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某排水设施变电站特殊选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浅谈某排水设施变电站特殊选址

张俊鹏

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392

[摘要]老城区积水点整治是完善城市内涝治理体系,补齐城市排水设施短板,提升城市防汛减灾能力的重要环节,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在老城区排水设施变电站选址因地制宜,对变电站进行特殊选址,既要满足变电站的基本功能,又要统筹周边环境,与周边做到融合与统一。

[关键词]  内涝治理;变电站;特殊选址;因地制宜;融合统一


    0引言

积水点整治是完善城市内涝治理体系,补齐城市排水设施短板,提升城市防汛减灾能力的重要环节,事关群众切身利益。

老城区由于人口密集,物资和财产密度大等特点,高强度暴雨积水形成的洪涝灾害对老城区产生的威胁和带来的损失愈来愈大。灾害一旦发生,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严重的话还可能危及人民和集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破坏城市整体形象。[1]

部分老城区由于排水设施站址受限,但排水设施为二级用电负荷,建设变电站又必不可少。故需要因地制宜,对变电站进行特殊选址,既要满足变电站的基本功能,又要统筹周边环境,与周边做到融合与统一。

在解决老城区城市内涝的同时,并且保证周边居民对变电站的接受,这就对排水设施变电站的特殊选址提出了新的要求。

1老城区积水原因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同时,城市内涝还受排水设施建设水平、城市发展理念、城市管理水平因素的影响。

积水点大多位于低洼地带,尤其积水点位于雨水系统末端时更为严重。当雨水系统由于管道标准低、泵站排水能力偏小、排水能力不足等原因,雨水不能及时排出,就会造成低洼地带积水。

此外,由于污水泵站出水管道高程衔接不顺畅,存在多处正虹、倒虹点位,管道非压力接口破损较多,管道与接口漏水严重,就会导致污水冒水现象频发。

    2泵站建设形式方案的确定

泵站周边概况如下:本项目规划选址为现状临时泵站站址,位于河南岸绿化带内,北侧津河,南侧直通马路,西侧为6层住宅楼,东侧为7层住宅楼,泵站围墙距西侧6层居民楼15.9m,距东侧7层居民楼7.5m。

本工程为雨水泵站工程,平面布局可考虑变配电间与泵房主体采用合建式(配电间位于泵房主体上部)或分建式(配电间单独建设)。

平面布置原则如下:尽量减小泵站占地面积,同时保证水泵间间距以及水池内水流流态接近于自然流动。在符合规划泵站用地条件下,泵站布置应满足水泵吸水要求,同时保证施工及运行期间与周边现状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变电站的布置在达到使用性及功能性的基础上,应满足与周围现状建筑的防火间距要求。

在上述两种建设形式中,合建式泵站的变配电间和附属房间位于泵池上方,可以安装起重设备,便于水泵等设备安装检修时起吊作业。电气自控布线较短,值班人员监控方便,另一方面,机房受潮气和噪音影响较为明显,对于值班人员健康不利,又由于泵站宽度较小,电气难以布置。分建式泵站的泵池和变配电间分开,用地和建筑形式较为灵活,泵池运行环境对值班人员影响小,建筑体量和形式对于周边景观影响小。

本工程现状临时泵站占地面积365m2,呈半圆形,场地狭小,周边多为住宅楼,建设年代较早,为减小施工及运行期间泵站对周边现状建筑物的影响,泵站布置简洁、紧凑,无法将变电站与泵池合建,因此采用分建式,变电站布置于河道之上,下部为箱涵,保证河道过流能力,同时与周围民用建筑物的距离均在10m以上,满足防火间距要求。泵站主体布置于河岸边,正对马路,便于衔接雨水进水管,基坑灌注桩中心线与南侧6层住宅和7层住宅分别为17.03m和16.68m,距津河对岸6层住宅楼分别为22.57m和22.61m。

   3变电站外观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在满足泵房变电站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外观与周围环境充分结合,力求做到融入环境,同时又具有自己特征,并成为一个标志性建筑。

变电站位于马路与河相交处现状临时泵站位置。泵站内设置变电站一座,建筑面积为227.39m2,包括高压配电室、低压配电室及继电保护室。建筑为一层建筑高度约为6.6米,框架结构。变电站为减少对周围住宅的影响,建于泵站旁的河道上,为泵站提供变配电等设施。

本方案设计的主旨是在满足泵站功能的前提下,尽量营造一个能与周围区块和建筑相协调的氛围,最大程度的美化环境,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影响,建筑采用圆形体量处理,在满足变电站功能的前提下,在建筑外围做圆形廊架,廊架上可布置绿化,美化环境,且减少建筑的存在感,廊架与建筑之间也采用如四季竹等绿化,廊架的形体处理不影响北侧日照。屋顶采用种植屋面,为周围高楼层居民提绿化视野,结构箱涵外采用钢结构上做玻璃地板,视觉上减少对河道的影响。

建筑体型规则,建筑立面设计力求简洁、现代且融入于周围环境;整体造型简约,端庄大气。

效果图1.png

图1泵站、变电站外观效果图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老城区积水点排水设施变电站特殊选址的介绍,始终把城市内涝治理需求放在首位,力争做到灵活选址,并与周边居民区融合统一,变电站显得不突兀,且容易被老城区居民所接受,持续提升积水内涝综合治理水平。

各地区大力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城市内涝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自然调蓄空间不足、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应急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城市看海”现象时有发生,与全面提升城市安全保障水平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由于自然调蓄空间不足、排水设施建设较为滞后等原因,城市内涝仍然多发频发,造成道路水浸、交通瘫痪、“水漫金山”、地铁站成“水帘洞”、立交桥下成游泳池等现象,人民正常生活秩序受到极大影响,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感。加强城市内涝治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关乎民生,是真正的为人民谋福利,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紧迫要求。

力争通过积水点治理,提升老城区防汛能力,切实防范内涝灾害和安全事故发生,使得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参考文献

[[1]范大宗. 城市积水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J]. 装饰装修天地, 2015, 000(005):198-198.

[2]卢佩霞. 城市道路积水成因及防治措施——以扬州市城区道路为例[J]. 交通标准化, 2012(22):79-82.

[3]费宇婷, 沙峥峥, 薛嘉兵. 城市道路积水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6(10):103-106.

[4]陈家伟. 变电站土建设计及选站研究[J]. 科学与财富, 2019, 000(018):63.

[5]史继宁. 变电站土建设计要点及优化策略研究[J]. 科学之友, 2012(9):96-97.

[6]冯建林.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变电站选址问题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简介:张俊鹏,男,1989,河北保定,硕士研究生,工程师,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电气自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