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研究生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2

中医院校研究生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

张海蓉1,丁士超2,李笑3,陈倩3,夏雷3*通讯作者

1.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济南,山东250031

2.山东省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济南,山东250102

3.山东中医药大学病理学系,济南,山东250355

摘要:病理生理学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随着医学的发展,其内容也在不断扩展。针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病理生理学即要求教学内容的经典性,又要求不断地更新补充教学内容。我们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临床问题入手,不断提高研究生的临床与科研能力。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临床;科研能力;研究生

病理生理学是医学高等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涉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代谢改变规律及其机制,其主要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建立有效的疾病诊疗和预防策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1]。但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培养目标方面有有所不同,对于本科生来说,侧重于培养其扎实的理论基础,要求掌握现代医学科学理论和技术,培养其良好的临床死亡能力。而对于研究生来说,则侧重于培养其宽厚的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及良好的创新能力。[2]而对于中医院校的研究生来说,由于其专业设置以及课程设置的特点,对病理生理学教学有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本文针对中医院校的教学特点,结合本校近年来的教学改革的一些经验,介绍我校研究生病理生理学教学的一些经验和特色。

1.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的特点

过去中医院校的病理生理学教学通常是融合在病理学课程中,并没有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其优势是两门课都是探讨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理改变,只不过一个侧重于介绍功能、代谢方面的改变,一个侧重于形态方面的改变。两门课程合二为一的优势是将功能、代谢的变化与形态改变有机结合,使同学们对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改变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首先是学时少,授课内容相对不足;其次是有些内容偏重于功能、代谢改变,无法很好的与形态变化有机结合,这时,两门课程融合的优势也不明显。

近年来,随着各个学校对病理生理学的重视,逐渐将病理生理学单独设课,也增加的学时和教学内容。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章节,如水、电、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休克、凝血与抗凝血失衡、各系统衰竭等内容的教学得到保证,可以满足本科生的临床知识的储备需求。但并不是在所有的专业都单独设课,往往只在中西医结合专业和中医(八年制)学生中开设,其他专业,如中医本科和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仍然无法保证,而病理生理学教学对这些专业来说,同样是非常重要的。[3]

2.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突破点提高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

尽管学生的学情背景不同,教学需求不同,但不管是偏临床还是偏向基础科研,其需求都是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基础。我们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以临床问题为突破点突出病理生理学的临床性和科研性。[4]

2.1临床属性

病理生理学本身就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医学基础理论课 ,是一门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紧密结合、并涉及多项临床与基础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选择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重点讲授,适当引入病例讨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如针对各器官衰竭,我们结合病生机制谈论其治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而且我们对临床专业研究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能从事临床工作,还有能够从事临床科研。

3.实施过程

3.1传统教学结合案例教学的推广

我们利用经典且较为全面的病例引出教学内容,根据病例中临床症状提出教学要求,将病例中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融入到所讲的章节中,由浅入深地逐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以心功能不全为例,一个完整的病例:根据其体格检查结果和病史,讲解心功能不全的病因及诱因;根据发病过程讲解其发病机制;根据临床表现讲解其病理生理过程;最后总结性讲解心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在病例授课过程中,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枯燥、抽象的教材,而是具有鲜明主题、丰富内涵的临床病例。学生会带着问题去听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翻转课堂的灵活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学生课前学习知识、课堂师生互动讨论和知识内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目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发热”章节为例,课程安排3学时。首先将发热章节的教案、教学大纲、课件、授课录像、推荐阅读书籍和参考文献,利用学校超星泛雅平台发送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设计好的教学任务。上课前2学时,让学生根据发热章节内容和设计课程内容讲述,这其中包括:翻转课程的实施,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和查阅相关资料,将“发热”过程中自身表现的症状和体征与教材中发热章节中知识点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对培养学生利用临床思维去分析疾病发生发展机制有着重要作用。

3.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我校病理生理学系依托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近几年不断完善的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案、讲稿、课件、微课、病例等;也提供了更多的师生互动空间,包括单元导学、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反馈、答疑讨论等,极大地拓展了教和学的时间和空间。作业内容也改变以往让学生抄书的常规题,形式多样化,内容包括病例分析视频、绘制思维导图、 A2型病例题、期中自测和期末自测,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实施了形成性评价,

4. 总结

目前,许多课程都面临类似的问题:授课内容多,学时在压缩;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时代进步,如何紧盯科研前沿,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培养既能够适应临床工作,又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的高素质,高水平医务工作者。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探索,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教学方法,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建枝,钱睿哲, 病理生理学(第九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王建枝,钱睿哲, 病理生理学(第三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3]杜庆红,汤轶波,储著朗.关于提高中医学专业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0):324-326.

[4]刘辉琦,曹学锋,刘杰,王生兰.研究生临床病理生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02):138-139-140.

*通信作者

基金项目: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项目,项目编号:SDYKC20055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ZYSZ2022005; ZYY202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