、分期实施工程体系及定量评估等。

[关键词]:黑臭水体;流域治理;思路;技术路线

引言

城市黑臭水体成因复杂,一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存在返黑返臭的现象,为持续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加快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了《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对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到2025年,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0%,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力争提前1年完成。笔者在相关实践的基础上,对黑臭水体流域治理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进行了梳理,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一、总体思路

1、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

(1)河道与河岸统筹

统筹河道与河岸。河道与河岸是一个整体,建设时需要统筹考虑。流域在实施水环境治理、水安全保障、水景观提升等项目时,应将河道内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工程与河道外对应相关的工程进行有效衔接,改变市政工程不下岸,水利工程不上河的传统约束,实现河岸共治。

(2)环境与安全统筹

统筹环境提升和安全保障。以治理黑臭为核心目标,提升流域的整洁度、清新度,创造怡人的生活、生产环境。同时,兼顾流域内涝和防洪问题,进行多目标统筹,力争实现水体安全保障,确保可靠的生命、财产安全。

(3)工程与生态统筹

统筹工程与生态。工程方案坚持因地制宜、灰绿结合、绿色优先,污水厂、调蓄池、管道、排口等灰色基础设施可与河道生态修复、源头海绵改造等绿色基础设施相结合,实现水环境整治与水景观提升相得益彰。

(4)治河与发展统筹

统筹治河与发展。将水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和景观提升相结合,给老百姓提供水清岸美的感官体验,还岸于民,还水于民。城市段做到水清岸绿,提升土地价值,为治理提供资金,形成良好循环;农村区域提倡生态农业,减少入河面源污染,同时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

(5)近期与远期统筹

统筹近期与远期。按照除臭、水清、岸绿、营城的思路,开展的工程需要做到近远期统筹。近期以消除流域黑臭为核心目标,再逐步提升巩固水环境,营造水生态景观,实现长制久清的建设目标。

(6)规划与现状统筹

统筹规划与现状。在规划长期系统性工程时,兼顾近期已实施的工程,并充分利用已实施的工程,以其作为边界条件约束,统筹好以满足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工程体系,提高工程效果、避免重复浪费。

2、系统思维解决问题的原则

(1)系统统筹流域上下游

掌握整个流域的现状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抓住主要矛盾为污水处理厂现状满负荷运行,管网过流能力不足,合流制及混错接,工业集中区暗涵溢流等问题,有针对性的统筹解决问题。

(2)尊重现状,近远结合

流域现状合流制、混接存在改造困难的问题,采取近远期结合的形式,即近期不进行大规模拆建,重点在控制暗涵溢流频次,远期根据顶层规划目标及必要性制定改造方案。

(3)集中处理,适度分散

流域范围内分散处理设施运行效果较差。系统方案设计农村坚持截污纳管,避免过多分散,保证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城市污水尽量集中处理,流域生态补水较困难的可适度分散处理就近补水。

(4)灰绿结合,绿色优先

遵循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前提下,以河道生态治理为主,辅以水处理设备,采用绿色生态设施,但不排斥灰色基础设施,灰绿结合,引导恢复流域的生态系统,提高河道水质,进而营造一个生态、舒适、优美、安全的滨水生活环境。例如岸坡修复与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利用岸坡的生态净化功能调蓄雨水径流、削减入河污染[1]

二、技术路线

1、梳理现状,摸清本底

详细梳理流域的现状和本底条件,包含对河流水系、水文、地质、地形地貌、气象尤其是降雨条件等自然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对流域下垫面情况、流域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逐一分析,理清现状建设问题。梳理城市、流域相关上位规划,理清规划内容、规划要求以及相关规划之间冲突和需要协调点。

开展详细的流域现场调查和监测,包含河道及沿线排口水质和流量监测,全线排口溯源排查和底泥监测,黑臭水体一体化污水分散式处理设施分布和运行情况调查。

2、抓准问题,理清污染源

借助先进的模型等手段,结合现状调研和相关监测资料,科学核算城市点源、暗涵溢流污染、农村点源、城市面源、农村面源污染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对比计算得到的不同汇水单元或河段的水环境容量,确定不同河段的核心污染源,从而达到抓住核心问题,理清污染源的目的。

3、制定工程目标和技术路线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要求,利用模型模拟等手段进行模拟计算,由此提出黑臭水体流域治理的总体目标和分年度治理目标

[2]

流域水环境改善方案对减少入河污染和提升自净能力采取两手抓。首先抓住主要矛盾,以建设污水全收集、全截流、全处理为核心构建污水系统,保证旱天污水不入河,构建溢流污染控制体系,保证雨天污水少溢流;同时重构水生态系统,增设生态湿地,提升河道自净能力,打造河道滨水景观环境,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构建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等工程体系,同时利用水质模型,评估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反复调整优化,保障水体水质稳定提升。

4、编制系统化整治方案

通过分析流域水环境问题成因及主要污染物占比,明确以点面源及溢流污染治理为根本,内源削减为辅助,环境容量提升为保障的工程方案制定原则,合理分配各工程措施目标要求,并优化与调整工程规模,在确保工程经济性的基础上有效达到水环境改善的综合要求。按照污染物削减和环境容量提升并重,城市与农村并重的思路,需要减少污染入河,同时提升河道的自净能力。

构建全收集、全截流、全处理的旱天污水收集系统,实现雨天污水少溢流、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和溢流污染,保证生态补水,构建水生态系统,改善水环境,提升水景观等,并提出工程量与投资估算,进行多方案的组合优化。

5、分期实施安排和效果评估

(1)制定应急、中长期的实施进度安排

黑臭水体面临环保督查的考核压力,结合考核要求和实施难度,形成以清淤、截污、生态补水、高效处理设施水质达标等应急工程体系,从而满足黑臭水体环保督查和城市黑臭水体攻坚战提出水质达标、无大排口、无河道内部截污、底泥不上浮的要求。

中长期按照通过按照项目轻重缓急,形成分年度的工程实施体系,保证水质稳定提升。

(2)模型定量评估

借助水环境模型模拟评估,定量计算污染物削减量以及水环境容量提升量,对措施效果进行初步校核,后期借助水质模型搭建,在进行现状率定的基础上,科学校核实施效果。反复调整优化方案,模型多次校核,最终保证总体水质目标和分年度水质目标要求。

三、结语

黑臭水体治理需要从流域统筹治理,通过梳理现状,理清污染源、找准问题,用系统性思维解决问题。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合理制定流域治理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提出相应技术路线和方案,按照轻重缓急分期实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黑臭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静,许晓春,等.广东省黑臭水体治理实践中的几点思考[J].中国水利,2019(5):6-9.

[2]朱韻洁,李国文,张列宇,等.黑臭水体治理思路与技术措施[J].环境工程技术学,2018,8(5):49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