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生态清淤及淤泥固化一体化技术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太湖生态清淤及淤泥固化一体化技术应用研究

谢林

江苏兴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构建绿色化水体生态、改善水体环境,是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重要工作任务。本文基于太湖的水环境状态,探究水环境清淤及淤泥固化工作的实践应用,总结促成两种工作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技术,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加以印证。

关键词:太湖;清淤环保;淤泥固化;工作一体化;技术应用

引言:

基于《苏州市太湖生态建设政策》、《关于支持太湖生态岛建设的意见》等环境保护政策,地方环境保护部门需要针对太湖的环境污染问题,制定有效的环保应对策略。其中,关于太湖生态的清淤及淤泥固化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全面落实生态清淤与淤泥的固化处理,需要与现代化环境保护技术结合,打造出新技术的使用规范。

1生态清淤与淤泥固化一体化的技术分析

1.1技术原理

在河湖生态清淤与淤泥固化的工作中,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需要基于完整的设备系统。例如,在无锡新吴区太湖应急清淤工程的开展过程中,生态清淤与淤泥固化的处理系统得到典型应用。其中,处理系统由电控系统、沉淀池、淤泥离心脱水系统等系统功能组成,在系统集成控制功能的作用下,淤泥泵、离心机等配套设施能够随系统共同运行。系统运行过程为:通过绞吸设备将河底的淤泥通过管道传送到分离装置当中,系统自动启动泥沙分离装置,初步除去淤泥当中的砂石与垃圾;完成初级分离后,系统内部的泥浆调节时需要均匀调节分离后的淤泥,将淤泥通过提升泵传输到离心机的脱水系统当中;为了实现淤泥当中的泥水分离,工作人员通过添加絮凝剂等化学试剂,使泥浆实现离心脱水,转化为接近固化的泥料。

1.2技术应用优势

以太湖贡湖湾地区的生态清淤工作为例,工作当中所使用的生态清淤与淤泥固化一体化技术的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由于设备的功能性较为丰富,所以,设备控制的集成化程度较高,工作人员能通过设备直接对疏浚的泥浆进行多步骤处理,处理过程以工厂化的作业形式为主,不易受到外界气候因素的干扰。其次,相较于传统的生态清淤与淤泥固化工作,一体化技术能实现多个工作环节的协同化运行,使场地内的工作周期大大缩短,提高生态清淤与淤泥固化工作的整体效率。除此之外,工作系统具有自动处理尾水的功能,工作人员通过抽取尾水样本并进行检测,再对尾水处理的工作指标及数据进行调节,使系统能自动将尾水处理到能排放的合格标准,降低了工作过程对人工的依赖。最后,从实际工作结果来看,生态清淤及一体化淤泥固化处理系统能将水下淤泥的体积降低约40%以上,减少疏浚淤泥体积得90%以上,淤泥处理效果极佳,为淤泥处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技术保障。

1.3 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武进区西太湖片区是太湖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域地区的淤泥沉积现象严重,导致湖水的水质受到影响。在环保工程的建设中,单位部门针对水域底泥采取淤泥固结的处理措施、底泥疏浚、余水处理及固化区复垦等措施,使水域内清淤面积达到总面积约1.96平方公里,清淤方量达到71.2万立方米。湖水清淤区域的底泥主要以流态为主,对此,部门对技术的使用作出严格要求。首先,从余水处理的最终效果来看,处理的最终结果均达到太湖地区的城镇污水处理排放限值,排放水的总氮值低于10g/L、总磷值低于0.30mg/L、化学含氧量低于40mg/L……,均达到生态清淤工作的指标要求。因此,从最终的质量效果来看,生态清淤及淤泥固化一体化的技术应用效果十分可观。其次,处理过后的淤泥底泥TP率已控制在3%以内,淤泥脱水后的泥饼含固率已稳定在70%及以上,足以看出,一体化技术对淤泥的处理效果达到工艺技术使用的标准要求,效果十分显著。

2 一体化技术应用的改进策略

2.1优化工艺的实施过程

在西太湖片区的淤泥处理工作中,生态清淤与淤泥固化一体化的技术工艺仍有待优化。首先,在工艺参数的选择方面,由于设备当中的离心脱水系统已经设置固定的技术参数,其中包括进泥量参数、固体负荷参数、速差等,这一系列参数的变化对淤泥脱水的效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此次技术工艺的参数试验结果,单位部门需要将整套参数作为示范的目标,针对不同性质的淤泥离心脱水参数,总结出具有规律的工艺参数参考标值。其次,单位部门要优化工程运行过程的管理,例如,在此工程的泥水脱水工艺中,尾水的处理过程效率仍然有待提高,对此,单位部门可以通过增加一套新的尾水净化设备及应急储浆池等设施,确保脱水后的尾水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处理,防止外界因素延后该工艺阶段的正常运行。

2.2通过把握细节,提高淤泥处理能力

在处理淤泥的工作阶段中,技术工艺及设备的使用都会影响到工作过程的淤泥处理能力,所以,单位部门要根据生态清淤的基本准则,把握淤泥处理过程中的细节,提高淤泥处理能力。一方面,在处理设备与容器的选择当中,工作人员应当尽可能挑选处理质量佳,且能适应协同化处理需求的工作设备。如:在西太湖片区的淤泥处理工程中,单位部门通过选择土工管带的脱水容器进行淤泥脱水,该容器不仅具备立体的过滤功能,还有垂直渗透的处理能力,所以,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以立体结构为特征的拖水容器能够适应填充产生的水动力作用,有效截留淤泥中的颗粒物。另一方面,在淤泥处理工作中,工作人员需对材料的选择细节进行严格把控,例如,在淤泥脱水助剂的选择方面,为贯彻环保处理工作的工作理念,工作人员可以选择以有机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环保型脱水助剂,这一类脱水助剂具备锁固重金属、防止淤泥二次泥化等功能。所以,在清淤与淤泥固化的处理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尽可能地根据淤泥的特性与属性变化,选择符合《污水化学处理剂评价标准》要求的化学试剂,借此来提高单位部门的淤泥处理能力。

2.3完善底泥固化后的处理工作

为了检验生态清淤及淤泥固化一体化工作的成果,单位部门需将处理过后的固态底泥输送到排泥场,完善后续的质量检验与查收工作。例如,在完成底泥固化处理工作后,工作人员需要借助收集的固态底泥进行复垦,通过撒播草籽、养护生长的方式,观察草籽在固态底泥中的存活率,以此来判断处理后的底泥是否符合排放的工作标准。在此基础上,检验用的草籽品种需要选择马尼拉草混播黑麦草,通过六个月的养护周期,工作人员按要求来总结草籽播撒后的存活率。如果草籽存活率无法达到标准要求,工作人员需要将固态的底泥进行重新处理,直到底泥达到排放的标准要求,再规划下一项工作内容。

2.4优化尾水处理与泥饼处理

为提高生态清淤与淤泥固化一体化的工作质量,工作人员需根据现场监测工作反馈的数据信息,获取尾水浊度的数据信息,借此明确敲定尾水处理过程中的排放阈值,使系统能够根据尾水的质量,自动判断尾水应当排放还是回流重新沉淀。在处理后的淤泥泥饼管理当中,工作人员需要对脱水的机械装置进行功能改进,增强设备的脱水效率,从而减少处理后淤泥当中的含水量,含水率建议控制在60%及以下。同样的,在泥饼排出环节中,工作人员可以对设备增加自动加料固化的功能,使脱水设备能自行检测处理后淤泥中的含水率,且根据含水率来控制固化剂的添加量,在降低处理好淤泥含水量的同时,将固化剂的添加量控制在最标准的范围之内,减少添加剂对水体造成的污染与危害。

3 结语

总的来说,太湖的水体生态环境在环境保护工作的作用下得到明显改善,经过清淤及淤泥固化处理技术的应用,太湖的淤泥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在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中,相关单位部门仍需延伸生态清淤及淤泥固化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为改善太湖生态环境积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勇,严娟.城市河道淤泥固化技术试验研究[J].人民长江,2021(12):210-213.

[2]严丽芳.太湖生态清淤底泥处理技术比选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20(11):45-46.

[3]顾黄飞,贾剑虎,陶浩辉.太湖生态清淤及淤泥固化一体化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9(10):138-13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