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大学生临床实习初级阶段带教模式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护理专业大学生临床实习初级阶段带教模式探索

李艳琼

云南省肿瘤医院  云南昆明  650118

摘要:护理专业的大学生通过临床实习不仅个人的各方面专业技能会得到全面的提升,还可以提前让其适应自己日后的工作氛围,本文探索护理专业大学生在临床实习初级阶段出现的一些不足,并就这一阶段如何开展带教模式展开分析,希望可以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护理专业;临床实习;初级阶段;带教模式

引言:护理专业大学生在正式进入到社会之前,临床实习是必须要经历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得到充分的锻炼,对于其后续的工作以及个人成长非常有利,目前医院护理人才缺乏的现状也可以得到有效地缓解。但从实际来看:在临床实习的初级阶段,大学生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个人的心理素质都与实际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带教人员必须要付诸努力,对其进行科学的引导,结合其特点来实施教学,也只有这样临床带教工作的质量才可以得到质的提升。

一、护理专业大学生临床实习初级阶段出现的问题

护理专业实习大学生在实习的过程当中需要经历的阶段包含三个,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以及末期阶段。在实习的初级阶段,大学生刚刚接触到此专业的实际工作,并且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对于一切都是未知的,心理也会产生一定变化,并且刚进入实习岗位时,很容易因为紧张的情绪影响实习的心态,这些都需要带教老师进行合理调节,给予实习大学生切实的帮助,促使其更好投入到实习当中,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笔者在对目前护理专业大学生临床实习初级阶段出现的几点不足进行归纳,以下进行一一的阐述。

(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存在脱节的情况

从根本上来说,护理这一学科具备非常强的实践性,因此,此专业的学生技能水平到达到一定的水准。在校学习的期间,学生更多接触的是理论层面的知识,很难接触到一些工作技巧,因此在实习的初级阶段对于一些工作适应性比较差,这主要还是由于理论和实践技能有脱节的情况存在[1]

(二)不具备较强的心理应对能力

在实习的初级阶段,对于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自己所接触到的一切都是比较陌生的,虽然为其匹配了对应的带教老师,但由于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存在,导致其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实习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带教教师无法帮助其及时调整负面情绪,那么不仅会影响实习,还会影响护理专业大学生后续的发展。

(三)不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

由于大学生在实习的初级阶段是迈出校园进入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环境毕竟与学校环境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因此一些大学生表示无所适从,也不知道如何与人进行交流,在实习的初级阶段接触到的病人和病人家属形形色色,在与其交流时经常无法掌握技巧,对于患者的实际需求有时无法明确掌握,这也导致患者对其护理工作大多不认可。

二、护理专业大学生临床实习初级阶段带教模式思考

护理专业大学生要想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实习初级阶段的工作,带教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尤为关键的,也会对其学习的效果带来直接影响。对此,带教教师必须要做好自身的工作。

(一)五阶段循环结合教学路径带教模式

五阶段循环简单来说就是带教的过程中将整体内容划分为导入体验理论、体验情境创设、实验体验感知、体验内化分享以及外化应用的反馈这五个方面。第一点主要是为了对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促使其产生更好的体验,在开始带教之前,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路径的内容进行学习目标的合理选择,也可以引导实习大学生分析案例,对患者的状况进行评估,以此来将一些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带入进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第二点,在对案例进行了分析之后,带教教师需要进行体验情境的创设,从这一方面来说可以对一些先进的设备加以运用从而对操作进行模拟,随后让学生实施模拟操作,帮助其更好地理解相关技能。第三点,在理论和技能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带教老师可以在前往病房的时候要求学生跟随,让其观看自身的是如何实施护理以及与病患和家属沟通的,帮助其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将理论落实到实际当中。第四点。在完成上述三点之后,教师要总结学生存在的缺陷,帮助其加以完善。最后,在带教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反馈机制的构建,组织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促使其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临床教学路径在于由专家、带教教师等进行护理实习教学大纲的制定,根据纲要来实施教学。在完成实习之后,所有学生和带教教师都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2]

在两组护理专业大学生实习的初期阶段,带教老师选取两种方式,即一对一以及五阶段循环结合教学路径,根据最终的结果显示,相比一对一的模式来说,后者明显取得的效果更加明显,这也充分证明了五阶段循环结合教学路径这一带教的模式更加适合护理专业实习大学生。不仅如此,此种模式属于体验式教学的一种,其除了对内化理论知识尤为注重之外,对于实际体验和提升也十分看重,通过此种方式实施带教工作可以促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并且也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帮助其对自身的职责有更加深刻地理解,真正热爱上自己的护理工作。

(二)增进了解,促进科室间的协作和技术方面的交流

传统期间由于护士长和护士之间缺乏相互了解,病区间由于工作量、护理病人、人员编制差异性导致一些误会发生。后续通过查房工作的开展,护理人员逐渐意识到不同病区工作特点的差异性,均存在不同的难点,因此有了相互理解的意识。无论哪个病区碰到问题或困难,都会献计献策积极解决,共同协助解决困难。例如内科某病区在抢救某危重病人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和特别护理等工作,一时间人员的储备较紧张。基于护理部的协调之下,其他的病区抽出多名护理人员前来支援,ICU内派出一名护士给予专业的业务指导,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护理的质量。由此不难看出,通过增进了解可以促进不同科室间的协作以及技术方面的交流,在针对病患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的同时,可以达到及时纠正错误、满足病患需求、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的效果。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而言,于临床实习阶段要重视,使其养成和其他科室护士人员或实习人员进行相互沟通的习惯和意识,可以为后续的工作进展奠定良好基础[3]

(三)护理带教责任表模式

护理带教责任表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根据科室带教老师的学历水平、专业技能以及经验来分配对应的任务,为其进行带教内容的设置,由其带领实习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来对带教的内容进行选择,在每次内容完成之后在带教责任表上签字。不仅如此,带教的老师在次日需要检查实习大学生的笔记记录状况,如果发现不写的状况要及时督促其做好记录。在授课完成之后,带教老师还需要及时检查学生掌握技能的实际状况,或者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状况进行汇报,将带教工作开展时的一些不足找出,并及时加以完善。带教老师针对两组护理专业实习初期的大学生在带教的时候分别选取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护理带教责任表模式,根据结果显示,护理带教责任表这一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教学效果更加优异,并且受到了实习大学生的欢迎,之所以会得到这样的结果,还是由于这一模式当中对每一位带教老师的责任和义务都进行了明确,因此在带教的过程当中,教师们的各项教学以及示范等都十分规范,也具备较强的针对性[4]。除此之外,对护理带教责任表进行充分的运用也有利于护理专业的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科学的选择,激发其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护理专业实习的大学生对于如何开展有效的护理并与病患和家属进行沟通就会有更深刻地理解,在实施的时候娴熟程度也会大大提升。

(四)法律意识以及防范护患纠纷能力培养

在实习的过程当中带教教师必须要带领实习大学生对如何防范医疗纠纷进行学习,除了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外,还需要促使实习大学生对护患双方的权利义务、自身的职责等加以明确,在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进行,通过学习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其在护理的时候始终以较高的标准约束自身的行为,并且还要告知实习大学生及时、规范、准确地记录护理过程,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5]

结束语:

经过上文的阐述可以明确,在护理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临床带教这一构成部分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此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能否适应专业工作的主要阶段。对此,带教老师要明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心理状态,结合教学实际来实施带教模式,采取多样化的举措来尽可能提升护理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也只有这样在经过锻炼之后实习大学生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才能将更多的优质人才输送给社会。

参考文献

[1]廖媛媛. 护理专业大学生临床实习初级阶段带教模式探索[J]. 成才之路, 2021(21):2.

[2]宋晓敏. 护理专业临床带教实习综合管理模式探讨[J]. 健康大视野, 2013, 021(013):26.

[3]罗艳华, 岑慧红, 李桃,等. 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临床实习“三阶段”评价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1, 31(4):624-626.
    [4]王巧真,江静静.护理专业大学生临床实习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J].名医,2021(05):157-158.
    [5]韩冬芳,巴桑泽仁,韦新源,王大军.护理专业大学生实习教学中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临床路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2,21(01):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