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2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性

石敏利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卫生院214000

【摘要】目的:研究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20年8月——2022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36例/组。对照组采用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小于治疗前,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白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两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显著,不仅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同时也有利于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综合疗效显著,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脑血管疾病,除高发病率外,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也是急性脑梗死的主要特征。据调查统计,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病死率可达到5%~15%,而有幸存活的患者中致残率约为50%,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理机制相对较为复杂,多种炎症因子和免疫因子均参与到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关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目前主要以他汀类药物为主,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上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关于有效的用药剂量一直备受争议。本次研究将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主要对象,旨在对照常规剂量和大剂量用阿托伐他汀在疗效方面的异同,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8月——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作为主要对象,纳入标准:(1)入组患者均接受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2];(2)入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和各项诊疗信息均完整;(3)对本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均明确表示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到此次研究中。排除标准:(1)对研究中使用的治疗药物有过敏史或禁忌症;(2)合并神经障碍性疾病;(3)合并严重血管病变的患者[3];(4)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以随机数字表法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54-77岁,平均(68.14±1.3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6h,平均(4.05±0.17)h。对照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52-78岁,平均(68.19±1.40)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6h,平均(4.08±0.21)h。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对照研究的可比性。此次研究符合医学研究的伦理道德要求。

1.2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20mg)治疗,观察组为大剂量用药,每日1次,每次40mg;对照组为常规剂量用药,每日1次,每次20mg,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治疗。

1.3评价指标

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4]评估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范围是0-42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越好。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测定,并将两组的白介素-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检测结果进行组间、组内统计学处理。

1.4统计学处理

将SPPS24.0作为分析数据的软件,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指标用t进行检验,表示为均数±标准差;计数指标用χ2检验,用例数/百分率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

2结果

2.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治疗前,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评分均降低,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对比两组的NIHSS评分(±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观察组(n=36)

19.59±2.21

9.96±1.57

21.314

<0.001

对照组(n=36)

19.78±2.05

15.45±1.22

10.890

<0.001

t

0.378

16.566

/

P

0.706

<0.001

/

2.2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治疗前,两组的各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和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的IL-6和hs-CRP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对比两组的IL-6和hs-CRP(±s)

组别

时间

IL-6(pg/mL)

hs-CRP(mg/L)

观察组(n=36)

治疗前

24.15±2.36

11.05±1.34

治疗后

5.45±1.06

3.26±0.18

对照组(n=36)

治疗前

24.18±2.55

11.08±1.47

治疗后

10.28±1.24

5.58±0.49

t/P对照组(治疗前后)

29.413/<0.001

21.296/<0.001

t/P观察组(治疗前后)

43.368/<0.001

34.570/<0.001

t/P组间值(治疗前)

0.052/0.958

0.090/0.928

t/P组间值(治疗后)

17.765/<0.001

26.666/<0.001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疾病,主要是因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他汀类药物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有广泛的运用,使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可降低机体内的血脂含量,破坏血脂和斑块内脂质的平衡,并将斑块中的脂肪逐渐转移到血浆中,从而降低斑块内的脂肪含量[5]。同时,使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可降低血小板的活性,从而对血小板活性物质的释放起到抑制性作用。此外,阿托伐他汀还有抗凝作用,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虽然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显著,但关于用药剂量一直存在争议。本次研究对比了常规阿托伐他汀与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上的应用效果,经对照研究发现大剂量用药的治疗优势更突出,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显著性改善,并且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分析原因:大剂量用阿托伐他汀能够促进内皮细胞舒张,提高脑血管的收缩能力,因此获得的总体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总而言之,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获得的总体效果更显著,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故有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辉,张楚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0,23(9):789-792.

[2]郎娜,张娟,乔赞芳.双联抗血小板和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0,44(1):49-50.

[3]李胜愉,杨盛贤,曾爱苹,等.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1,21(7):816-819,825.

[4]邢娟,白方会,付国惠,等.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保护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0,23(12):1063-1066.

[5]龙永春,田小艳.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清脂肪因子水平与脑功能恢复的关系研究[J].贵州医药,2020,44(9):1407-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