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预检分诊-接诊流程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改良的预检分诊-接诊流程应用效果

李辰,穆晓红

渭南市中心医院  陕西省  714000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的预检分诊-接诊流程对急性胸痛患者的应用。 方法:选取2021年2月24日至3月11日患者为统计对象,使用改良的预检分诊流程进行分诊:①根据患者主诉及症状确认属于胸痛患者。②运用标准化的预检问诊模式及生命体征快速识别高危胸痛。③利用胸痛时间管理表规范各个时间节点的工作。 结果:胸痛工作各项时间节点均在目标时间内完成。 结论:改良的急性胸痛患者预检-接诊流程的应用,能够快速确认急性胸痛患者,减少漏分诊率、提高高危胸痛识别率、缩短胸痛患者救治时间。

[关键词]  急性胸痛预检分诊  标准化分诊问诊模式   改良的预检-接诊流程

胸痛是急诊常见的一种危重症,其中致命性胸痛可随时威胁生命。如: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AS )、张力性气胸(tension pneumothorax)高危胸痛(俗称四大杀手)[1]。急性胸痛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发展迅速,对救治时间依赖性强。随着中国胸痛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急诊科做为胸痛中心的第一站,预检护士在胸痛救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断改良预检分诊-接诊流程为缩短整体救治时间提供有效依据[2]。

1  对象和目标

选取2021年2月24日至3月11日本科室急诊患者为统计对象,共989例。年龄>14周岁,必须排除外伤性胸痛。分诊目标:①确认胸痛患者;②快递识别高危胸痛患者;③缩短胸痛患者救治时间。

2  方法和步骤

   根据目标制定标准流程,方法和步骤如下:

2.1规范胸痛患者分诊范围(鼻以下至脐部以上的不适,和/或伴有心脏症状的患者,均属于胸痛范畴)。从989例中符合的患者有200例,占此时间段急诊就诊人数的20.22%,确认属于胸痛患者后,立即启动《胸痛患者时间管理记录表》,进入绿色通道。

    2.2 规范胸痛患者预检分诊问诊内容。同时测量生命体征。

2.2.1  疼痛部位:您哪里疼,有无受过外伤(如碰撞、摔倒)?

2.2.2  疼痛的程度和性质:您是怎样的疼痛?能不能忍受?

2.2.3  诱发及发作背景:感觉不舒服时,您在做什么?

2.2.4  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持续多久?是一直疼还是阵发的疼?

2.2.5  疼痛的缓解方式:疼痛期间有无吃药/打针?如有吃药.打针有没有缓解?

2.2.6  疼痛的伴随症状:除了疼痛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吗?

给予患者 3min内快速评估,具有以下特征之一者为生命体征不稳定(高危胸痛):①意识不清、模糊、淡漠;②面色紫绀或苍白;③呼吸急促、R>30次/分;④持续性胸痛(闷)伴大汗;⑤肢端湿冷,收缩压<90或>180mmHg/心率>110或<50次/分。将患者症状及生命体征记录在时间管理表。此步骤从200例急诊胸痛患者鉴别出高危胸痛患者30例,占此时间段急性胸痛患者的15%。

    2.3 高危胸痛患者的处理   属于高危胸痛范畴的患者,平车/轮椅送入抢救室;要求10min完成心电图、20min出肌钙蛋白I结果、分诊护士转交《胸痛患者时间管理表》,经过胸痛流程筛查出的高危患者,立即给予相应的紧急处置,并收治病房继续给予相应的医疗干预[3]。

    2.4  中低危胸痛患者的处理   生命体征平稳的中低危胸痛患者引导进入胸痛诊断室,10min完成心电图,完成交接,完善相关检查,查明病因,并给予缓解不适症状措施。

   为进一步缩短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时间,现增加一评分项目即预检分诊--肌钙蛋白I报告时间(30min),现将此时间段胸痛患者平均时间做一总结:预检分诊1.74 分钟,心电图4.11分钟,肌钙蛋白I报告15.16分钟,预检分诊--肌钙蛋白I报告时间26.62分钟。(规定时间:分诊时间3min、完成心电图时间10min、肌钙蛋白I结果时间20min、预检分诊--肌钙蛋白I报告时间30min),均能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4]

3  讨 论

综上所述,鉴于胸痛患者临床表现不一、危险性差异悬殊,现采取符合地域性的改良版胸痛患者预检分诊模式(①根据患者主诉及症状确认属于胸痛患者,②运用标准化的预检问诊模式及生命体征快速识别高危胸痛。③利用胸痛时间管理表规范各个时间节点的工作),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护士个人经验分诊的模式,各项时间节点均在目标时间内完成,能够快速识别高危胸痛、明显缩短了急性胸痛患者的整体救治时间、避免了高危患者(不典型症状)误分与漏分的情况,正确分流,提升预检分诊水平。在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应总结经验,制定对策,细化改善,不断适应临床发展需求[5]。

参考文献

[1]Goodacre S Cross E,Arnold J,et al. The health care burden of acute chest pain[J]. Heart,2005,91(2):229-230. DOI:10.1136/hrt.2003.027599.

[2]陈玉国,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Chin J Emerg Med,April  2019,Vol.28,No.4. 

[3]潘曙明,赵洁,董利军,规范胸痛诊疗流程在急诊中的意义[J]. 2006年上海市

医院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6:461.

[4]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专家共识组.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9)24(9):929-930.

[5]刘恵亮,张蛟,霍勇,等.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J].中国研究型医院,2020,7(1):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