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失能老人照护“关怀”是护理工作的基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30
/ 1

 失智失能老人照护“关怀”是护理工作的基础

陈华双

成都市老年康疗院(四川省)61005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高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失能老人比例快速提高,特别是重度失智失能老人数量持续增加。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报道,我国现有约4400万失智失能老人。失智失能老人由于长期患有疾病,记忆力减退、日常生活能力部分丧失,导致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照护失智失能老年人时,不但要实施最精细化的护理,“关怀”是护理工作的基础。 

由于老人上了年纪,就会渐渐出现记忆丧失、行动不便等情况,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大多数人口中,将此类老人称为失智失能,但是从更严格的角度来说,失智失能的范围则更广泛。在面对家里的失智失能老人,很多时候老人子女都在尽心尽力照护,但长时间照护,家人也会感到无奈和为难,所以有的家庭会选择将家里老人送往养老机构进行照料,但是也会有的家庭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选择将老人留在家里照护。照护老年人,看是工作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日常护理操作中,很多情况下照护者不知道规范的操作步骤,对紧急情况又该如何处理也缺乏必要的手段,所以照护老人要从“关怀”做起。

失智失能老人照护存在诸多问题,失智失能病程漫长,护理难度大,有些还会出现严重的精神问题。关爱老人,要及时满足老人的需求,失智失能老人个体差异比较大,其照护方法也因个体特征,实施针对性、多样化护理特点。

1)首先,要尊重老人,注意保护失智失能老人隐私,失智失能老人大部分都是高龄老人,情绪时好时坏,由于慢性疾病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甚至患有老年痴呆,所以失智失能老人并不被待见,照护此类老年人,一定要做到关心、体贴、尊重老人,保护老人隐私,让失智失能老人也有尊严的生活。

2)多与失智失能老人互动,失智失能老人常常情绪不稳定,时好时坏,时而明白、时而糊涂,这时照护者不要训斥老人,以关怀的语气去跟老人沟通,并及时疏导老人不良情绪,深刻了解老人的内心,缓解老年人孤独感,及时陪伴老人,陪伴是最真情的关怀。                                 

3)照护老人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尊重患者本人的意见和想法,能够知道什么是他们能够做到、什么事他们做不到,帮助他们去完成他们想做的事情;失智失能老人因为心理上的特殊,往往会与周围人产生各类摩擦,关怀护理也包括要帮助他们改善与周围人群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4)失智失能老人,会经常忘记自己是否吃饭,所以会经常索要食物,照护者应时刻注意老人的饮食情况,不要跟老人有不良情绪,要多陪老人一起用餐,如果老人总是想要吃东西,一定不要对老人过分指责,可以让老人少食多餐,每次用餐时可以控制老人的餐量。还要让老人经常喝水,确保失智失能老人合理健康饮食,可咨询专业人士,对失智失能老人进行康复训练,可适当教老人一些简单的动作,经常推老人出去散心,养一些花草、绿植放在老人房间,使老人心情愉悦。

5)如果失智失能老人,是在养老院里被照护,护理人员在做以上的事情之外,还需要确保老人的安全,开展护理会议,制定更加完善的护理计划,护理员、被护理人及其家属、护理负责人及与护理过程相关的其他人员等,都要进行信息的共享。为了让护理工作的相关人员共同享有信息,推进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养老机构都会按照要求做护理记录。在这个过程中,护理员将细致观察被护理老人的日常活动和对话,记录下重要的信息,一边更进一步了解他们,后期为他们制定更具特色的个人活动方案。照护者在做以上的事情之外,还需要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一边更进一步了解他们,护理是为保护患者有尊严地生活而进行的,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效果,还让照护与被照护的人都感觉到心累,则需要马上转变方法,将老人送往专业照护机构。

6)最后对老人的心理照护也是很重要的,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等来量身定制有益于老人身心健康的益智类活动,让老人在安全舒适的生活之余,获得人生追求上的满足感。

  综上所述,“关怀”是护理工作的基础,在照顾老人之前,最好先问自己,有没有做好准备,有没有足够的耐心,因为这是一条非常困难但会有满满收获感的照护之路,要以友好的态度跟老人进行沟通,时刻关注老人的不良情绪,并教给老人一些预防疾病的相关知识,定制健康的饮食方案,改善老人生活质量,也希望每位失能失智老人都能拥有幸福的生活。