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护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护理研究

龚会,赵素平

陕西省人民医院 陕西西安 710068

摘要:目的 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 于2021年1月-2021年8月收治的66例在该院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胃息肉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各33例,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联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研究组患者(1.15±0.24)分低于参照组(2.17±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31,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97%)显著高于参照组(7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2,P<0.05)。结论 对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胃息肉患者予以康复护理,能够减轻术后疼痛、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胃息肉;康复护理

胃肠息肉是临床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率较高,是指胃肠黏膜表现凸起的乳头状组织,主要涵盖胃息肉、肠息肉,病情早期表现隐匿,无明显症状,病情持续发展可出现便血、腹痛、贫血、息肉脱出等症状。过去对胃肠道息肉的治疗,主要术式为内镜下电凝切除术,可将胃肠息肉切除,操作简单,但在切除深度方面难以把控,在带蒂型息肉以及隆起性息肉中有显著疗效,但在扁平型息肉中难以把控深度,可导致病灶切除不完全,或引起一系列并发症。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开始得到应用,将电凝切除、黏膜下注射进行结合,降低了创伤性,提升了安全性、可靠性。下面,针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护理展开研究,现就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66例在该院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胃息肉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各33例。参照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21~85岁,平均(49.27±7.34)岁;研究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23~81岁,平均(48.57±8.0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康复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1)依据快速康复理念优化术前准备。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2)术中加强防护以促进术后康复。①心理干预:手术开展前,充分安慰患者,使其放松,减轻焦虑情绪、提升手术效果,必要时可以应用肢体动作安抚,如握手、拍背等。②保暖护理:术中强化保暖,如裸露部位覆盖棉被、使用输注液体加温器,保证患者各项生理机能正常。(3)术后康复护理。①饮食护理:暂时禁食,至病情状况稳定、无出血表现后,予以温热流食,根据患者表现情况逐渐过渡至普食,为提升每位患者饮食依从性,根据个人喜好情况针对性制定饮食方案,尽量满足患者饮食需求,并在用餐时间探视患者,观察饮食情况,予以指导。②休息护理:术后当天卧床休息,至病情稳定后可以下床活动。叮嘱患者每天保持充足睡眠,对于睡眠障碍者,予以音乐助眠、调息助眠,或适当应用助眠药物。③疼痛护理:通过观察、询问了解患者疼痛程度,通过冥想训练、放松训练、音乐导乐等方式减轻疼痛,对于疼痛剧烈者上报主治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镇痛药。④功能康复训练:术后当天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在患者卧床休息期间以被动训练为主,为患者按摩肌肉、关节,并引导患者自主活动部分关节;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并传授床上排尿排便技巧,每2小时翻身1次。至术后第2天或第3天,患者病情基本稳定,鼓励下床活动,最初只在床旁活动,逐渐扩大活动范围。为提升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要求专业康复师为患者制定具有趣味性康复训练操,并依据不同患者的耐受能力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

1.3观察指标

①疼痛评分:护理前后,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评价患者疼痛程度,评分范围0~10分,疼痛逐渐增强。②护理满意度:护理后,调查患者对该次护理满意程度,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00%。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t

P

参照组(n=33)

4.28±1.13

2.17±0.52

9.744

<0.001

研究组(n=33)

4.30±1.09

1.15±0.24

16.213

<0.001

t

0.073

10.231

P

0.942

<0.001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97%)显著高于参照组(7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参照组

33

10(30.31)

15(45.45)

8(24.24)

25(75.76)

研究组

33

13(39.39)

19(57.58)

1(3.03)

32(96.97)

χ2

4.62

P

0.031

3讨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属于新型内镜下术式,其通过对黏膜肌层、消化道黏膜层注射,从而分离息肉,再应用圈套器切除隆起的病变组织。相比传统的内镜下电凝切除术,该术式对病灶的观察更为清晰和直观,且圈套器可完全清楚病灶黏膜组织,从而使复发率、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提升疗效。分析认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通过术前注射生理盐水,使黏膜隆起组织、固有肌层得到分离,可清晰显示息肉病灶的界限,可使手术切除更为精确,提升完全切除率,避免对外膜或肌层造成损伤,有利于患者预后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在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作用下,极大降低患者生理及心理应激反应,有助于促进胃肠功能康复、提升疼痛耐受能力、降低疼痛感;多种功能康复训练措施及生活能力训练,提升患者的自身免疫力, 也有助于加快术后进食功能康复、 疼痛缓解。

综上所述,予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患者康复护理,能够促进患者进食功能康复、缓解术后疼痛、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静.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康复护理体会[J].双足与保健,2018,27(05):98+100.

[2]赵媛媛,王海元,李玉红,程艳丽.无痛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围术期护理[J].全科护理,2017,15(19):2350-2352.

[3]达静.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疗效观察[J].健康之路,2016,15(09):95.

[4]侯煜,杨艳,周洁琛,丁霞.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80岁以上患者胃息肉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8):3178-3179.

[5]刘梅红.胃息肉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1,30(34):162.

课题名称;基于循证的医护一体化临床护理路径对预防老年患者胃肠息肉术后并发症的研究(项目编号:2020HL-12)陕西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