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8
/ 2

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探讨

安新成

身份证号:652922199201010012

摘要:传统发展模式对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依赖较大,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效益,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造成极大威胁。当前,我国的重要任务便是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平衡。水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在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减少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功能。在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围绕水土保持功能、水土保持对策等内容进行研究,对恢复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环保;水土保持;功能;对策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如今,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了明显提升,人们逐渐对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引起了高度重视,并且逐渐树立出了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想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对水土保持工作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对水体保持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为了将各项保护工作进行全面落实,需要严格遵守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不断改善,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

1 生态环境保护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在自然资源中,水土资源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地球没有水土资源,人类就无法生存。我国提出水土保持理念,保护水土资源不受破坏,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水土流失治理是关键。水土流失治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实施为水土资源保护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基础,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举措。受气候多变的影响,部分地区出现极端天气,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气候变化还会影响当地水文状况,有些地方降雨充足,水资源过量,有些地方降雨量极少,水资源短缺,尤其是在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下降,诱发生态环境危机。生态环境保护是立足于宏观角度对资源利用进行全面规划与控制,是水土保持的前提,规划的合理程度直接决定着水土保持的最终效果。因此从生态保护角度加强水土流失治理,能够使得水土保持效果更加理想。

2 土地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其引发的一系列生态连锁反应会对人类生存发展带来严重危害。水土流失会对农业用地造成严重影响,由于土壤结构改变,导致农业用地土壤自身质量下降,无法为农作物供应所需水分及养分,会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由于水土资源流失,当地植被覆盖率会严重下降,致使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频发,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水土流失是世界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水土保持工作是保护人类家园的重要举措。

3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路径

3.1 新技术应用

水土保持工作要注重新技术,依据以往成功经验,将新技术应用于水土保持工作中,如 GIS 技术利用分析成果进行水土保持规划,在管理工作中,立足不同侧重点,对区域进行区分,形成居住环境维护区和生态环境保护区,营造良好的水土评估环境。在黄土高原区域,运用 In VEST 模型技术,对水土保持区域和功能进行分析,做好地域生态环境建设,可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部分旅游城市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侧重于人文旅游景观,形成了景观建设,有利于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规划中,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规划,构建特色的水土保持模式,形成水土保持示范区域,全面强化水土保持技术,加强科研和实验的管理,使水土保持稳定性与可靠性得到提升。

3.2 加大综合扶持力度

目前,人们越发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但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效益的情况依然存在。当地居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不了解水土保持与生态环保的关系,更不能认识到水土保持的意义,因此过度开发土地资源,乱砍滥伐,同时忽略水土保持工作。为改善这一情况,国家应加大综合扶持力度,从政策、资金、人才与技术等方面来协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水土保持工程。例如,国家应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多的资金扶持与技术援助,必要时建立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用于工程建设与技术开发、引入;号召广大科研人员投身贫困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并给予政策补贴。另外,国家应加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强化监督管理和综合治理能力

不合理的开采及工业垃圾处理不当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想要切实提升水土保持工作质效,相关部门应肩负起管理责任,充分落实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政策,对自然生态环境监管体系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合理开展资源开采,对工业企业加强环境监管力度,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升自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应加强环保宣传,通过公益活动、街头宣传、微信公众号、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开展环保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动员群众参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督,通过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积极鼓励群众参与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3.4 积极完善管理体系

水土保持具有恢复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作用,然而要提高水土保持效果,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管理体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来说,“三分靠治,七分 靠管”。第一,建立水土保持工程管理制度。在工程建设前,应做好水土保持工程实地勘探与规划设计,结合区域特点进行水土保持;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落实细节监督,一旦发现水土保持工程实施会对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造成不利影响,应及时叫停或有针对性地改善;在工程结束后,要再次进行检查、审核。总之,要建立水土保持工程前期规划、中期实施与后期竣工的体系化管理制度。第二,建立岗位责任制度。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需要各部门人员恪尽职守、严格把关,建立岗位责任制度有利于约束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行为,使其更有效地完成工作。第三,建立协同共治的管理制度。水土保持工程烦琐复杂,不仅需要发挥水土保持相关部门的作用,还需要部门人员积极与外部机构进行协作,以真正做好水土流失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第四,完善监督惩戒制度,加大违法惩处力度。

3.5 因地制宜,加强治理

我国各地区地形、气候具有明显的差异,应基于水土保持工作具体情况,对实施方案进行科学制定,遵循因地制宜的标准原则,对水土流失实施科学治理,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效率。基于水土流失程度,制定科学的修复规划及对应方案,对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设置护坡等措施加以综合考虑,基于气候特点,有效落实。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期间,可尝试外包形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基础保障,可设置示范点,推广治理修复方法。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有效落实责任,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

结束语

生态环境建设是保护人类家园的重要途径,而水土保持工作是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不断完善水土保持工作,优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切实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相关部门应提高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积极引进先进的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技术与管理手段,将水土保持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艳艳,张舒.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水利科技与经济,2021,27(01):62-64.

[2] 康姣姣.城市化进程中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对策[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21,(0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