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患者胆汁反流对肠上皮化生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2

谈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患者胆汁反流对肠上皮化生的影响

凌霄文扬

杭州市富阳区中医院  311400

摘要:目的: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患者胆汁反流对肠上皮化生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21年4月至2021年9月在消化内科行胃镜检查并在内镜下取胃黏膜活检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患者100例(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为常规组,根据两组胃镜下表现,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胆汁反流与肠上皮化生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常规组比较,研究组肠化率显著升高(P<0.05),轻度肠化率显著降低(P<0.05),重度肠化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胆汁反流与肠上皮化生显著相关。

关键词:胆汁反流;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影响;研究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胆汁反流(bile reflux,BR)所引起的,其会对胃部造成较大的伤害,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等情况,属于一种慢性胃炎。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分析,患有此类病症的患者通常会出现胃部胀痛或有灼烧感等情况。进而会出现食欲不佳、呕吐苦水等表现。现如今,这一病症由于对患者的胃部伤害较为严重,因而受到的关注逐渐增多。在《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中可以发现,其中明确指出了胆汁对胃粘膜的不利影响,不少相关研究也陆续表示BR在慢性胃炎等上消化道疾病方面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但是通过查询国内相关文献报道,在内镜结果及病理结果探讨二者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依然比较稀缺,尤其是胆汁反流的研究更是少见。基于这一情况,我们需要在内镜下病理表现的背景下,对肠上皮化生程度展开深入探究,希望可以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到有关病人胆汁反流与病理肠上皮化生之间存在的关联性。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21年4月至2021年9月在消化内科行胃镜检查并在内镜下取胃黏膜活检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患者100例(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为常规组,根据两组胃镜下表现,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胆汁反流与肠上皮化生之间的关系。

1.2诊断标准

1.2.1慢性胃炎诊断标准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和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共同起草,于1981年10月通过的《关于制订慢性胃病诊疗规范》中提出:“对慢性胃病应首先作胃镜检查。在确诊后,再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需要检查内镜下胃黏膜组织,观察有无黏膜颗粒变形或溃疡形成,以明确其病因及病变范围,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1.2.2慢性萎缩性胃炎伴BR诊断标准

以《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同时在查阅《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及《实用中医消化病学》的基础上展开该病症的西医诊断标准。

1.3方法

1.3.1资料搜集

汇总病人的性别、年龄、接受胃镜检查的时间等资料,并分析病人以往患病情况,患者疾病、用药情况以及过敏原等。

1.3.2胃镜检查

(1)准备工作

在进行胃镜检查前,12个小时内;在开始检查前,需要引导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姿势,在正式开始检查后,要指导患者保持左侧卧的姿势不变,这一姿势可以很好地保障检查过程中胆汁反流问题的出现。

(2)胃镜操作

在进行检查前,需要安排患者采取口服的方式用药,药物名称为盐酸奥布卡因凝胶。实施检查操作的医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利用专业化工具对病人展开详细的检查,观察时间不得低于一分钟。在胃镜下,医师重点需要对胃窦黏膜充血、出血点、出血斑等情况加以观察判断。

(3)组织病理学检查

在患者体内的胃窦、胃体部均采取一份样本,并展开快速尿素酶检查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在胃窦部位再采集两份样本,对其分别实施HE染色及改良Giemsa染色操作,并在此之后将这两份标本送至病理检验,读片工作则由病理主治医师负责。依照有关分级标准进行病理分级。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软件对200位患者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不同组别患者肠化率比较

从下表的数据分析情况可以看出,与常规组比较,研究组的肠化率增高情况较为显著(P<0.05)。

表1两组患者肠化率比较

组别

例数

肠化(例)

非肠化(例)

肠化率(%)

常规组

100

56

44

56.00%

研究组

100

66

34

66.00%

3讨论

当前胃癌人群基数正在不断升高,目前在恶性肿瘤领域,该病的发病率已经升到了前三位,且这一疾病还有一个特点较为显著,即病情隐蔽性高,在患病的早期阶段,很难被察觉。现如今因该病而死亡的人数并不在少数,我们必须要引以为重。

经过上述探究可以得知,本实验中两个小组进行对比,从肠化率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组有着显著增高的迹象,两组数值差距较为显著(P<0.05)。

综上所述,我们在实验探究中逐步验证了BR是导致IM的重要因素,而为了确保胃癌发生率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还需要在控制BR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以分析其是否能够对减少肠上皮化生产生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颖兰,檀颖,秦博颖.胃复春片联合雷贝拉唑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炎症因子,胃黏膜萎缩与肠上皮化生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24):3.

[2]哈力木拉提·艾赛提,高峰.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发生的危险因素与治疗进展[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1,5(12):3.

[3]郝海蓉,任顺平,吕国泰,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患者胆汁反流对肠上皮化生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