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逻辑理路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1
/ 3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逻辑理路探析

杨康贤,朱玉芹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3

[摘  要]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经验之一,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视野、人类情怀和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始终胸怀天下内在包含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的辩证统一。它是百年大党铸就百年辉煌的成功密码,也是未来中国继续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逻辑理路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历史经验总结为坚持胸怀天下。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担当和历史自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包含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的辩证统一。

一、理论逻辑:坚持胸怀天下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835年秋天,青年马克思写下《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因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作出的牺牲。”[[1]]这是17岁的马克思立下的为全人类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豪迈誓言,也是他成就以“天下为己任”伟大人生的最初梦想。此后,他为了这个最初梦想奋斗终身,即使颠沛流离、即使贫病交加,依然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1848年2月,30岁的马克思、28岁的恩格斯合作完成了划时代的著作——《共产党宣言》。这本仅有两万多字的小册子一经发表就成为了工人阶级锐利的思想武器,犹如一个“幽灵”,引起旧欧洲一切势力的恐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2]]马克思、恩格斯誓作“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并把实现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共产党宣言》一经诞生,犹如一线曙光,照亮了工人阶级的前行之路!马克思始终坚信只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那么“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3]]只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共产主义必然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中从理想变为现实。

1917年,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这是无产阶级的胜利,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这个胜利为苦苦探索国家出路的中国人带来了曙光。李大钊同志兴奋地写下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等著名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随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深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实现了深远的传播。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在对众多思想、主义进行反复比较和甄别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将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而且也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二、历史逻辑:坚持胸怀天下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天下”情怀。在中国古代的典籍和诗词歌赋中经常可以见到“天下”一词。《礼记·礼运》描绘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社会,这便是古人对“天下”的向往与期盼。从《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孟子》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再到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经典名句也生动体现了古人的“天下观”,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为国为民的人类情怀。

在中国人眼中,“天下”是包含所有人在内的整个人类社会,是超越了地域和国界限制的一种存在。天下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孜孜以求的理念和目标,“协和万邦”“万国咸宁”是中华民族的热切期盼。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很多思想如流星般划过,但中华民族对全世界、全人类“大道不孤,天下一家”和合共生的追求却从未间断。这些思想、理念也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所传承和弘扬,并表现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始终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自身、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

胸怀天下是一种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这种独特的文化基因始终体现在中国精神中,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里,造就了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维护正义的优秀品质。而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这种天下情怀也为中华民族的绵延不绝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智慧,将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体现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天下”认识上的高度契合,使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并没有水土不服,反而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而这种特殊的紧密结合,也造就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天下情怀,为世界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发展和创新,而且自觉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和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使命。

三、实践逻辑:坚持胸怀天下是对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在重大的历史转折点这个问题总是以不同的方式摆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贡献”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并始终将解决“时代之问”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早在1916年,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就在《青春》这篇文章中号召广大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深受陈独秀、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者影响的青年毛泽东,学生时代就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1921年初,毛泽东、蔡和森发起成立的新民学会会员就明确了学会的共同目的,即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人民民主专政》这篇文章中指出:中国革命胜利,“这样就造成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消灭和世界大同”。[[4]]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影响了世界格局,鼓舞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斗志。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此时的中国“一穷二白”,连一架飞机、一辆汽车都不能生产。但中国共产党以历史的自觉担负起为世界谋和平与发展的使命。1956年,毛泽东就提到:“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5]]二战结束后,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浩劫,经过战争洗礼的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20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的梦想就是摆脱枷锁,实现民族独立。冷战结束后,各方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如何实现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之问”。此时,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了历史主动,积极寻找答案并付诸实践。1955年4月的万隆会议上,新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第一份“公共产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作为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获得与会国家的广泛赞誉和普遍接受,并逐步走向世界。时光流转,这份“公共产品”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今天依然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和遵守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矢志不渝的精神和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6]]为己任,不断促进同各国的合作与发展。1977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中国的问题,也等于五分之一的世界问题。”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敏锐洞察国际形势的变化后及时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崭新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为世界历史走向和人类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7]]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8]]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乏力、生态危机加剧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复杂形势,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了历史主动性,为全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科学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这个新的“时代之问”。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热烈响应,成为引领人类前进方向的重要旗帜。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9]],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增加了沿线国家的福祉,成为目前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新冠肺疫情突如其来,中国不仅做好了自身抗疫工作,而且向国际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援助;面对全球气候变暖,作出2035年实现“碳达峰”、2050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承诺……中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崇尚和平、造福人类的天下情怀。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国共产党身上的生动再现和真实写照。

四、价值逻辑:坚持胸怀天下是推动中国和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回望历史有利于人们时刻保持清醒,总结历史经验更有利于中华民族走向更远的未来。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百年辉煌的重要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未来那你怎样继续成功的重要保证。当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途中,在人类携手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过程中,坚持胸怀天下这一历史经验更显珍贵。

从现实维度来看,坚持胸怀天下是应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挑战的需要。当前,整个国际社会面临着共同的问题、风险和挑战。回望2021年,天气异常、灾难频发。从美国出现的历史罕见的高温天气到河南郑州的特大暴雨造成的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无一不给全世界敲响警钟。人类本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世界各国本应该携手共同解决全球问题。但是,一些西方国家却无视全球发展的大趋势、无视人类未来和发展走向,以本国利益优先为原则,总是试图将本国利益置于其他国家利益之上。新冠肺炎疫情犹如一场考试,有些国家镇定自若、井然有序,交出了令世界和人民都满意的答卷,有些国家却手忙脚乱,一塌糊涂。这一场考试实际上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执政理念的一次全面检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考验面前赢得主动,就在于它从来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世界人民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在全人类走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上,风险和挑战从未缺席,各个国家只有携手共进、践行多边主义、摒弃零和思维,人类才能走向更远的未来。

从世界维度看,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将共产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行动自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人类解放的学说,这一理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10]]从《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人类已经走过了170多年的风雨历程。170多年沧海桑田、170多年斗转星移,马克思主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亡而消逝,反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熠熠生辉。这就是真理的光芒,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依然矗立于历史的最高处,指引着人类前进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型政党,始终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始终将推进共产主义事业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守与信仰,并没有因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有所改变,并没有因“社会主义失败论” 、“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而有所动摇!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怀揣理想,站在人类社会的高度,自觉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世界情怀,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发展、促进人类进步、增进世界人民福祉。从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并成为第一大出兵国到无私分享中国抗疫经验、给国际社会提供无私的援助等等,这些都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展现出了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而中国为世界和平、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也为各国消除“世界观鸿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新时代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现实价值。

德不孤,必有邻。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胸怀天下,铸就百年辉煌。面向未来,中国将更加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更加积极主动发挥大国担当、大国责任。中国共产党也必将以豪迈的气魄,宽广的胸襟,传承发展大同理想,为世界文明、人类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5).

[[2]]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4).

[[4]]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471)

[[5]]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6-157)

[[6]]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63)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45

[[8]] 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03-29(1)

[[9]]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1)

[[10]]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1)作者简介:杨康贤(19799月-),女,云南大理人,白族,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史党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2J1324)和2022年度云南省“双百双进”活动调研项目“双高”背景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BSJ20222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