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曲《牡丹亭》看多元音乐文化在民族声乐中的融合与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3

从歌曲《牡丹亭》看多元音乐文化在民族声乐中的融合与发展

李丹丹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本文首先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歌曲《牡丹亭》创作背景进行分析;其次,从音乐本体出发,分析其歌词意境、曲式结构、调式调性等音乐语言的独特性;最后,在宏观的时代背景下,分析戏曲与流行音乐元素在歌曲《牡丹亭》中的具体运用,从而体现出多元文化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融合与发展。让演唱者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和认识歌曲内涵,对歌曲演唱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关键词:《牡丹亭》;多元音乐文化;融合与发展

作者简介:李丹丹,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声乐教师。

一、歌曲《牡丹亭》创作背景

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角度共同反映着中国人普遍的思维逻辑、表述习惯、审美标准和结构经验。[1]《牡丹亭》作为中国传统剧目由明朝作家汤显祖所作,又名《还魂记》,分上下两卷,共55出。这部剧作主要讲述了作为官家千金的女主人公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至死相爱的爱情故事,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在封建制度的压制下,青年男女对爱情与自由的勇敢追求以及与封建腐朽势力做斗争的勇气和决心。汤显祖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予意所在,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2]其曲调优美、婉转流畅,注重意境的刻画与描写,是当时以昆腔为代表盛极一时的传奇剧之一。

《牡丹亭》除了昆剧版本,在国内还有京昆版、经典版等其他版本,但都是以戏曲的形式存在,很多人都感受不到这部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中国戏曲文化可谓是历史悠久,以宋元时期“四大声腔”为代表的“昆山腔”、“海盐腔”、“戈阳腔”、“余姚腔”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里面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取向发生了转变,流行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许多的戏曲种类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基于以上原因,许多优秀的音乐创作者尝试着将戏曲与流行音乐元素进行融合,创作具有中国戏剧风格、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音乐作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歌曲《牡丹亭》。这部作品创作于2012年,词作者王磊和曲作者栾凯在作品的创作上对传统音乐进行了很好的传承,对流行音乐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整首曲子以中国风式“民歌新古典”的概念向人们诉说着这古老而深刻的爱情故事。

二、歌曲《牡丹亭》音乐语言

(一)歌词意境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3]文学作品《牡丹亭》为歌曲《牡丹亭》的创作奠定了夯实的基础。词作者将男女主人公凄美的爱情故事通过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描述,时空交错的手法表现了青年男女对这跨越时空的爱情勇敢的追求。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人们的喜爱。词作者王磊在基于他对文学作品《牡丹亭》理解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歌曲《牡丹亭》中的词,歌词跌岩起伏、抑扬顿挫、意境深远。歌词由主歌和副歌这两个部分构成,每部分都有两段歌词,每段又有四句歌词构成,句尾的押韵在我国传统的汉语发音十三辙里面属于言前辙,这里言前辙的押韵使歌词具有平衡、统一的美感,旋律悠扬、缠绵、圆润,透露出江南柔美的韵味与风情。正如朱自清在《诗韵》中所说“这种方法声音上的回环复沓,不仅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与音乐美,从而渲染氛围,增强感染力,更能够帮助情感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4]

“寂寞牡丹盛开一抹嫣然,孤独的人怎令芳心震颤?谁把长亭外的邂逅当成毕生缠绵?谁把凄美的传说错乱半世姻缘?”这段歌词重现了原著当中《惊梦》、《寻梦》的片段,歌词首先奠定了整首作品凄美的基调。词作者在此借景抒情,杜丽娘就像这盛开的“寂寞牡丹”,内心的孤独又谁人能懂?表现了杜丽娘倾心柳梦梅但却无以诉衷肠,独自哀伤之情。“长亭外的邂逅”指的就是“牡丹亭”,长亭外的邂逅正如这段凄美的爱情一样,美好又短暂,体现了杜丽娘心中缓缓觉醒的深情。

“荒芜时空陷入几多痴缠,凡事间红尘分作两半,那张记忆中的容颜如此美轮美奂,宿命中的故事不该曲终人散。”这段歌词对应原著中《忆女》、《魂游》片段,词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来感叹这段曲终人散的凄美爱情故事。其中“荒芜时空”、“记忆中的容颜”、“美轮美奂”等词意境悠远,时空交错,让人不得不想起“那张记忆中的容颜”,继而感叹曲中的痴情男女世间少见,不应该落的曲终人散的结果,这里是陈述句,但是其表达的情感却应该是感叹句。歌词呈现出相爱之人爱而不得的痛苦心情,时空相隔,生死相隔,痴心未能相守,每一字、每一句都透露出无尽的悲伤与感慨。凄美的歌词将这段穿越古今的旷世奇缘呈现到观众面前,其中“人鬼情未了”的故事情节体现了东方神秘色彩,这浪漫的回忆好像是虚无的,但此处深刻的情感却又如此的真实。

“牡丹亭,伤感弥漫,且让有情人爱恨纠缠。牡丹亭,光阴寸断,都说是痴情难,一 去不复还。牡丹亭,今生缘,唱一曲骊歌唱人世悲欢。牡丹亭,光阴寸断,都说是痴情难, 一去不复还。” 这段歌词作为全曲的高潮部分,将这首作品的情感、情绪带入最高点,由无限的回忆转化为内心深深地感叹。爱恨纠缠,生死相交,为情、为爱,人世间与冥界亦可相通,表现了至真至爱的感情。这段歌词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歌曲的二度创作,运用现代的词汇来表达杜丽娘与柳梦梅两人之间千回百转、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是也。”

[5]全曲通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修辞手法使整首作品产生了虚实相映的朦胧美,向我们呈现出东方传统美学写意的审美特征,其蕴含的思想文化与美学特征意境深远。

(二)曲式结构与调式调性

歌曲《牡丹亭》曲式结构图

曲式名称

带再现二段曲式

整体曲式结构

引子

A

间奏

B

间奏

B’

B”

尾声

起止小节

1-9

10-26

27

28-36

37-45

46-54

55-63

64-69

次级曲式结构

a+a’

b+b’

b+b’

b+b”

小节数

9

17

1

8

9

9

8

6

调式调性

E羽六声加变宫

调式音阶

同宫系统调

变宫

音名

E

#F

G

A

B

D

唱名

la

si

do

re

mi

sol

音级名称

主音

宫音

属音

歌曲《牡丹亭》是一首带再现的二段曲式,全曲共69小节,由基本部分和从属部分(引子+A+间奏+B+间奏+B’+B”+尾声)构成。9小节的引子过后进入到A段,A段由两个平行乐句(a+a’)构成,经过1小节的间奏,旋律引入了新的音乐材料到B段,情绪发生了变化,B段由两个平行乐句(b+b’)构成,B段的旋律与A段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形成了两个对比乐段,整体结构较为规整。经过9小节的间奏,旋律变化重复B段的内容,形成了B’与B”,最后以6小节的旋律结束歌曲的演绎。这首作品节拍为4/4拍,短小而规整,音域在两个八度之类,旋律起伏不大,稍慢的行板演绎出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

《牡丹亭》调式调性为E羽六声加变宫调式,歌曲沿用了传统昆曲中常用的羽调式,在传统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偏音“变宫(7)”,使歌曲的音乐色彩发生变化,变得更加的抒情细腻,营造出忧伤、婉转、惆怅的基调,表现了端庄、典雅、浪漫的音乐风格。

三、《牡丹亭》中多元音乐文化元素

在民族声乐快速发展的阶段,歌曲的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创作特点。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将民族唱法、戏曲唱法、流行唱法三者相互交融,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声乐作品,比如歌曲《千古绝唱》、《牡丹亭》、《梅兰芳》、《贵妃醉酒》、《粉墨春秋》等。歌曲《牡丹亭》的创作采取了多种音乐文化元素,整首音乐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在演唱第一部分时,歌唱家王喆在采用民歌演唱方式的基础之上加入了通俗歌曲中常用的气声来表现,平面直铺的叙述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第二部分音乐风格发生强烈转变,由“啊”这个字开始,婉转、细腻的音色借鉴了昆曲的演唱方式,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部分采用了流行音乐中的说唱方式,从“古”到“今”的转换,让人仿佛置身于错乱的时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回味。新颖的创作方式与演唱形式为我们当代民族声乐增砖添瓦,使其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与创新性,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一)昆曲音乐元素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戏剧种类之一,其发源于元末明初嘉靖年间苏州的昆山地区,故得名为“昆曲”。昆曲是当时盛极一时的戏曲种类,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许多戏曲的发展都深受昆曲的影响。而就是这样珍贵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渐渐的消失在舞台上,昆曲逐渐被新的艺术形式所替代,听众也越来越少。直至现代,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保护政策,使得昆曲又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歌曲《牡丹亭》作为具有浓厚昆曲音乐元素的民族声乐作品,不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作品的创作都借鉴了昆曲的音乐元素,其演唱吸收了昆曲细腻、柔美、抒情的特点,尤其是第二部分的演唱用戏曲的声腔来表现这首作品,咬字吐字规范得体,对歌词的表达准确、细腻,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根据歌曲的创作特点加以昆曲的润腔技巧,依字行腔、字正腔圆,悠扬、婉转、流畅的旋律将民族与戏曲声腔完美的融合到一起。两种风格的唱法相辅相成,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了听众的好奇心,促使观众去了解《牡丹亭》,并不断地认识昆曲,促进了大众对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关注。

(二)流行音乐元素

当下,大众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提高,传统的声乐演唱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的审美需求。在民族声乐多元化的创作趋势下,声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唱更加的符合作品本身的创作特点,具有时代性与多元性。

歌曲《牡丹亭》的第一部分在音乐的创作上运用了许多流行音乐的元素,整体音域跨度不大,基本在两个八度之类,歌唱家王喆在演唱这段时使用了民族偏流行的唱法,配合着古风古韵的歌词,给人一种广阔的空间感与时间感,细腻、唯美的音色使旋律具有线条感与流动感。流行音乐元素的加入使歌曲具有现代感,扩大了听众的受众面,更加符合现代人民的审美需求。流行唱法与民族唱法各有千秋,演唱者吸收两种唱法之优点,产生了自然、干净、甜美的音色,通过娴熟的歌唱技巧与真挚的情感表达使声音富有极大的感染力,营造出浓烈的而伤感的氛围。流行与民族相结合的唱法已经是现代声乐发展的趋势,成为人们日常欣赏的主流音乐之一。

   除此之外,在歌曲的中间还穿插了一段男生的说唱,鲜明的节奏感为歌曲增添亮点,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伴奏乐器种类也是十分的丰富,萧、古筝、琵琶、钢琴、鼓、吉他、贝斯等将民族乐器和现代的电声乐器结合起来迸发出强烈的火花,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增添了歌曲的艺术魅力,丰富的音响效果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听觉盛宴。

四、结语

中华深厚的传统文化来源于几千年历史的积淀,是我们先辈们智慧的结晶,随着“文化自信”的崛起,许多传统文化重现生机,“经典咏流传”等综艺节目受到广大人们群众的喜爱,许多优秀的歌曲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被二度创作,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

歌曲《牡丹亭》立足于传统文化,将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入其中,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首旋律优美、情感细腻,以独特的表现形式与演绎方式融合多种唱法来演绎那古老的爱情,在以民族唱法为主的基础之上融入了戏曲和流行的音乐元素,赋予了歌曲新的生命意义,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0.

2.孙继南,周柱铨等.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5.1.

3.汤显祖.牡丹亭[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1.

4.刘颖.《牡丹亭》戏曲语言的修辞手法[D].南京林业大学.2010.

5.国学大师陈寅恪,“爱情五等论”,百度百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