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脑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脑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李婷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四川省  成都市  610031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12月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600例为观察对象,对所有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结果:600例患儿经过超声检测后发现有325例患儿存在脑损伤,其中76例为脑白质软化,133例为脑室出血,42例为脑积水,58例为脑实质出血,16例为缺氧性脑损伤。患儿的胎龄越小、体重越轻,发生脑损伤风险越高。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感染、缺氧窒息、脓毒血症、机械通气时间过长等因素。结论:导致早产儿出现脑损伤的因素较多,临床应当注意上述现象存在的患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保障患儿生命安全。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脑损伤;危险因素

随着早产儿生存率的提高,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脑损伤不仅会导致新生儿急性死亡,还会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识别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对于避免或减少早产儿的长期神经后遗症非常重要。本次研究为了分析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21年6月-12月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600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儿均为26周≤孕周<36周;所有患儿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与我院签订知情同意书。600例患儿中,男性342例,女性258例,胎龄为26-36周,平均胎龄为(31.5±2.5)周,体重为600g-2400g,平均体重为(1836.65±342.14)g。

1.2方法

1.2.1资料采集

①新生儿情况,包括酸中毒、NEC(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败血症、是否使用EPO(促红细胞生成素)、早产儿贫血、是否使用PICC(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肠外营养时间、机械通气时间、nCPAP(鼻塞持续气道正压)时间、吸氧时间、,PS(肺表面活性物质)是否用于RDS(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复苏与否、出生1分钟和5分钟时的Apgar评分、出生体重、胎龄、性别等;② 产妇情况:分娩方式(剖宫产、是否使用产钳)、胎膜早破、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糖皮质激素应用、围产期或产前感染等。

1.2.2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

通过MRI或CT检查有胎膜早破、宫内窘迫、胎盘早剥、窒息、复苏、循环功能障碍和分娩或产后感染等危险因素,以及呼吸暂停、抽搐、肌肉张力异常和喂养困难等早期临床表现的早产儿。疑似脑室内出血的早产儿在出生后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但不应移动的危重早产儿除外;MRI第一次可在出生后4~14天进行,第二次可在校正胎龄36~40周或出院前进行。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软件对所统计的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分析早产儿脑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有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600例患儿经过超声检测后发现有325例患儿存在脑损伤,其中76例为脑白质软化,133例为脑室出血,42例为脑积水,58例为脑实质出血,16例为缺氧性脑损伤。患儿的胎龄越小、体重越轻,发生脑损伤风险越高,(P<0.05)。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发现,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感染、缺氧窒息、脓毒血症、机械通气时间过长等因素,(P<0.05)。

3.讨论

   我国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和神经系统异常的发生率较高,临床结局为脑瘫和智力低下的早产儿比例也较高。本次研究报告结果显示,患儿的胎龄越小、体重越轻,发生脑损伤风险越高,提示胎龄是早产儿脑损伤的保护因素。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儿深穿支动脉成熟度不足,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不成熟,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显著增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常发生在脑白质。大脑动脉的短穿支向皮质下白质区供血,长穿支向脑室周围的深部白质供血。在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儿中,皮质下动脉的短穿支不够成熟,而心室周围缺乏长穿支和侧支循环[1]。因此,在缺血的情况下,不同的白质区域容易受到缺血损伤,从而导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早产儿脑损伤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次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也发现,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感染、缺氧窒息、脓毒血症、机械通气时间过长等因素。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是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的重要标志。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可通过产生炎症因子对前体少突胶质细胞造成损伤,导致早产儿白质损伤,在胎儿炎症反应综合征期间,胎儿血液循环中的炎性细胞因子会对未成熟的大脑、肺组织、肠上皮、视网膜和甲状腺造成损害。同时,这些儿童容易感染和/或缺氧缺血[2]。早产儿在缺血缺氧期间,血压波动大,间质血管破裂,导致脑室内出血;胎龄>34周的早产儿通常有发育良好的深穿透动脉,这些动脉相对完整和稳定,可以自主调节自己心室的血流,同时机械通气和窒息复苏的时间也与脑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如果时间过长,早产儿自主调节脑血流量的能力将被破坏,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将增加。

  综上所述,感染、缺氧窒息、脓毒血症、机械通气时间过长等均为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当发现患儿存在以上情况时需要尽早对其进行干预,能够降低脑损伤发生的风险,对患儿生命安全起到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苏建飞, 白雪梅. 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1, 31(18):5.

[2]刘艳会, 钟庆华, 沈俊,等. 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J].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2, 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