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5
/ 2

浅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思路

吴建九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300250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空气、水源和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对小流域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和爱护自然,以可持续利用水土自然及可持续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依存并相互促进,结合水生态环境和景观建设,并以提供清洁淡水、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进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本文将以北京市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作为例进行分析,结合北京市的实际状况,遵循水生态文明的理念,对保护与治理规划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

前言

水资源问题属于世界性问题,如何维护当地水资源良性发展,治理并有效改善水资源,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世界性课题。水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自然环境资源,能够为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起到支柱作用。但随着水资源紧缺程度的持续增加,以及社会水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很多地区不得不面临水质性、资源性缺水的两重压迫。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就成为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对其治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改善水源地基础设施与民众居住环境,大幅降低水源污染,为当地水资源保障提供可靠支持。

一、北京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背景与问题分析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全市整体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其中涉及山区总面积为10418平方公里。北京从2003年开始提出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指导意见,明确构建生态“修复、治理、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截止到2021年底,北京市1085条小流域中,已经完成建设466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取得了较好的清洁治理效果。这其中,北京市境内的密云水库上游,共179条小流域,基本上在2022年底能够全面完成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指标,为北京市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作出更积极努力。

(一)水土流失的问题

根据北京市水务局最新遥感调查数据,与北京市2011年首次税务普查结果对比来看,2020年北京市整体水土流失面积降低了超过1116平方公里,占整个北京总面积7%左右。同时,利用卫星遥感影响等技术,结合野外资料搜集调查,实现对北京市水土流失的动态性监测,明确截止到2020年,北京市全市尚有水土流失面积为2085.7平方公里,整体水土流失状况呈现尚好仍需进一步加强态势。从整体上看,当前密云、怀柔等区域水土流失导致部分土地生产力持续下降,山水林田草系统化治理强度不够,有林地林分质量低,水源涵养功能较差,使泥沙和面源污染物造成的水污染情况,影响部分区域人居和生态环境,以及周边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对此,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工作的开展,对区域水源涵养功能的提升、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农村生态旅游和经济发展的促进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环境污染的问题

另外,当前北京市小流域治理工作推进中,部分农村群众对于保护环境的意识还是相对较为薄弱,仍旧存在将大量化肥和高残留农药使用在农业生产中的情况,致使其经地表径流进入河道,水体污染加剧。少数未经处理的上游农村生产生活污水,被直接排放至河道和水塘,致使水环境污染加剧,河道产生严重淤积,部分排水沟被生活垃圾堆满,一些垃圾死角堆积问题亟待解决,可以增设垃圾箱,对河道垃圾进行清理处理,并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垃圾收集系统。

    村庄环境作为小流域整体环境的其中一部分,是北京市小流域治理的重要内容,在治理中仍旧有周边部分较为偏远村庄内道路两侧杂乱无章,开阔地成为了垃圾堆积场所的情况存在,这不但是对村庄整体环境带来了影响,也是实现流域生态和谐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需要北京市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周边偏远区域村庄环境的治理力度。

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思路

(一)治理大体方向

北京市小流域的治理,当前是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化治理,督促生产建设项目单位做好人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采用“双随机”检查方式,结合遥感手段,实现建设项目监督检查全覆盖,推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落实到位,有效降低生产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人居环境改善、绿色北京建设持续努力,打造生态宜居北京城。

同时,注重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基本农田,对土地种植结构进行有效调整,使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逐渐转变,将土地的生产潜力充分开发出来,进而促进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提升;对河道和沟渠水环境进行改善,使农村集中居民点生活污水达标排放,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

(二)治理布局与基本原则

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化治理、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为主导线,将密云等小流域打造为休闲观光区,以保障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生态功能为目标导向,在总体布局中,坚持四个原则:第一,结合生态修复与人工促进;第二,结合土壤保育与提高土地产出;第三,结合经济林建设、沟道治理与景观休闲;第四,结合径流拦蓄和面源污染防治。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治理方法

    1.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

北京市周边区域小流域内的村庄的废弃田地等,存在的问题很多,如地埂坍塌、排水不畅等,在对其进行整修时,可按照统一规划、成片开发的原则,以满足北京市经济林发展和休闲景观需要。整修内容包含:田坎整修、田面翻松,配套排水体系和行人休闲步道。

尤其是要做好生态治理放线工作,针对人口较为集中的山麓、浅山等区域,适当性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建造生态观光园。通过对农业种植结构的整地和调整,使土地生产力得到改善和提高,防止由于农地土壤流失带来面源污染。同时注意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对高效、低毒、低残留与易分解的化学农药进行大力推广,并对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的使用实施严厉禁止,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并进行使用,提倡对农家肥和禽畜粪便资源化的利用,打造满足水源保护目的的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这样能够实现基本上的生物化地梗,有助于提升工程的保水保土效果,增加经济收入,打造良好景观。

2.水源涵养林蓄水保土能力提升工程

    在小流域上游疏林地与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区域设置宣传警示牌,或安排管护人员进行定期巡查等,以封禁的形式增大林草植被覆盖率。封禁区不会出现森林火灾、乱砍乱伐等事件的发生,充分依赖大自然的自主修复功能,发挥植被的生态功能,从根本上提高北京市小流域区域的涵养能力,真正实现自然保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北京市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中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注重理清该水土保持与其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之间存在的联系性,对投入机制进行积极探索,使工程建设内容更具充实性和完善性。同时,要对监测和评估体系加以健全,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和制度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流域管理制度。从而实现由点到面,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工程逐步推向国家的各个区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水土流失治理问题赋予全新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敏,孙宇. 三峡库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评价体系研究与应用[J]. 水利水电快报,2019,40(12):50-55.

[2]李欢,袁希功,张春强,张乃夫.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思路的探索[J]. 治淮,2019,(07):43-44.

[3]赵喜鹏. 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水源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